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963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docx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分析

我们的家乡是姜堰。

它像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矗立在苏中大地上。

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几乎把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雕刻刺绣、名胜古迹淹没了。

然而,家乡的风俗习惯、民谣民歌民舞、编织彩绘正是千百年来祖辈们无穷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家乡的发展、变迁的历史,因此,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之中,沉醉在信息时代的大潮里,过惯了都市生活,对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名胜古迹、民歌民谣、刺绣雕刻这些非物质文化知道得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家乡的民间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祖辈们为了生存,设计制造了不少生产(生活)用具;为了活跃身心,创下了许多优美的旋律;为了装饰,雕刻绘制了无数幅精美图案;为了鞭策鼓励自己,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民谣……家乡民间文化真像一个大花坛,有着取之不尽的鲜花。

二、活动时长及活动目标:

活动时长:

十二课时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了解家乡民间文化。

能力目标:

运用上网调查、走访、拍摄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初步学会收集家乡民谣民歌民舞,拍摄家乡人民旧的生产工具、旧的生活用品的照片,搜集家乡民间的艺术品(剪纸、雕塑等)。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发扬祖辈们不屈不挠、顽强不屈精神,欣赏祖辈们聪明的智慧,渊博的才识等方面的能力,借鉴祖辈们的成功经验,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活动准备:

1.各类调查表若干份;

2.照相机若干台。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开话题。

你知道“上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的意思吗?

[学生畅所欲言]

师:

这是我们当地的一则民谣。

“上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中的“上灯”是农历正月十三日,“落灯”是农历正月十八,意思是说,正月十三吃了圆子,正月十八日吃了面条之后,一年中再没有机会吃上圆子和面条了。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多么的贫困,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有天壤之别。

但这则民谣中,巧妙地将正月十三、正月十八用“上灯”和“落灯”来替代,读起来琅琅上口,意思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民谣在生活中仍流传。

它们能鞭策着人们勤劳致富、开拓进取,建设家乡的美好生活。

民谣是家乡民间文化的一个方面。

民间文化包涵着“风俗习惯、民歌民谣民舞、雕刻刺绣、名胜古迹”等内容。

最近一个多月,我们就共同探讨“家乡民间文化”这一主题。

板书: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

(二)、落实子课题,成立小组

1.畅谈研究内容。

①家乡民间风俗习惯

②家乡民间民谣民歌民舞

③家乡民间旧生产(生活)用具

④家乡民间编织、剪纸

⑤家乡民间雕刻刺绣

……

2.成立小组,明确小组研究的子课题。

3.友情提醒:

a.活动形式:

上网搜寻、现场采访、摄影拍照

b.每个子课题都必须写明其内容

例1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调查表

六()班

组名:

民间风俗组

调查时间

地点

调查形式

调查人

家乡风俗名称、制作过程及寓意:

辞年

“辞年”和春节一样有着很长的历史。

“辞年”顾名思义辞去即将过去的一年。

我们这里辞年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腊月二十八日,有的是腊月二十九日。

辞年时供奉的物品非常丰富,有鱼、肉、鸡等十几样。

辞年时必须由家中的主人烧钱化纸,感谢上帝、祖先在一年中做出的贡献,同时祷告上帝、祖先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六畜兴旺、生意兴隆、万事顺利。

例2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调查表

组名:

民间民谣组

调查时间

地点

调查形式

调查人

1、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2、草灰打不得墙,姑娘养不了娘。

3、雨落灯头,吃饭发愁

4、二月二,家家带女儿。

5、上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

6、早上李家保,晚上钻稻草。

(说明当地天气多变)

7、走路捡膏药——小贴。

8、家有黄金,外有秤,左右邻居天天称。

9、夏至难逢端午节。

10、铜张村,铁时庄,打不进狗屎小笼庄。

例3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调查表

六()班

组名:

民间舞蹈组

调查时间

地点

调查形式

调查人

家乡民谣民舞名称及说明:

舞龙

舞龙是人们在喜庆日子里常表演的传统节目。

传说中,皇帝既是龙的缔造者,又是龙的化身,人们把龙当做吉祥的化身,因而在喜庆节目都有舞龙的习俗。

一条完整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由乡村能工巧匠充分发挥想象,用铁丝、竹片和绸布扎成。

绸布五颜六色,扎成后的龙颜色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龙全长30米左右,每隔1米就有1根木棍,木棍由表演者握持,因而每条龙表演时要20~30人。

现在每逢赶集、庙会,村村赶来助兴,十几条龙聚集在一块大地上表演,声势浩大。

只听哨声一响,或大锣一敲,手执彩珠的人便会引领长龙舞动。

龙头见彩珠挥舞,便左右飞转,上下飞腾,龙身也随着龙头上下翻飞,犹如真龙游动,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时而蜿蜒盘旋,时而腾挪跳跃,气势磅礴,十分壮观,看得人眼花缭乱。

表演者大多是男青年,他们扎一色的头巾,穿一色的彩服,扎上绑腿,显得英姿勃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巾帼不让须眉,女青年也组织起来和男青年一起表演。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名族奋力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龙的精神将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

例4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调查表

六()班

组名:

民间旧生产工具组

调查时间

地点

调查形式

调查人

家乡旧生活(生产)用具名称及用途:

例5: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调查表

六()班

组名:

民间旧生活用具组

调查时间

地点

调查形式

调查人

例6:

《家乡民间文化探微》调查表

六()班

组名:

编织剪纸组

调查时间

地点

调查形式

调查人

五、活动成果交流(成果资料附后)

六、活动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文化是丰富的。

这次活动中,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家乡的部分风俗习惯、民谣民舞,并对风俗习惯、民谣民舞进行了探究,从探究中,知道风俗习惯源远流长,民谣能鞭策、鼓励自己。

民舞能活跃人们的身心,增强人们的体质。

家乡旧生产、生活用具调查、大家拍摄照片达到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

家乡旧生产用具充分展示了家乡的人民是勤劳的,是充满智慧的。

家乡人民为了生存克服了许多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便是智慧,便是文化。

同学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主题只是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今后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在手工编织、刺绣、剪纸、雕塑等方面进行调查,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活动评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必须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乡土资源却是该课程开发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乡土资源,必将极大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内容。

本课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探微》主题教育的实践,不仅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且能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近现实的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体验民谣民俗民舞,感悟纯朴乡情,是丰富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乡的民谣民俗民舞学生甚感兴趣,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的资源,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

活动中可引导学生通过亲临现场看一看、试一试、尝一尝、找一找、问一问、拍一拍等方法;也可设计,模拟民舞表演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家乡的民谣民俗民舞,体验家乡真实有趣的生活,感受家乡淳朴、可爱的乡情和饶有特色的趣味生活。

学生收集民间掌故民谣民舞,丰富知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让学生在乡土文化的怀抱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通过组织学生查阅本地历史资料,采访当地上年纪的老人,寻访民间古老遗物等,踊跃了学生的身心。

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层出不穷,有《压岁钱来历》、《吃粽子》的美丽传说,有农民从事劳作的工具,有丰富的农谚……通过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寻找资料,与人交流的能力,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掌故,而且受到了良好民族精神的教育。

此外,该课题的开发,也确保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效果,真正体现了乡土文化的传承。

八、成果选登及资源链接

1.活动资料整理

2.资源链接

江苏教育出版社《三水鹿鸣》。

家乡风俗录

1、盛陈饭

2、贴春联

3、印元宝

4、腊八饭

5、坐轿子

6、扎拜垫

7、插艾、菖蒲

8、辞年

9、放风筝

10、挂灯笼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吃粽子

吃粽子在我们这里已经流传很多年了。

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他受冤跳下汨罗江。

我国人民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永不被鱼吞吃,便把包好的粽子放入滚滚的汨罗江,后来演变成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吃包粽子。

粽子的包法其实很简单,用材叶儿,包糯米饭,里面也可以放些蜜枣等甜食,呈约三角形,然后放在锅里蒸。

蒸熟后,把材叶儿打开,就可以用筷子夹着吃了。

 

1、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2、草灰打不得墙,姑娘养不了娘。

3、雨落灯头,吃饭发愁

4、二月二,家家带女儿。

5、上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

6、早上李家保,晚上钻稻草。

(说明当地天气多变)

7、走路捡膏药——小贴。

8、家有黄金,外有秤,左右邻居天天称。

9、夏至难逢端午节。

10、铜张村,铁时庄,打不进狗屎小笼庄。

11、闰七不闰八,闰八动刀杀。

12、正月初三,猛虎下山。

13、正月过年,二月拜年,三月赌钱,四月种田。

14、脚踏楼梯,步步登高。

15、上灯不用油,吃饭不用愁,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16、杨木扁担,宁断不弯。

17、吃四两,晒太阳。

18、桑树从小拗。

(形容好习惯从小抓起)

19、春打六九尾,穷鬼杀小鬼。

20、风扫地,月点灯。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21、校长兼教工,上课代打钟。

22、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23、为分钱,拉节田。

24、宁可跌在屎上,也不跌在纸上。

25、瞎子吃混沌,心中有数。

26、吃肉的多心,放屁的脸红。

27、早起三光,晚起三荒。

28、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说是一套,做是一套。

29、穷锅房,富水缸。

30、瘸子上山,步步得劲。

31、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开当铺。

32、好一个人千言万语,恶一个人三言两语。

33、刮风上天,下雨下河。

34、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35、心慌吃不得热粥。

36、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7、蚕豆开花哄死人,豌豆开花有盼程。

38、稻子抽穗毛毛雨,麦子抽穗砖盖地。

39、春雾阴,秋雾晴,夏雾凉风,冬雾雪。

40、帽子没边——顶好。

41、狗头上长角——装羊

42、六月过年——半对半

43、二角钱一个萝卜——大头儿

44、初八望重阳——不久。

45、光棍看婆娘——十看九中

46、老母猪耕田——嘴凶。

47、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48、灶王爷上天——有句说句。

49、两个哑巴睡一头——没话说。

50、肉馒头打狗——有去无回。

51、歪嘴吹喇叭——斜调。

52、小朋友上操——1、2、1

53、烟囱批麻——灶(着)死。

54、羊子拉屎——丢三落四

55、鸭子扑水——呱呱叫。

56、土地庙不盖瓦——神气冲天。

57、疤眼照镜子——难看

58、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59、瘌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60、梦里吃糖——想着甜。

61、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62、糖贴在脑勺后面——舔不着。

63、小伙子养麻雀——有命没毛。

64、多个青虫吃棵菜,多个子女多份愁。

65、肖庄的锣鼓——各打各

66、虾儿过河——倒缩

67、木匠拉锯——有来有去

68、腊月的萝卜——冻(动)了心

69、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教训小孩的)

70、三九四九吃饭拱手(形容天冷)

71、叫人不亏本,舌头打个滚

72、姜堰茶叶,黄桥烟

73、兔儿不吃路边草。

74、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

75、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

76、挂羊头,卖狗肉

77、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78、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79、骑马不带鞭——拍马屁

80、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81、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82、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83、老太太住高楼——上下两难

84、三天绣了一朵花——针(真)慢

85、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86、狗打三天不上屎缸(形容有自尊心)

87、蚊子放屁——小气

88、碾场带屎篮——等死(屎)

89、清水潭里扔石头——一眼望到底

90、年怕中秋,月怕半(说明时间过得快)

91、家鸡打了团团转,野鸡打了满天飞。

92、咸菜烧豆腐——不必多盐(言)

93、耕田不带鞭——“喝”(一般用于酒桌上)

94、不见棺材不落泪

95、攥在手上两头不出。

(形容个子矮小)

96、火烧猪头自然烂,船到桥头自然直

97、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98、黄牛下河——拖尾子

99、要得富,先铺路。

100、大姑娘上轿子——头一回

101、有心栽花,花不活。

无心插柳,柳成荫。

102、鸡子啄石头——难得

家乡民舞录

1、打莲湘

2、舞龙

3、舞狮

4、挑花旦

5、打花鼓

6、跳马灯

7、踩高跷

8、唱凤凰

 

舞龙

舞龙是人们在喜庆日子里常表演的传统节目。

传说中,皇帝既是龙的缔造者,又是龙的化身,人们把龙当做吉祥的化身,因而在喜庆节目都有舞龙的习俗。

一条完整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由乡村能工巧匠充分发挥想象,用铁丝、竹片和绸布扎成。

绸布五颜六色,扎成后的龙颜色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龙全长30米左右,每隔1米就有1根木棍,木棍由表演者握持,因而每条龙表演时要20~30人。

现在每逢赶集、庙会,村村赶来助兴,十几条龙聚集在一块大地上表演,声势浩大。

只听哨声一响,或大锣一敲,手执彩珠的人便会引领长龙舞动。

龙头见彩珠挥舞,便左右飞转,上下飞腾,龙身也随着龙头上下翻飞,犹如真龙游动,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时而蜿蜒盘旋,时而腾挪跳跃,气势磅礴,十分壮观,看得人眼花缭乱。

表演者大多是男青年,他们扎一色的头巾,穿一色的彩服,扎上绑腿,显得英姿勃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巾帼不让须眉,女青年也组织起来和男青年一起表演。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名族奋力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龙的精神将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

 

舞狮

舞狮是汉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时已经流行舞狮。

现在,在喜庆的日子里,舞狮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表演用的狮子用竹片扎制,大大的狮头上扎一只彩球,红球为雄狮,蓝球为雌狮。

狮子身上披一块大花布,在花布上缝上麻线,作为狮毛,尾巴也扎在布下。

舞狮时,一只狮子需要两人合作表演,一人把狮头套在身上舞狮头,一人弯腰曲背,将双手搭在前者腰上,形成狮身与狮尾。

二人四腿叉开,就为四只狮腿,为了不露人腿人脚,狮子身上前后各缝两只裤管。

狮腿一般是两人表演,有一人手持彩球,撩引狮子登场。

表演时,他们模仿狮子的动作,时蹲时立,时走时跳,一般都可以登上方桌表演狮子跳跃的动作。

有的狮子还可以进行爬杆表演,他们缘木而上,在木柱上表演动作,赢得人们的喝彩。

舞狮必然有锣鼓配合,很多动作在锣鼓点中完成,气氛更显得热烈、喜庆。

家乡旧生活用具、旧农具录

1、油灯

2、小车

3、石磨

4、绿碌

5、粪箱

6、光脚

7、小秤

8、银圆

9、香炉、烛台

10、簸箕

水车

四五十年代,我们这里很少有抽水机,人们种植水稻,全部由水车供水。

水车结构相当复杂,主要由一根直径为25公分的横木头、上面有四根踏板(也有六根的),若干划刮板、水槽和一根木质链条组成的。

使用的时候,水车斜放在河岸边,身强力壮的人们同心协力蹬踩脚下的踏板,踏板转动横木头,横木带动链条,链条拉动刮板,刮板紧靠水槽,将水刮倒水渠,供应水稻生长。

抽水机的出现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

舂米的臼

我们这里又称锯。

它是由臼身、臼头、臼三部分组成的。

臼身、臼头是木质的,臼是石头打磨而成的。

人们将稻谷之类的粮食放在臼里,再站在臼身后,踩下去,锯头便抬起,松下去,锯头落下去,形成一种力,这样,反复进行,稻谷之类的粮食外壳便自然脱落,我们可以知道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了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独轮车

独轮车是由长短各异、粗细不同的若干个木头组成的。

它是用来运输的。

独轮车的两侧装东西,保持平衡,重量全落在轮子上,解决肩挑人扛的困难,现在卡车早已代替了独轮车。

豆腐磨

豆腐磨和石磨形状一样,也是由两块大小相等的石头组成。

但它有能和水磨黄豆等。

代替豆腐磨的是电磨,减轻了劳动者的强度,增加了效益。

石磨

石磨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分上、下两扇。

两扇中间有一小铁轴,操作时不会脱落离位。

上扇有一大一小两个圆洞,粮食由圆孔进入中间,要磨粗粮食从大孔进入要细从小孔进入。

石墨上扇均匀地凿有四个小孔,由拴绳之用。

人们靠石磨碾玉米、黄豆、小麦、荞麦等,开展生活,现在已经很少看到。

碌碡(liùzhou)

五六十年代,碌碡是我们这里常见的用具。

它先是能工巧匠用石头磨制成的圆柱,再将圆柱的外表分成若干等份,一行隔一行地凿去呈如图形状,最后在圆柱两头的中间凿个洞,将事先准备好的木头嵌入其中。

每逢夏秋收割时,碌碡派上用场。

人们用它碾下麦草、稻草中的粮食。

碌碡的出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从碌碡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想象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备注:

该方案获泰州市方案评比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