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193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学概论作业1.docx

艺术学概论作业1

艺术学概论作业1  

(一)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的这种“模仿”功能,使艺术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4、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间接地感受。

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二)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看,艺术生产本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如精致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劳动成果如用来作为装饰品的兽皮、兽牙、羽毛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

艺术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看,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的最高形式,一方面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美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

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陀斯妥也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果戈理、契诃夫;柴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科萨柯夫“强力集团”;列宾、苏里柯夫;《天鹅湖》、《睡美人》)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所以能感动、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深刻的思想内容。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演讲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

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

虽然这些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些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称作艺术品。

  

(三)1、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一个基本特征是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2、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

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学概论作业2  

(一)1、“美育”,即“审美教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使人认识美育。

  

2、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

狭义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

广义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广义“艺术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看电视,欣赏舞蹈等等,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

  

3、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4、摄影艺术:

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

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艺术的社会功能  

(二)1、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2、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

  

3、“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1、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举例说明  

2、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艺术又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

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

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

一方面,艺术受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艺术学概论作业3  

(一)1、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感。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2、园林艺术: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从广义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

  

3、工艺美术,又称实用工艺,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

  

4、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大致包括:

  

一是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

产品设计或称作狭义的工业产品设计,其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二是环境设计,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三是视觉设计,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从狭义上讲,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

视觉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等。

  

(二)1、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瞬间性指造型艺术必须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的形象,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

寓动于静,古希腊雕塑《拉奥孔》

永固性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千百年流传。

  

2、艺术的造型性与直观性  

造型性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作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直观性指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官来感受。

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

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者一幅摄影作品、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

这个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3、艺术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同样离不开表现性,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

造型艺术的表现性集中体现在:

其一,它要表现出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

其二,它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其三,艺术家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去进行艺术创造。

  

(三)1、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

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要求“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中国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

 2、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称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高峰。

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

  

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第三个高峰,当属19世纪法国雕塑。

代表人物为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地狱之门》、《思想者》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现代主义雕塑家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他们拓展了雕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艺术学概论作业4  

(一)1、音乐艺术: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最早、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2、舞蹈艺术: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

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图腾舞蹈活动,并且把它作为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

最早的舞蹈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既是巫术礼仪,又是歌舞活动。

它自古以来就和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戏剧艺术:

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这里讲的戏剧即指话剧。

  

4、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300多个剧种,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地方戏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

  

(二)1、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  

1)抒情性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

它们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

音乐、舞蹈的抒情性,来源于它们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

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舞蹈中人的形体动作,都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2)表现性

音乐、舞蹈难以模仿或再现客观对象,长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舞蹈中有大量的抒情舞蹈(即情绪舞),尤其是当今欧美各国广泛流行的现代舞,这些舞蹈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情节或事件,主要是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震撼观众的心灵。

音乐更是最擅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它以乐音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乐家感情起伏,变化和波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有器乐模拟和描绘的雷声、雨声、风声和鸟鸣声,但它们仍然是为了表现音乐家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这种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传达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

  

2、艺术的表演性与形象性  

1)表演性

音乐、舞蹈都属于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应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两个过程,而且,二度创作(实际的表演、演奏或演唱)常常需要多次进行。

对于音乐、舞蹈来说,首先需要一度创作即作曲、作词、配器或编舞,同时也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的二度创作。

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或舞蹈作品,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和表现形式不同,完全可以产生十分不同的艺术效果。

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

没有表演,也就没有音乐和舞蹈。

由于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形象性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又有自己的特点。

舞蹈形象以塑造,完全要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实现,可以说,舞蹈中的表演性是形象性的基础。

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或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对于那些注重描写生活场景或抒发情感情绪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同样需要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姿态表情,来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意境。

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征。

  

3、艺术的节奏性与韵律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是表情艺术的生命。

节奏是音乐和舞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音乐节奏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

节奏的形式绝非音乐才具有,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冬去春来这些有规律的变化都给人的心理造成了节奏体验。

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沉重的节奏使人压抑,欢快的节奏使人陶醉。

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靠乐音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来构成艺术形象,因此,音乐必然需要将节奏作为最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段。

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有时甚至可以从不同的节奏类型区别出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

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和无法排遣的郁闷,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最后希望破灭的悲惨结局。

在舞蹈中,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

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

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

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

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

显然,对于音乐、舞蹈这两种表情艺术来讲,节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