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2016】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 )
A.管理者
B.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教学的研究者
D.课程开发者
2.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多、过少、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 )
A.教学相长原则
B.启发诱导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藏息相辅原则
3.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是想象( )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4.当天学习的外语,为使其保持效果最好,第一次复习最好在( )
A.24小时内
B.第二天
C.第三天
D.第四天
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6.每当想起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
这种道德感是( )
A.直觉的道德感
B.理想的道德感
C.理性的道德感
D.想象的道德感
7.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兴起于( )
A.古代社会的教育
B.近代社会的教育
C.现代社会的教育
D.当代社会的教育
8.择友的( ),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友。
A.选择性
B.同质性
C.趋上性
D.理解性
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发展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0.认知心理学家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工作的选择,一般而言,学习目标取向者倾向于选择( )的工作。
A.最简单
B.中等难度
C.最困难
D.最简单或最困难11.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12.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首饰、碑刻书画,促进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
这种教学形式是(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13.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说明人格具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4.一支白粉笔,无论是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
这种知觉的特性被称之为(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由( )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德育目标
2.工作记忆
3.美感
4.教育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讲授法是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请你简要分析讲授法的优缺点。
2.简述操作技能有哪几个阶段。
3.简述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4.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根据感知规律提高直观的效果?
2.试述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爱因斯坦去任教,他除了向学校要桌子、粉笔、书等,还要了一个废纸篓。
大家问他为什么要废纸篓,他说:
“我要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
”这句话对我们教师很有启示。
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自我更新、积极开放的心态,更正错误的教育理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2.C【解析】《学记》中提到: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意思是老师一定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
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多,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少,有的人过失是太过轻视,有的人过失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对于这些,教师就要做到长善救失,即懂得发扬学生的长处,并纠正他们的过失。
3.C【解析】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是想象创造性发展的表现。
4.A【解析】遗忘发展的规律表明,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
因此,对于新学习的材料,为了防止遗忘,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
有效的复习时间最好做如下安排: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因此,第一次复习最好是在24小时内进行。
5.D【解析】布鲁纳创建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6.D【解析】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7.B【解析】近代社会以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驱动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与兴起,教育功能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形成了个体发展功能观。
8.B【解析】择友的同质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友。
9.C【解析】内化,即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B【解析】略。
11.D【解析】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12.A【解析】本题考查实物直观的概念。
实物直观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现场参观等均属于实物直观。
13.D【解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这是人格的功能性的体现。
14.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15.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
二、名词解释
1.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3.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
(1)优点: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缺点:
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2.
(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就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
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做出某种动作。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操作模仿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3)操作整合。
操作整合是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像的过程。
(4)操作熟练。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
通过动作练习形成的活动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3.
(1)小学儿童的友谊。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6~7岁的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岁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小学儿童选择朋友的依据开始转向积极的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相投。
(2)同伴群体的特点和种类。
同伴群体是在小学生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小学生同伴群体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的结构可能比较松散,有的结构比较严密。
一般可分为有组织的团体和自发的
团体。
(3)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在同伴群体中,有些儿童受大家的欢迎,其他孩子都喜欢和他一起玩,这类孩子往往开朗、友善、善于合作;有的儿童则不被大家喜欢,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这类孩子往往攻击性强、脾气不好,缺乏交往能力等;还有一些儿童在同伴中不受注意,大家对他既非特别友好,也非特别不友好,这类儿童往往被认为是退缩的、安静的。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同时,教师的研究也需要终身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者”“学习者”角色,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材料中爱因斯坦的“废纸篓”体现了将不适应学生需要的知识丢掉,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实现专业化所做的努力。
这也是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