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882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选矿学作业.docx

高等选矿学作业

1.什么叫界面分选?

试论述微细矿粒体系中几种典型表面力形式及其作用机制。

答:

(1)界面分选的概念

一切基于颗粒界面性质的天然差异或人工差异,直接或间接利用相界面实现颗粒分选的工艺过程均称为界面分选。

界面分选具有明确的科学含义。

它的命名反映并揭示了这些工艺过程的共同理论基础及过程的实质,因此,比“浮选”一词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及更广的覆盖面。

界面分选主要包括下列单元作业:

a颗粒界面性质的调节,例如润湿性、表面电性、吸附特性的调节。

b利用颗粒的粒间作用的变化,调节并控制颗粒体系的分散及聚团状态。

c通过适当的物理场的作用在相界面(例如气/液界面,液(油相)/液(水)界面)实现颗粒分选。

界面分选的主要对象首先是细粒嵌布,微细粒嵌布,乃至胶态分散的各种矿产资源及二次资源,其次可用于答种水处理过程,在材料工业反化学工业中也可以找到恰当的使用领域。

其中,表面活性剂主要被用在颗粒界面性质的调节环节上,使与表面活性剂(又称捕收剂或絮凝剂)键合后形成的表面活性组分具有吸附于气—液界面上的能力。

这个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被分离组分的表面活性差异和与表面活性剂键合能力的差异。

(2)典型表面力形式与作用机制

当矿粒接近到一定距离时(约100nm以内),矿粒与矿粒间的表面力开始作用。

对于微细矿粒体系,表面力的作用成为支配整个体系行为的主导因素。

微细矿粒体系中表面力主要有:

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溶剂化膜作用力、疏水作用力和位阻作用力。

1静电排斥作用

颗粒表面大都带电。

在水中或其他液相中,带电颗粒周围形成反号荷电离子的扩散分布,通常称为双电层。

扩散层的最大扩散距离可达100nm。

当两个同质颗粒的扩散层互相靠拢并接触时,扩散层中的同号离子因浓集而产生静电排斥作用,以抵抗颗粒的进一步靠拢。

对球形颗粒,静电排斥能UB的近似表达式为:

1时,

1时,

其中:

——介质的介电常数;

——颗粒的表面电位(距离表面δ处的电位);

n——离子浓度(单位体积的离子数);

k——Boltzmann常数;

z——离子电荷数;

a——颗粒半径;

h——粒间最短距离;

H——颗粒中心间距。

2VanderWals(分子)作用

原子或分子间的分子吸引力与颗粒间距的7次方成反比,衰减很快,作用距离是非常短的。

但分子作用力有加和性,含有大量原子(或分子)的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总作用力是颗粒中的各个原子(或分子)与另一颗粒中的各个原子(或分子)间的所有作用力的总和,故颗粒间的分子作用力不仅可观,而且作用距离较大。

对于球形颗粒,分子作用能UA的表达式为:

式中,A为Hamaker常数(物质在真空中的A值通常在10-14~10-12erg范围内波动)。

对于位于水中的颗粒,其Hamaker常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A131——颗粒在水中的Hamaker常数;

A11,A33——颗粒及水在真空中的Hamaker常数;

A13——颗粒与水在真空中的Hamaker常数。

3颗粒表面吸附层的相互作用力

当颗粒表面有吸附层时,两颗粒靠近到吸附层互相接触时,便产生穿插效应或位阻效应。

穿插效应:

如吸附层结构疏松或未达到一个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时,吸附层接触可能导致吸附物的互相穿插,使穿插部分吸附物的浓度大增。

当介质与吸附物的作用强于吸附物之间的作用时,为了排除穿插区的介质,必然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增加,颗粒间出现排斥作用;反之,当介质与吸附物的作用弱于吸附物之间的作用时,穿插导致体系自由能的减少,颗粒间出现吸引作用,疏水作用就属于这种情况。

位阻效应:

当吸附达到饱和或者吸附层相当致密时,吸附层的接触引起吸附物之间的相互挤压、变形。

吸附物在层间的自由排列及运动受到进一步限制。

换言之,排列混乱度降低,熵值减小(△S为负值)。

如果忽略吸附物与分散介质之间的作用,可不考虑焓变,则体系自由能△G=-T△S增大,这就是排斥作用产生的热力学原因。

位阻效应而产生的粒间作用势能:

4溶剂化膜(水化膜)作用

颗粒表面总有溶剂化膜存在,在水中颗粒表面的水化膜的结构因表面的润湿性不同而异。

当两颗粒靠近到水化膜互相接触时,便产生溶剂化膜(水化膜)作用。

溶剂化膜(水化膜)作用能可用如下的通式表示:

式中,

为与溶剂化膜厚度的衰减程度有关的特征长度,K为与溶剂化膜中液体分子的有序程度有关的系数。

对于亲水表面K>0,Usolv为正,表示相互排斥;对于疏水表面K<0,Usolv为负,表示相互吸引。

5疏水作用力

天然疏水性或因吸附捕收剂而疏水化的颗粒在水中可产生强烈吸引作用。

根据疏水作用理论,当疏水颗粒(分子或粗分散体)进入水中时,发生如下分过程:

a.颗粒排开水分子而占据一定的空间,断开水分子之间的键合,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即△H1>0;

b.颗粒表面通过色散效应,与周围的水分子作用,从而使表面的水键合能得到一点补偿,此时释放能量,△H2<0;

c.颗粒周围的水分子因失掉在一定方向上与其他水分子进行氢键键合的可能,而与疏水表面的色散效应的补偿过小,因此能级反而提高,迫使界面水分子增大彼此间的氢键缔合度,使界面水结构发生扭曲变形。

氢键缔合度增大是负焓变过程,即△H3<0。

d.水结构变化明显提高周围水的有序性。

这是一个负熵过程,即△S<0。

一般认为,△H1与△H2+△H3在数值上接近,但是符号相反,基本上互相抵消。

疏水作用表现为颗粒间吸引聚团,实质上是介质对颗粒的排斥。

疏水作用的作用距离可达25~40nm,是典型的长程力。

疏水作用力的经验表达式为:

疏水作用势能UHI可用下式表示:

当颗粒表面吸附有表面活性剂,而吸附层开始接触时,需要考虑向外伸的碳氢链的穿插缔合效应而引起的势能变化。

6颗粒间的高分子桥连作用

高分子桥连是一种不同于上述各种粒间作用的颗粒连结方式,其作用特点是:

a.高分子是一种长度极大的弹性链状分子,例如聚丙烯酸胺,其分子的伸直长度可达3.3μm;

b.高分子的单个官能团与颗粒作用虽较弱,但由于往往是多个官能团同时与一个颗粒作用,故高分子整体吸附强度可能很大;

c.由于高分子长度远大于一般长程力的作用范围。

它可以在粒间距离较大、能垒较高时同时在多个颗粒上吸附,从而实现颗粒间的连结,即所谓跨越桥连作用。

颗粒的总作用势能UT:

2.试简述泡沫浮选的过程,分析并讨论颗粒与气泡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动力学行为。

答:

(1)泡沫浮选的过程

1充分搅拌使矿浆处于湍流状态,以保证矿粒悬浮并以一定动能运动;

2悬浮矿粒与浮选药剂作用,目的矿粒表面的选择性疏水化;

3矿浆中气泡产生弥撒;

4矿粒与气泡的接触;

5疏水矿粒在气泡上的粘附,矿化气泡的形成;

6矿化气泡的浮升,精矿泡沫层的形成与排出。

(2)机理分析

浮选过程中颗粒与气泡的相互作用表现为颗粒附着于气泡上,即气泡矿化。

在强迫对流或机械搅拌系统中,气泡的尺寸由剪切应力确定,这些应力既影响气泡离开形成点的气泡尺寸,也影响在流场中静止的最大的气泡尺寸。

矿粒与气泡的碰撞与粘附可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进行机理分析:

A.物理机理

物理机理包括感应时间、动接触角、动量等因素。

a)感应时间是指矿粒突破气泡的水层而相互接触这段时间。

克拉辛认为,颗粒愈大,所需感应时间愈长,感应时间过长则较难浮。

爱格列斯曾以此评判药剂作用及可浮性;

b)动接触角是指在惯性冲击作用下,气泡弹性变形,矿粒回跳并粘附所形成的角度。

菲力波夫曾求出不同粒度矿粒所需的动接触角:

200微米的矿粒为0.7°,而1微米的需1.7°,并且推断细泥难浮的原因是由于所需动接触角较大;

c)动量机理是克拉辛首倡,他认为粗粒动量大,容易突破水化膜而粘附,细粒动量小不易突破水化膜,故粘附概率也小。

B.化学机理

化学机理包括吸附速率,矿粒表面寿命,表面能、溶解度、吸附罩盖度等因素。

a)吸附速率:

指药剂向矿粒吸附的速率,药剂从溶液中扩散到表面,并且和表面发生反应,如果表面反应是决定速率的过程,则粒度没有影响,由此推论,粗细粒一样易浮。

如药剂扩散是决定速率的过程,则

式中Q/S为单位面积的吸附速率,D为扩散系数,C为吸附剂在溶液中的浓度,C′为吸附剂在矿粒表面的浓度,r为矿粒半径,T为边界层厚度。

在搅拌条件下,估计T值界于20至40微米。

比此值小的矿粒,则吸附速率Q/S增快,这点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

b)矿粒表面寿命:

高登认为,粗粒在破碎磨细过程中有“自护作用”,暴露寿命较短;而细粒表面暴露时间较长,因而细粒表面被污染罩盖氧化等的机会较多。

但有人认为在磨矿分级循环中,粗细粒表面寿命不会有很大差别;

c)表面能:

粗细粒总表面能大小不一样。

细粒表面能大,水化度增加。

对药剂失去选择吸附作用磨细过程中,应力集中,裂缝、位错、棱角等高能地区增多,对药剂的吸附量增加;

d)溶解度:

粒度愈小,溶解度愈大,关系式为:

式中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r为矿粒半径,Sr指半径为r的细粒溶解度,

为无穷大颗粒(即体相)的溶解度,

为单位面积中固液界面自由能,V为摩尔体积。

对此式的估算表明,只有0.1微米矿粒的溶解度才比较明显地增加,而0.5~10微米的矿粒的溶解度基本相同;

e)吸附罩盖度:

克来门曾试验测定各种粒度的赤铁矿被油酸罩盖度与浮选回收率关系。

在同一表面罩盖度条件下,粗粒(60~40,40~20微米)比微粒(10~0微米)的回收率高得多。

但安妥内(1975年)试验铜离子对闪锌矿的活化时,认为同一表面罩盖度条件下,粒度对回收率影响不显著,这方面还需继续研究。

(3)动力学行为

矿粒与气泡粘着是复杂的动力学过程。

两者相互接近至一定距离,进而在外力和表面力作用下,矿粒—气泡之间的水化层减薄、破裂,最终形成三相接触周边而粘着。

固着在气泡上的矿粒是不稳定的,当由矿粒自身惯性力和液流粘滞力等造成的脱落力大子附着力时,粘着的矿粒会从气泡上脱落。

大多数分选过程是在湍流或局部湍流中进行的。

充分利用湍流特性的分选过程便是浮选。

在工业机械搅拌浮选机中,矿浆运动的雷诺数Re=106~107,处于发育的湍流状态。

湍流的主要作用为:

a.实现矿粒在矿浆中的悬浮;

b.实现充气并使空气均匀弥散为小于2mm的气泡;

c.搅拌充气矿浆,以保证药剂的分散和混和及矿粒与气泡的碰撞;

另一方面,湍流又是破坏矿粒--气泡联合体的主要因素。

在浮选中,颗粒附着在气泡上的现象称之为气泡矿化。

矿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颗粒和气泡的碰撞、颗粒与气泡粘附和非稳固附着颗粒的脱附。

颗粒和气泡发生碰撞后,只有那些表面疏水的颗粒才能粘附到气泡上,并且其粘附强度应足以阻止浮选槽内流体动力学的破坏作用。

浮选过程的速率常数,即颗粒被气泡捕集的概率P由颗粒与气泡的碰撞、粘附及脱附概率决定,浮选过程的速率常数可表示为:

P=PcPa(1-Pd)

式中Pc——气泡与矿粒的碰撞概率;

Pa——气泡与矿粒的粘附概率;

Pd——气泡与矿粒的脱附概率。

(a)(b)

颗粒与气泡的碰撞是形成颗粒——气泡集合体的前提,但碰撞并非一定导致粘着。

在二者的距离达到表面力的作用范围时,进一步的靠拢以及粘着与否取决于总作用势能的走向。

上图(a)表示疏水矿粒—气泡作用势能的可能区域。

曲线1表示双电层静电作用具有较大正值的情况,此时在一定间距处出现一能垒;曲线2表示双电层静

电作用变为负值时的情况。

曲线1及2包络的区域表示疏水矿粒—气泡粘着的全部可能范围。

至于亲水矿粒—气泡间的作用,情况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在亲水矿粒周围有厚度达10nm的结构化水膜,此种水膜的强度很高,足以抵抗任何的粒间吸引作用。

在矿粒与气泡的静电作用为负时,可以在间距大于水膜厚度处出现能谷,亲水矿粒与气泡可在此处形成聚集体,但不可能再进一步靠拢。

上图(b)表示亲水矿粒—气泡的可能作用范围。

曲线1代表所有作用力均为排斥力时的情况,此时矿粒与气抱不发生粘着;曲线2代表双电层静电作用力为负时的情况,此时可能在能谷处发生粘着,但此种粘着并不导致矿粒—气泡的直接接触,换言之,这是一种无接触粘着。

由上图(a)可知,最为有利的情形是疏水颗粒—气泡相互作用完全无能垒,即Um=0;而非常不利的情形是亲水颗粒--气泡相互作用总势能急剧上升,以致可认为能垒Um是无穷大。

泡沫浮选中的颗粒—气泡体系一般介于两种极端情况之问,即存在着一个有限的能垒。

为了使颗粒和气泡直接接触并附着在一起,必须借助流体运动赋予颗粒的动能,以克服存在的能垒。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运动动能足以克服能垒Um的颗粒才能实现与气泡的接触。

在湍流状态下,浮选过程中颗粒与气泡的粘着概率ZP,b可表示为:

式中:

RP和RB—颗粒和气泡的半径;

—表征湍流强度的能量耗散率;

nP,nb—颗粒和气泡的浓度;

f(

)—捕获效率;

—流体的运动粘度。

碰撞频率与颗粒和气泡的浓度、粒度、密度及湍流强度有关。

颗粒—气泡集合体形成后,在向上浮升的过程中受到流体运动的破坏作用。

特别在强湍流场中,只要作用于集合体的剪切及拉伸应力超过颗粒—气泡的粘着强度时,集合体将破裂。

矿粒从气/液界面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矿浆湍流赋予矿粒的惯性脱落力。

粘着在气/液界面的矿粒受重力、浮力、毛细压力、粘着力及惯性脱落力等五种作用力的作用。

因此,疏水矿粒—气泡联合体的稳定性取决于矿浆的湍流强度、矿粒的疏水性、粒度及密度。

7粉磨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并论述粉磨机械力化学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答:

机械力化学是研究固体物质被施加机械能量时,固体的形态、晶体结构等发生变化。

并诱发物理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机械力化学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W.Ostwald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但对机械力化学的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则是由K.Peters于1962年在第一届欧洲粉体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机械力化学反应”的论文之后。

尤其是自80年代以来。

机械力化学原理在机械合金、矿物加工、材料合成与制备、纳米粉体制备等方面的应用有了显著的进展。

事实上,固体在受到冲击或磨擦等机械力作用时。

所施加机械能的一部分必然以各种形式贮存于固体内。

并由此引起固体结晶学性质、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即产生机械力化学效应。

显然,固体物料在粉磨过程中所发生的机械力化学效应按发生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即:

(1)物理效应。

包括颗粒细化、晶粒细化和产生裂纹、表面积增加、微细粉体具有较高晶体界体积分数等;

(2)结晶状态变化。

主要涉及产生晶格缺陷、晶格畸变、结晶程度降低和无定性化等;

(3)化学变化。

包括反应活化能的降低,形成新化合物的晶核或细晶、含结晶水或羟基(OH)物的脱水。

形成合金或固溶体,产生化学键的断裂及发生晶形变化等。

目前,从国内外可收集到的资料看,尚未见机械力化学原理在水泥科学方面应用的系统报道。

 

1.物质受机械力作用

物质受到机械力作用时(本文所称机械力仅限于机械对固体物质的粉碎作用,如研磨、冲击、压力等),常因此受到激活作用.若体系的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时称为机械激活;若化学组成或结构发生变化,就称为机械化学激活,机械力对固体物质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2机械力化学作用机理

机械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过程相当复杂,其能量供给和耗散机理也不明确,以致于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定量且合理地解释机械力化学作用所产生的众多现象。

关于机械力化学的机理,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

a机械力作用等离子体模型。

机械力作用导致晶格松驰与结构裂解,激发出的高能电子和离子形成等离子区。

高激发状态诱发的等离子体产生的电子能量可以超过10eV,而一般热化学反应在温度高于1000℃时的电子能量也只有4eV,即使光化学的紫外电子的能量也不会超过6eV。

因而,通过机械力化学作用有可能进行通常情况下热化学所不能进行的反应,使固体物质的热化学反应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加快。

b粉体颗粒在超细磨粉过程中,因表面化学键断裂而产生不饱和键、自由离子和电子、晶格缺陷、晶型转变和非晶化等原因,导致晶体内能增高;而在物质内部,迅速发展的裂纹使其顶端温度和压力增高,顶端温度可达1000℃以上,最终导致物质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反应速率常数显著增大,从而易于激发化学反应或加快反应速率。

3机械力效应

3.1物理效应

物理效应是最为直观的物质特征表现,由物理效应导致的物理性质的改变也最先得到关注。

物理效应通常又表现为颗粒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变化、密度的变化、颗粒表面吸附能力的变化、电性和离子交换能力的变化。

颗粒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变化是由于物体在受机械力的研磨作用后,最初表现出的外观变化,其表现是颗粒细化,相应的比表面积增大。

但是,颗粒粒径虽随粉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地减小,然而比表面积却会在一定时间后又下降。

在研究高能球磨细化氧化铝时发现,粉末粒径在开始球磨的最初几分钟内细化很快,而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粒径变化并不明显;球磨时间过长,造成粉末团聚,比表面积反而下降。

表明球磨时间的长短和比表面积的增大并不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

密度的变化是物料经粉碎后表观密度的变化,这是由于颗粒大小级配不一造成的;而真密度的变化,则是由于晶体物质结构的变化或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机械力的作用下,造成了晶体结构的改变,晶体趋于无序化,造成矿物结构相对疏松,密度降低。

颗粒表面吸附能力、电性和离子交换能力的变化是矿物颗粒被粉碎后,在断裂面上出现了不饱和键和带电的结构单元,使颗粒处于不稳定的高能态,从而增加颗粒活性,提高其表面的吸附能力。

同时,细磨、超细磨导致矿物表面富含不饱和键及有残余电荷的活化位,促进离子交换或置换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煤系煅烧高岭土的超细粉碎过程时发现,磨矿后产物特别是超细颗粒的吸水能力明显强于未磨试样。

并且高岭土矿物结构中的铝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被置换的量逐渐增加,当球磨6min时铝的置换量比未球磨时提高1倍以上。

不仅如此,机械力作用在改变颗粒导电性、表面电化学行为以及半导体性质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如烧结钛酸钡时,若将原料粉预先在适当的条件下再细磨,可使最终产物的介电常数在室温下提高2~3倍,在居里点温度下增高1.5倍。

3.2化学效应

机械力引发的化学效应主要包括改变结晶状态和诱发化学反应。

改变物质结晶状态是在超细粉碎过程中,随着机械力的持续作用,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会发生多种变化,如颗粒表面层离子的极化变形与重排使粉体表面结构产生晶格缺陷、晶格畸变、晶型转变、结晶度降低甚至无定形化等。

而固相间的机械力化学反应,一般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晶格相互扩散及平衡时达成的,固相间的扩散、位移密度、晶格缺陷分布等都依赖于机械活性。

固体内的扩散速率受控于位错数量和运动,晶格变形可增加位错数量,说明机械力作用可以直接增加自发的导向扩散速率。

因此,在室温下,机械力化学和固相反应存在密切关系,诱发固体间的反应是可能的。

4机械力化学应用进展

4.1粉体材料的制备

目前超细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较多,大致可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

这些方法在过去的10多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存在设备昂贵、适用范围窄、流程长、收率低等缺陷。

机械力化学法是将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为超细粉体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

纳米TiO2由于其特殊的表面效应和粒度效应,在催化剂载体、抗紫外线吸收剂、功能陶瓷以及传感器件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TiO2通常采用氯化法、溶胶-凝胶法制备,但存在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成本高、工艺流程较长等缺点。

吴其胜等采用高能球磨机粉磨锐钛矿型TiO2,促进其晶型转变,制备金红石型TiO2纳米晶体。

他们在行星磨公转300r/min、自转200r/min条件下发现,粉磨初期(5h)为无定形期,颗粒粒度减小,晶格畸变,转变为无定形,并形成金红石型TiO2晶核;粉磨中期(5~15h)为金红石型TiO2晶粒长大期;粉磨后期(15h以后)为动态平衡期,晶粒长大与粉磨引起的晶粒减小处于动态平衡。

XRD,TEM和FT-IR研究表明,机械力化学法可使锐钛矿型TiO2转变为金红石型TiO2,得到的晶粒尺寸为20~40nm。

他们也利用机械力化学法合成了CaTiO3纳米晶。

研究发现,机械力化学法可以将CaO,TiO2混合粉磨合成CaTiO3纳米晶体,颗粒尺寸为20~30nm。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球磨过程中锐钛矿型TiO2转变为金红石型TiO2,表现出较好的反应活性,促进了反应的发生。

罗驹华等对机械力化学法制备单相莫来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在高能球磨粉碎过程中,高岭土和氢氧化铝被反复破碎和焊合,晶体结构遭到破坏;随着粉磨的进行,混合物的比表面积会增加,无序程度也会增加,键能减小从而导致了内部贮能的增加,反应活化能减小,并可得到均匀混合物。

粉磨30h混合物制成的烧结体的热膨胀系数要比未粉磨的低约20%。

Y2O3:

Eu3+是性能优良的红色荧光粉,其制备方法主要采取高温固相法和共沉淀法但存在产物粒径较大、达不到应用要求等缺陷。

为此,杨定明等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制备了纳米Y2O3:

Eu3+粉体,所得纳米Y2O3:

Eu3+为球形,粒度分布均匀,粒径30~50nm,并且该纳米晶的发射光谱发生蓝移,激发光谱发生红移。

4.2粉体改性

粉体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具有高活性的新鲜表面,再通过高湍流作用和力学化学效应,及时与改性剂产生化学键合或物理吸附,使其达到改性的目的。

李珍等将硬脂酸与硅灰石颗粒在超音速气流中相互碰撞、粉碎,由于硬脂酸中的羧酸根在机械力作用下容易被破坏,当硬脂酸与硅灰石表面反应或产生化学吸附紧密结合时,硅灰石表面从亲水转变为疏水,从而达到改性目的。

经超音速气流磨机械力化学法改性的硅灰石,含硬脂酸质量分数约2%,其活化率接近100%,晶形为针状、纤维状。

他们还研究了硬脂酸改性硅灰石对聚丙烯(PP)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硅灰石/PP复合材料比纯PP的拉伸强度提高31%,冲击强度也有提高。

吴翠玲等以滑石、绢云母、高岭土等层状硅酸盐矿物为研究对象,过添加硬脂酸,利用超音速气流粉碎机产生的机械力,在被粉碎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硬脂酸表面上的自由基或活性点产生机械力化学吸附,从而达到对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改性。

经超音速气流机械力化学改性后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粉体,代替白炭黑用于橡胶制品,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于未改性层状硅酸盐矿物粉体/橡胶复合材料。

叶菁等采用异丙基酞酸酯(NDZ-201)对滑石进进行改性,其产品的表面改性剂最终氧化分解温度比传统工艺生产的改性产品高100℃左右,表面改性剂与粉体表面结合的牢固程度也较高。

吴其胜等采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高能球磨金红石型TiO2机械力化学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粉磨的进行金红石型TiO2的晶粒粒径D减小、显微应变E增加,有效温度系数增加,晶格无序程度增强。

机械力化学效应具有阶段性,采用晶粒尺寸、有效温度系数、显微应变3个指标可反映一种物质对机械力化学效应的敏感性。

袁明亮等采用机械力化学对复杂铝土矿浮选尾矿进行了表面改性,利用机械研磨作用激活尾矿表面,产生新的表面官能团,使钛酸酯偶联剂和尾矿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改性目的。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机械力化学方法改性铝土矿尾矿在工艺上是可行的,钛酸酯和尾矿之间的结合方式主要是共价键结合和氢键结合,探讨了机械力化学在矿物改性中的作用。

曹怀宝等考察了机械力化学法对光催化剂TiO2的改性效果。

研究发现,用高能球磨将Fe(OH)3用于光催化剂TiO2改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机械作用物质的组成和形态发生了变化,对TiO2光催化剂能实施有效的改性,其活性得到较大提高。

行改性气流粉碎,通过浊度、水渗透性、接触角的测试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后滑石粉体的疏水性增强,改性剂以化学吸附方式包覆在滑石颗粒表面,取得了超细粉碎与表面改性同步进行的效果。

宋功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