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12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docx

统编版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部编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 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词类活用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

能够用来。

今义:

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

这,指示代词。

今义:

判断动词。

(3)一箪食,一豆羹(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

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

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益处。

今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重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

同时得到或占有。

(2)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正义或仁义。

(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厌恶。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

想要;甚于:

比……更重要。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

不仅。

(7)贤者能勿丧耳(贤者:

有道德的人。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

贫穷。

(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

叫;本心:

天性,天良。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3.倒装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宾结构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三、主题思想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写作方法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2.善用比喻。

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3.善用对比。

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五、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

(1)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

(2)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

(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为之(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2篇 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

“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说完(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一、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十二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2)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

(3)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黑色。

2.词类活用

(1)以大易小(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地方,小的地方。

(2)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3)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4)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倒下;流,使动用法,使……流。

(5)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3.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

即使这样。

今义:

表转折的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2)岂直五百里哉(古义:

只,仅仅。

今义:

不弯曲。

(3)以头抢地耳(古义:

撞。

今义:

抢夺。

(4)休祲降于天(古义:

吉祥。

今义:

休息。

(5)秦王色挠(古义:

屈服。

今义:

轻轻地抓。

(6)长跪而谢之曰(古义:

一种坐姿。

今义:

双膝着地。

)(古义:

道歉。

今义:

感谢或凋落。

(7)徒以有先生也(古义:

只。

今义:

徒弟。

4.一词多义

(1)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④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2)徒:

①亦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②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3)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

派遣。

后“使”:

出使。

(4)而: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但是。

②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连词,表承接。

(5)之: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②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6)于:

①受地于先王(从。

②仓鹰击于殿上(到。

③请广于君(给。

5.重点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辱:

辱没、辜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谓:

对。

(3)安陵君其许寡人(许:

答应。

(4)大王加惠(惠:

恩惠。

(5)臣未尝闻也 (尝:

曾经。

(6)非士之怒也 (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祲:

不祥。

(8)寡人谕矣(谕:

明白,懂得。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前一个“也”表肯定判断,“非……也”表否定判断)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2)请广于君。

(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3)仓鹰击于殿上。

(状语后置,应为“仓鹰于殿上击”)

四、人物形象

秦王:

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前倨后恭,是残暴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

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有胆有识、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爱国忠君,是杰出的外交家。

 

第3篇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jiǎ)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学习。

(但是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

(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书。

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书籍。

已经成年时,(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我)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可以交往求教。

我曾经跑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他的屋子里挤满了(向他求教的)学生,(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身旁恭恭敬敬地等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用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当我跟随老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隆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给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

与我同住的别的同学都穿着用丝绸做的华丽的、有刺绣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那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了;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1]余:

我。

[2]手自:

亲自动手。

[3]嗜:

特别爱好。

[4]无从:

无法。

[5]致书:

得到书。

致:

得到。

[6]假借:

同义复词。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7]弗之怠(dài):

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走:

跑。

[9]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

因此。

[11既加冠(guān):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

这里即指二十岁。

既:

已经。

[12]患:

担心,忧虑。

[13]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尝:

曾经。

[15]趋:

小步快跑,小跑。

[16]先达:

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7]叩问:

请教。

叩,请教。

同义复词。

[18]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又作德高望重。

望,声望,名望。

隆:

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21]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3]或:

有时

[24]叱(chì)咄(duō):

训斥,呵责。

[25]至:

周到。

[26]复:

回答。

[27]俟(sì):

等待。

[28]负箧(qiè)曳屣(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箧:

书箱。

屣:

鞋。

[29]穷冬:

严冬。

[30]皲(jūn)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31]舍:

学舍,书馆。

[32]支:

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

陪嫁的婢女,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

热水。

[35]沃灌:

浇洗。

[36]衾(qīn):

被子。

[37]拥:

围着。

[38]而:

表承接。

[39]乃:

才。

[40]寓逆旅:

寄居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41]被(pī):

通“披”,穿戴

[42]缨:

帽带

[43]腰:

在腰间挂着。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

香袋。

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

光彩耀眼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

穿着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47]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

毫无。

慕、艳,羡慕。

[4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中:

内心。

口体之奉:

供奉口和身体,指吃的和穿的。

奉:

供养。

[49]盖:

大概。

[50]道:

说,讲。

[51]耄(mào)老:

年老。

八九十岁的人称耄。

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52]幸预:

有幸参与。

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53]缀:

这里意为“跟随”。

[54]谬称:

不恰当地赞许。

这是作者的谦词。

[55]诸生:

指太学生。

[56]太学:

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县官:

这里指朝廷。

[58]廪(lǐn)稍:

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59]裘(qiú):

皮衣。

[60]葛:

夏布衣服。

[61]遗(wèi):

赠,这里指接济。

[62]司业、博士:

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代指有学识的人。

[63]非天质之卑:

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流辈:

同辈。

[65]朝:

旧时臣下朝见君主。

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66]以乡人子:

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67]谒(yè):

拜见。

[68]撰(zhuàn):

同“撰”,写。

[69]长书:

长信。

[70]贽(zhì至):

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71]夷:

平易。

[72]“谓余”二句:

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73]诋:

毁谤。

[74]际遇之盛:

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75]骄乡人:

对同乡骄傲。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余立侍左右。

(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县官日有bing稍之供(日:

每日,名词作状语)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嫩肥美)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

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

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

古义:

心中 今义:

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古义:

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

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古义:

挤满 今义:

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同义复词

1.假=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

浇洗

4.廪=稍:

米粮

5.叱=咄:

训斥,呵责

6.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

相当于“而”,译为而,来(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

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