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大题的答题要领分析.docx
《高中政治的大题的答题要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的大题的答题要领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的大题的答题要领分析
高中政治的大题的答题要领分析
高中政治的大题的答题要领
1、进行定时强化训练。
根据08年山东高考文综试题考生答题时间较紧的情况,平日练习中必须训练答题的速度,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首先,答题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把自己擅长的题目回答充分。
在解答较难的题目时不可盲目,要努力把答案要点向书本上的知识点靠拢。
其次,因为现在高考试题与答案卷分开,所以可以直接在试题上写画,在读材料的时候,把体现的要点简要的速记在材料相应的位置上,这样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理清答题思路,而且可以在答题过程中起到提示作用,不至于遗漏自己想到的要点。
但切记要把自己有把握的答题要点写在最前面,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第三,答题要点求“多”不求“深”。
政治题是以要点得分的,没有必要将每一个要点都解释得过于详细,甚至把细节都写上,这样不仅不会多得分,还浪费宝贵时间。
2、总结升华熟练解题的基本技巧。
第一,审材料,要逐字逐句阅读材料,关键词标下,提取有效信息,摒弃无效信息。
首先弄清题目的材料共分几个层次,抓住每层材料的关键词语,明确每层大意,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句号、分号对分层的提示;其次要把握每层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整体上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和意图,明确整个材料的意图也很重要,它关系到命题人想考你什么,想让你答什么,如果抓不住整体意图,答案就可能会偏离方向。
第二,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性要求。
首先要明确设问所要求运用的理论知识范围,即用哪个模块知识作答。
其次明确设问方式,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哪个角度来要求的。
再次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明确问题中的特殊要求,找出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
审设问意在明确设问指向,克服一看试题就答题的马虎作风。
第三,审设问与材料的关系,构建答题思路。
要理出答案布局的层次性,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按“先重点,再其他;先理论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顺序组织答案。
特别要注重时政语言的运用。
3、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择题每年都要设计图片或漫画题,非选择题都要设计图表题,同时辨析题、综合探究题型、计算题在高考中也渐趋凸显,因此要重视这些题型的训练与技巧掌握。
4、规范化书写,应对网上阅卷要求。
主要应做到字迹端正,卷面整洁,层次要分明;修改要合乎规范、有章法,不能乱涂改;答案要精练、简洁,注意克服通过多写来得分的心理,话不在多,关键在精和透;要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而不是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和社会流行的俗语。
高中政治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四审
一、审题型。
首先,要确定题型,是单项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还是不定项选择题,特别要注意在不定项选择题中的单项选择题,这类题型从九九年高考试卷的一题增加为2000年的三题。
由于判断失误多,部分考生往往不能将单项选择题从众多的多项选择题材中分辨出来,以致于把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当成多项选择题来做,结果导致失误。
因此,选择题的题型要求不同,取舍就各异。
其次,要确定好思维方向。
明确哪些是正向选择题,哪些是逆向选择题。
逆向选择题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不能入选。
二、审题干的规定性。
审题干就是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的规定性,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如何确定题干的规定性呢?
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题意。
从2000年高考试题看,绝大部分选择题的题干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这一段材料主要讲什么意思,必须读懂、弄通。
同时,要明确材料后面的要求,规定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从2000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用“表明”、“说明”、“启示”、“体现”、“原因”等五种规定性来限定答题的思路。
其次,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
如时空范围的规定性是“现阶段”,还是“历”;是“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
又如内容范围的规定性是“经济常识”,还是“政治常识”或“哲学常识”;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是有关“国家制度方面的知识”内容。
再如逻辑方面的规定性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是找区别点,还是要找共同点等。
三、审题肢。
遵循以干求肢的原则。
大家在审题肢时要注意确定四种不同的题肢:
第一、确定哪些是正确的题肢,即符合题干规定性要求的题肢。
第二、确定哪些是错误题肢,即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
第三、确定哪些是干扰性题肢,即题肢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
第四、确定哪些是一级引申题肢,哪些是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
做到正确题肢或一级引申题肢入选,错误题肢、干扰题肢、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不选。
四、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
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看,题干与题肢之间的知识结构是陈述句结构,题干是主谓结构,题肢则是宾语。
这一结构形式就决定了在解选择题时,只能做到以干求肢。
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肢干相连,上下结构相通。
四排
一排错项。
题肢的观点本身错误或包含着部分错误的要排除,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二排重项。
题肢的观点不在于说明题干的规定性,而是对题干规定性的变相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对干、肢进行反复的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相异点,如果题肢的观点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是变相重复的,应排除。
三排异项。
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样的选项应排除。
四排大于或小于项。
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
为进一步说明以上解题原则,下面以实例说明:
我国现阶段的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由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B由我国的宗教制度C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由我国的民主制度E国体
四审的结果是:
第一、本题是单项选择题,是正向选择题,是内涵型选择题。
第二、题干的规定性中“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关键词;“我国现阶段”是限定词,规定了时空范围,内容是政治常识。
第三、A项正确,应入选。
B项是错误选项,应排除。
C项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应排除。
D项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一致,应排除。
E项的观点大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应排除。
高中政治的主观题做好的方法
一、措施类题型
措施类题型的设问往往以“怎么办”“措施”“建议”“如何做”“启示”等标志性词语出现。
针对不同的设问,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解答。
1.针对存在的问题写建议(措施)
当材料中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要求考生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时,考生就可以直接将这些问题一一与教材知识相对应作答,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提炼,还应从教材上找出解决措施。
2.针对材料中具体的做法写启示(如何做到的)
当材料中指出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某主体采取的措施时,设问往往要求考生回答该主体是如何做到的或这些做法的启示。
这种情况下,答案一般就在材料中,考生将材料中的做法直接转换为教材语句即可,解答时注意将材料信息和原理相结合。
3.针对主体写措施
《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试题一般都给定主体,要求考生分析某一主体应怎样做。
所以,考生必须结合主体去进行分析,尽量结合材料中的问题或做法,以及该主体的相关知识作答。
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8题
(1):
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2014年全国卷Ⅱ第38题
(2):
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4.针对原理写措施
针对原理写措施的试题通常采用最直接的设问,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怎样坚持创新”“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推动文化创新”等,而教材上往往有现成的答案。
此类题在模拟题中出现较多,高考题一般不单独这样设问。
【例题1】(2016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考试)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屠呦呦响应国家号召,为挽救数亿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开研究。
她一方面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一方面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十年如一日地展开研究,终获成功。
屠呦呦说: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
”中医药文化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向世界,惠及更多人群。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应如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名师解析】
(1)问指定了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
由于材料中有现成的做法,应为针对具体做法写措施类题型。
本题不是问“屠呦呦是如何做到的”,而是问“如何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因此除了将材料中的语句转换为教材语句,还应考虑材料中没有但与此相关的知识。
“展开研究”说明要实践;“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体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说明要利用科学技术;“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向世界”说明要推动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问指定了主体是党和政府,而且要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应为针对主体写措施类题型。
党和政府应各司其职。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进行政治领导,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政府要履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职能。
【参考答案】
(1)①要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就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断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创新。
②要善于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从传统中医药文化中汲取灵感。
③要善于博采众长,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升中医药水平。
④要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中医药文化。
(2)①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背后是人才的较量,所以我国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应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引导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③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职能,应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归因类题型
归因类题型的设问往往以原因、意义、依据、为什么等标志性词语出现。
针对不同的设问,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解答。
1.针对主体写原因
当设问为“A为什么要做好某件事”时,考生不仅要考虑主体本身,还要考虑到对象本身。
解答时一般涉及三个要素,即主体的必要性、对象的必要性、做好这件事情的意义。
必要性包括地位、现状,意义则指向重要性或作用,考生可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国内到国际,以“有利于”的回答形式呈现。
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38题
(1)问“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2)问“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2014年全国卷Ⅱ第38题
(2)问“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2.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或具体的做法写原因(意义、依据)
如果材料中指出了具体的做法,要求考生分析“这样做为什么能成功”,或“为什么要这样做”,此时应将材料中的做法一一找出,再根据这些做法找出对应的依据或这样做的意义。
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39题
(2):
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3.针对主体写意义(依据)
此类设问一般指出主体及其具体的做法,问主体这样做有何意义。
所以,答题时既要考虑主体,又要考虑其做法。
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8题
(1):
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哲学生活》依据类试题重在考查原理,考生应将原理与材料中的做法整合起来。
答题时,一般列出一句原理后就分析一句材料。
由于现在《哲学生活》考查的知识点越来越细,因此要求考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更细一些,如果一个知识点下包括了二个以上的小分点,则此知识点就有可能成为高考的命题点。
【例题2】(2016届山东齐鲁名校高三第二次调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下行压力较大,动力亟待增强。
同时,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领域,存在较多薄弱环节,面临较大挑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理由。
【名师解析】本题属于《政治生活》归因类试题。
从主体的必要性来看,这是由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从对象的必要性来看,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从做好这件事情的意义上看,“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有利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利益。
【参考答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有利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或“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我国公民平等享有权利的表现。
(如果回答“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日益得到实现”也可)
三、开放型试题
1.拟定公益广告词(发言提纲)类题型。
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广告词、发言提纲。
解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题目要求,读透所给材料;其次,要有创意,此类试题往往没有设置标准答案,它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意的空间;再次,考生的表述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要具有宣传性、号召性、实用性。
2.观点选择类题型。
此类题型往往以“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进行设问。
一般来说,这类考题,命题人并不限定论点的性。
只要不涉及是非性论题,考生一般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你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考生应尽可能地选择易于表述、利于自己把握的观点;说明理由时,考生既要考虑教材上的原理,又要从材料的正反两方面中找出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论述作为答题用语。
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9题
(2):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013年全国卷Ⅰ第39题
(1):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
【例题3】(2016届江西省赣中南五校高三联考)在T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中,对老厂房和旧仓库的利用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种生活记忆。
老厂房和旧仓库也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它们往往承载着老企业的文化和精神,在对其改造实现资源的化利用时,要”修旧如旧”,使之成为凝固的文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靠创意和知识元素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要引入现代元素“修旧如新”,开辟新的途径、新的空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你赞成材料中的哪种观点?
请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阐明理由。
【名师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针对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学生需要分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来确定答题时所用的知识点。
对于“修旧如旧”,从“旧”入手可联系到传统文化,可从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及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继承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等角度加以分析说明;对于“修旧如新”,学生可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正确做法、文化创新的途径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答案示例1】赞同“修旧如旧”。
理由:
①老厂房和旧仓库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结构等可以成为凝固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修旧如旧”就是为了保持其原有的整体风貌和文化底蕴。
②旧建筑是城市文脉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修旧如旧”也是为了保留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继承。
③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民族的特色,“修旧如旧”是保护传统文化的特色,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
④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我们“修旧如旧”并不排斥在尽可能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创新。
【答案示例2】赞成“修旧如新”。
理由:
①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应该有所淘汰和创新。
②创设以博物馆工业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有新的创意,引进新的元素,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
③把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创新。
④赋予老建筑和老传统以新的创意、新精神,有利于革故鼎新,让文化在发展中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