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79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25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docx

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技术

目次(征求意见稿)

2020年

Contents

 

 

1总则

1.1.1为规范广东省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保护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内、外部环境,制定本标准。

1.1.2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调蓄池等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通风与臭气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对于采用地面加盖或半地下等方式形成有限空间的非全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通风与臭气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1.3地下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减量化处理工艺设计时,应进行全面论证,所选取的减量化工艺设备应满足既实现减量化目标、又不给环境连续带来大量粉尘、恶臭污染等负面影响的要求。

1.1.4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工程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运行。

1.1.5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设计方案,应根据地下污水处理工艺特点、臭气产生区域、产生方式和运行管理模式等,贯彻全过程控制理念,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政策、方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在设计中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1.1.6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城镇污水urbanwastewater,sewage

综合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入渗地下水的总称。

2.1.2城镇污水处理设施municipalwastewatertreatmentplant

指对进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处理厂,也包含污水泵站和调蓄池等设施。

2.1.3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undergroundmunicipalwastewatertreatmentplant

水处理构筑物位于地面以下,设备操作层封闭,地面层进行综合利用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全地下、半地下等形式,简称城镇地下污水处理设施。

2.1.4污水泵站sewagepumpingstation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提升污水的泵站。

2.1.5综合生活污水comprehensivesewage

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产生的污水。

2.1.6工业废水industrialwastewater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

2.1.7入渗地下水infiltratedgroundwater

通过管渠和附属构筑物进入排水管渠的地下水。

2.1.8臭气污染物odorpollutants

刺激人体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和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2.1.9臭气源odorsource

地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污泥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臭味的构筑物和设备的臭气散发点。

2.1.10臭气浓度odorconcentration

根据嗅觉器官试验法对臭气气味的大小予以数量化表示的指标,用无臭的清洁空气对臭气(含异味)样品连续稀释至嗅辨员阈值时的稀释倍数。

2.1.11嗅觉阈值odorthresholdvalue

嗅觉阈值是指引起嗅辨员嗅觉最小刺激的物质浓度(或稀释倍数)。

2.1.12进水及预处理Waterintakeandpretreatment

用于调配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水量和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等杂物,以保障后续生物反应处理工艺正常运行的工艺区段。

通常包括:

进水格栅井、进水泵房、调节池、沉砂池等处理设施。

2.1.13生物反应池biologicalreactiontank

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生物处理的构筑物。

反应池内能满足生物活动所需条件,可分厌氧、缺氧和好氧状态。

池内保持污泥悬浮并与污水充分混合。

2.1.14缺氧区anoxiczone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

生物反应池中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得到充足的有机物时,可在该区内进行脱氮反应。

2.1.15厌氧区anaerobiczone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

聚磷微生物在厌氧区吸收有机物和释放磷。

2.1.16好氧区oxiczone

生物反应池的充氧区。

微生物在好氧区降解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

2.1.17生物膜法biofilmprocess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法利用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2.1.18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aeratedfiler(BAF)

生物膜法的一种构筑物。

由接触氧化和过滤相结合,在有氧条件下,完成污水中有机物氧化、过滤、反冲洗过程,使污水获得净化。

又称颗粒填料生物滤池。

2.1.19污泥处理sludgetreatment

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加工过程。

2.1.20污泥处置slugedisposal

对处理后污泥的最终消纳过程,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烧和建筑材料利用等。

2.1.21污泥浓缩slugethickening

采用重力、气浮或机械的方法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的方法。

2.1.22污泥脱水slugedewatering

浓缩污泥进一步去除大量水分的过程,一般采用机械的方式。

2.1.23污泥干化slugedrying

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浓缩污泥中去除大部分水分的过程。

2.1.24洗涤处理scrubbing

采用水或含酸碱、化学氧化剂、助溶剂等物质作洗涤剂,与臭气充分接触混合,将臭气中可溶解物质溶于水或使臭气污染物与洗涤剂中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去除臭气污染物的处理工艺。

2.1.25液气比liquid-gasratio

洗涤装置中喷淋液体与气体的流量比值。

2.1.26空塔流速emptybedvelocity

按空塔计算气流通过塔的平均流速,即用气流流量除以塔的总横截面积得到的数值。

2.1.27空塔停留时间emptybedresidencetime

采用臭气处理装置(包括生物法、化学法或物理法)时,所用填料的填充体积除以臭气流量得到的停留时间。

2.1.28生物除臭biologicaldeodorization

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将具有臭味的物质加以转化,使目标污染物被有效分解去除的臭气处理方式。

2.1.29离子除臭plasmaodorremoval

当外加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气体被击穿产生高能电子、各种离子、原子和自由基的混合体,在高能电子和自由基的多重作用下,空气中产生臭味的化合物发生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去除臭气污染物的处理工艺。

2.1.30离子新风plasmafreshair

经过离子发生器处理后的室外新风。

一般用于对室内臭气进行就地干预和处理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舒适度。

2.1.31活性炭吸附activatedcarbonadsorption

用单一活性炭颗粒作为吸附介质,将目标污染物从臭气中分离的处理方式。

2.1.32臭气净化效率odorpurificationefficiency

指臭气处理设施去除的污染物的量与处理之前的量之比,可通过同时测定处理前后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气量,以被去除的污染物与处理之前的污染物的质量百分比计。

2.1.33气流组织Spaceairdiffusion

在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内合理地布置送风口、排风口,对气流流向和均匀度按一定要求进行组织,将清洁空气由送风口送入室内,在扩散与混合的过程中,均匀地消除室内余热、余湿及臭气(异味),在工作区形成比较均匀而稳定的温度场、湿度场、速度场和浓度场,满足生产工艺和人体相对舒适要求的通风系统布置方式。

2.1.34立体送风

在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内,为控制臭气扩散、实现对臭气源及其附近区域设置多孔送风立柱的方式。

2.1.35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aximumacceptableemissionconcentration

经处理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一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一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2.1.36最高允许排放速率maximumacceptableemissionrate

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一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2.1.37无组织排放fugitiveemission

凡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而泄漏烟尘、生产性粉尘和其他有害污染物,均称为无组织排放。

2.1.38无组织排放监控点fugitiveemissionmonitoringpoint

为判别无组织排放是否超过标准而设立的监测点。

2.1.39单位周界unitborder

也称厂界,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

通常应依据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

2.1.40排气筒高度emissionpipeheight

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处的高度。

 

3臭气污染物浓度

3.0.1污水处理设施的臭气可采用硫化氢、氨等常规因子和臭气浓度表示。

3.0.2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臭气污染物浓度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也可采用所在城市历年监测数据开展设计,当上述数据均没有时,可按表3.0.2的规定取值。

表3.0.2污水处理厂臭气污染物浓度

处理区域

硫化氢(mg/m3)

氨(mg/m3)

臭气浓度(无量纲)

预处理区

0.5~2

0.2~5

100~5000

厌氧/缺氧区

0.5~1

0.2~5

100~3000

好氧区、膜区

0.1~2

0.2~3

100~1000

二沉池、V型滤池

0.1~1

0.2~3

40~100

污泥脱水区

1~10

1~10

1000~10000

污泥干化区

1~30

1~100

3000~100000

4臭气源控制策略与方法

4.1基本规定

4.1.1为防止臭气在地下空间内的扩散,阻断因气流、浓度差发生的传质现象,应对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内各臭气源采取密ZB土建设计室闭隔离、负压抽吸、集中处理等措施。

4.1.2处理后的臭气尾气应进行有组v加shejiyuan8织排放,排放塔出风口的离地高度应不小于15m,且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排放塔的造型应与周边景观环境协调一致。

4.2臭气源密闭收集

4.2.1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臭气源密闭收集包括加盖或加罩密封、负压抽吸等方式,宜在臭气源区与非臭气源区分隔处设置缓冲间,并送入离子新风等措施。

4.2.2应根据臭气源特点和工艺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密闭收集方式,密闭罩应尽量靠近臭气源,做到结构简单、经济合理、密封性好、便于安装和维护管理。

4.2.3车辆外运未进行减量化处理的污泥时,车辆的装泥仓应有良好的密闭性,严禁采用敞口装泥仓。

对于含水率小于40%的污泥,必须控制污泥中可燃粉尘的最小粒径大于400µm,且污泥粉尘的浓度不大于40g/m3。

4.2.4污泥料仓向车辆卸泥时宜采用负压密闭方式。

4.3臭气源压差控制

4.3.1应根据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各区域臭气源浓度大小和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臭气收集风口,并宜按照臭气浓度大小、有无臭气源等情况分别实现臭气高浓度区相对于低浓度区,低浓度区相对于无臭气源区保持-10~-5Pa的负压梯度。

4.3.2臭气源车间与相邻的无臭气源车间或用房之间的联络宜设置缓冲间,其房门应保持常闭状态,缓冲间宜送入离子新风,并相对于相邻的臭气源车间保持10~20Pa的压差;臭气源车间(含预处理区、污泥卸泥间等)与相邻的无臭气源车间或用房之间宜设置空气幕。

4.4其它

4.4.1地下工作间温、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的相关规定。

4.4.2应对曝气管、污泥干化处理设备等各类散热管道及设备进行保温隔热,宜控制保温材料外表面温度不超过34℃。

4.4.3对于污泥脱水及干化车间等区域操作空间,除采取压差控制外,有条件时可采用冷风降温、控制湿度等方式进一步控制臭气扩散、改善工作环境。

4.4.4进水及预处理区提升泵房和粗格栅间上方的吊装孔盖板应做好隔热措施。

4.4.5污泥干化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应通过封闭管道连接排至污水池中,严禁直接散排至排水明沟中。

4.4.6生化区操作间宜利用柱、墙均匀布置壁挂式风扇加强大空间气流扰动。

5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在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厂区总平面设计时,应采取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臭气总量,并防止臭气扩散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

5.1.2地下污水处理设施总平面布置时,臭气排气筒(排放塔)应保持与环境敏感点必要的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并结合当地主导风向确定。

5.1.3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臭气应就地处理或收集后集中处理,处理后的尾气应进行有组织排放。

5.1.4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周界监控点的臭气浓度限值和恶臭特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应符合附录A规定。

5.1.5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通风与臭气处理系统的设计应改善室内的工作环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等相关规定,并宜符合附录B规定。

5.1.6对产生臭气的构筑物和设备进行加盖收集等密闭处理措施时,应能满足实施后的操作、运行和维护要求。

对于地下污水处理设施新增臭气处理设施时,不应影响污水、污泥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5.1.7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通风系统和除臭系统应按不同区域单独设置,并宜按防火分区分别设置;对于臭气污染物难以完全封闭的地下空间,其通风系统宜结合臭气处理系统统一设置,合理组织气流,并满足排除余热、余湿、控制臭气浓度的要求。

5.1.8臭气处理系统按照臭气密闭条件及工作人员是否进入操作,分为密闭收集集中处理和在臭气源就地干预处理两种方式,前者宜由臭气源加盖(密闭)、臭气收集、臭气处理装置和处理后排放等部分组成,后者宜由除臭送风系统和除臭排风系统组成。

5.1.9集中收集后在臭气宜优先采用生物除臭方式进行处理;当伴有大量粉尘产生的臭气浓度或者其臭气浓度的波动范围超过了生物除臭设备处理能力时,应采用包括水洗除尘、生物除臭和化学洗涤等除尘除臭多级处理方式,并应合理安排各级除臭工艺串联处理的先后顺序,不同工艺连接管路宜安装切换阀门,设置必要的旁通管路。

5.1.10装泥间应采取必要密闭措施,并及时收集粉尘、进行除尘和除臭治理。

5.1.11对于地下柴油发电机房的储油间、地下锅炉房等存在爆炸危险性的房间和区域应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爆措施,包括建筑布局、防火分隔、防爆结构、消防设施和泄压措施等;对于包括加氯间等在内的存在突然放散有毒有害物质或爆炸危险性的房间,均应分别单独设置在线气体仪表监控系统及对应的通风系统,同时,应满足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h要求。

5.1.12服务于有爆炸危险性房间和区域的通风装置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5.1.13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各水池上方操作空间在火灾危险性等级为戊类,地下各生物池、二沉池及污泥处理设施操作间等无可燃物且无人员经常停留区防火分区的面积可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可不设置排烟系统。

5.1.14在通风与臭气处理系统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5.1.15在通风与臭气处理系统设计中,应设有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用的孔洞。

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提供运输和吊装的条件或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并适度预留发展和更新改造空间。

5.1.16在通风与臭气处理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国家现行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考虑防震或其他防护措施。

 

5.2臭气风量

5.2.1污水处理设施各构筑物臭气源产生的臭气气体应及时排除,臭气风量的计算应符合表5.2.1规定。

表5.2.1地下污水处理设施臭气风量

区域

名称

换气次数

单位水面积通风指标

臭气排风量

空间送风量

次/h

m3/m2·h

m3/h

m3/h

预处理区、污水泵站

进水池、格栅池、旋流沉砂池、膜格栅等池内空间

2

10

换气次数+单位水面风量计算+110%曝气风量

--

粗格栅间、提升泵房、细格栅间、膜格栅间、沉砂池等操作间

6

--

70%排风量

格栅罩

8

--

--

各类格栅及砂水分离器出渣口密闭罩

10

--

--

初雨区

高效初雨沉淀池内空间

1

3

--

生化区

缺氧池和厌氧池内空间

2

3

--

生化池、好氧池池内空间

4

--

--

膜区

膜池内空间

4

--

--

二沉池

二沉池内空间

2

3

深度处理区

生物滤池内空间

4

--

--

V型滤池间

1

--

--

高效沉淀池内空间

2

3

--

污泥区

污泥浓缩池、储泥池

2

3

--

脱水机房污泥料仓

6

--

按换气次数

--

污泥浓缩池操作间、污泥输送泵间

8

--

70%排风量

脱水机房

6

--

装泥间

12

--

脱水机、干化机密闭罩

10~12

--

污泥干化间

4~8

--

按排除余热风量和计算除臭风量的大值选取

PAM加药间

2

--

按换气次数

单建式调蓄池

池内水面空间

2

10

--

附属砂水分离间、打包间

4~6

--

70%排风量

注:

1、曝气量由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计算确定。

2、各处理池均按密闭加盖后的池内水面以上空间计算其换气次数。

3、各臭气源密闭罩应尽量靠近罩内设备或装置,并满足其正常运行、巡检、维修、保养所需空间要求。

4、脱水机、干化机尾气处理量根据干化工艺确定。

5、污泥干化车间换气次数的确定与建筑空间高度有关,高度大于6m时,可取小值,低于6m时,宜按上限取值。

5.3通风、空调与除尘系统

5.3.1污水处理设施各地下区域房间内的设计参数宜符合表5.3.1-1、表5.3.1-2规定:

表5.3.1-1污水处理设施各地下区域房间空气计算温度、相对湿度与换气次数

房间名称

冬季

夏季

小时换气次数

计算温度

计算温度

相对湿度

%

排风

进风

高低压配电室、开关室

--

36

--

按排除余热计算风量,或采取冷风降温方式;设备用房区域相对于相邻臭气源区域宜保持10Pa微正压

变压器室

--

36

--

鼓风机房

--

36

--

发电机房

--

--

--

6

6

消防泵房、中水泵房

--

--

--

4

4.4

膜设备间

--

≤34

--

8

8

生化区操作间

--

≤34

--

2.2

2.2

膜区、二沉池及深度处理区操作间、管廊

--

≤34

--

1

1

车道

--

--

--

2

--

厕所

--

--

--

15

--

加药间

--

36

--

8(14.4)

6(12)

单建式污水泵站水泵间

--

--

--

8

6

注:

1、加药间括弧内数值为事故通风时的换气次数。

表5.3.1-2空调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房间名称

冬季

夏季

新风量

m3/h·人

噪声标准

dB(A)

备注

计算温度

相对湿度

%

计算温度

相对湿度

%

中央控制室(兼消防控制室)

--

--

26

≤70%

30

≤45

24h

办公室

--

--

26

≤70%

30

≤45

自控室

--

--

26

--

30

≤45

24h

仪表间

--

--

28

--

30

≤45

24h

5.3.2服务于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内的厕所、加药间、柴油发电机房储油间、锅炉间的通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中储油间、锅炉间的通风装置应防爆。

5.3.3设有高空排放塔时,生化池操作空间的排风宜接入排放塔高空排放。

5.3.4地下电容器间、低压配电室等设置有PLC控制盘的电气设备用房在设置通风系统的同时,还应设置冷风降温系统,用于降温的各类空调器的室外机不应设置在地下空间等通风散热效果不好的区域。

开启空调器时应关闭通风系统,并宜采取间歇通风方式进行换气。

5.3.5设于地下的鼓风机房,其发热部件如油冷器等宜设置于室外或排风井中,当采用通风方式不能保证鼓风机正常工作所需环境温度条件或者采用通风方式不经济时,可采用冷风降温方式消除余热。

5.3.6地下污水处理设施的综合办公楼、鼓风机房、变配电设备房及污泥干化车间等需要设置空调系统或采用冷风降温方式的场所,宜结合我省有关蓄冷电价政策开展水蓄冷系统与常规空调方式的比选,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可采用水蓄冷方式制取冷水。

5.3.7采用蓄冷系统供冷降温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JGJ158《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外,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制冷机房应尽量设于负荷中心;

2利用地下消防水池以及新设水池作为蓄冷池时,应合理设计水池的高径比和水流分配器,并需经消防有关部门批准。

3冷水机组冷凝器散热宜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作为冷源降温,水质条件满足时可以直流通过,水质条件不满足时应通过板式热交换器进行二次热交换。

5.3.8对于散热量较大的地下污泥干化车间,当采用送入离子新风方式排除余热、余湿控制臭气逸散的效果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要求时,可采用对离子新风先进行降温除湿处理,再送入室内进行除臭的方式,室内温度宜控制不大于30℃。

5.3.9服务于地下污水处理厂燃油或燃气锅炉房的通风系统尚应符合国家标准GB50041《锅炉房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5.3.10放散粉尘的污泥干化工艺设备、污泥装运间应采取密闭措施,密闭方式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工艺要求,设置局部密闭罩、整体密闭罩或大容积密闭罩。

5.3.11防尘密闭罩的设置应不妨碍操作和检修,必须设置的操作孔、检修孔及观察孔应避开气流速度较高的部位。

5.3.12防尘密闭罩应力求严密,所设各种门孔应开关灵活并保证严密,物料的取样孔口应装设弹性材料制成的遮尘帘,装泥间卸泥口与装泥车之间应采用弹性材料密闭连接进行卸泥作业。

5.3.13密闭罩内宜合理设置离子送风口、粉尘及臭气收集风口,收集风管的风速应根据粉尘颗粒的特性及除尘风管风速的相关规定确定,并宜控制相对于外部空间不小于15Pa的负压。

5.3.14应根据污泥干化工艺特点选择合适的除尘设备,并应密闭收集除尘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5.4生物除臭系统

5.4.1开展地下污水处理设施臭气处理系统设计时,应根据臭气气体的性质、浓度选择适宜的生物除臭装置。

当臭气气体温度超过40℃、臭气气体中粉尘含量大于30mg/m3时,应进行前置处理。

5.4.2生物除臭系统一般由臭气收集风口、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