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758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

种业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种业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9月

 

国内用种面积大,种业市场价值超千亿元。

国内种子产业起步较晚,2011年后国内种业才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新格局,开启了现代种业阶段。

市场规模方面,依托国内种植面积较大的优势,国内种子市值占全球1/3。

分品种看,制种面积下降导致玉米种子产量下降,供需格局偏紧,同时品种审定数量增长,行业竞争激烈,未来在产量和抗性上具备多重优势的复合品种有望脱颖而出。

水稻种子方面,杂交水稻种子供给端略宽松,去库存持续,未来优质稻种子需求增加。

全球种业格局依托大型农化集团,国内种子企业跻身一线。

过去20年期间全球种业经历3次变革,随着种业巨头的合并重组,2019年拜耳农化业务的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科迪华营业收入超7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企业,双寡头格局逐步形成。

国内企业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后排名全球第四,隆平高科跻身一线企业。

盈利能力方面,一线企业中拜耳通过收取转基因授权费,利润率明显高于同行,多数一线企业利润率在5-15%之间。

国外转基因商业化趋于成熟,未来关注发展中国家逐步开放。

全球转基因产业链经历近20年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主要推广国家种植面积接近饱和,增速放缓。

ISAAA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为1.92亿公顷,市场规模达172亿美元。

转基因作物以大田作物为主,大豆种植面积占比约50%。

全球主要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及加拿大,五大国家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0%。

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较不均衡,90%集中在巴西及阿根廷两国。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仍较弱势,农产品依赖进口,未来转基因作物推广应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

国内转基因商业化已具备基础,推广趋势日益明朗。

国内转基因种植始于棉铃虫爆发,目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和番木瓜。

2020年9月草地贪夜蛾首次进入东北地区,虫害发生对玉米造成较大威胁,同时2020年生猪补栏需求增加,玉米供需偏紧。

转基因作物凭借优异的生产、抗虫及耐药性能,可有效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率,缓解供给缺口。

2019年及2020年陆续批准玉米转基因种子及大豆转基因种子(进口)生物安全证书,可以用作原料加工,初步显示国内转基因技术体系已建立。

未来若90%玉米为转基因玉米(工业玉米+饲用玉米占比),市场空间将达388亿人民币。

具备技术储备的种子企业充分受益于主粮转基因品种商业化推进,相关标的大北农、隆平高科。

一、国内种业市场价值超千亿元,品种格局有待改变

1、现代种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国内种业规模初具

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四自一辅阶段、四化一改阶段、转型市场化阶段、种子产业化阶段和现代种子产业阶段。

国内种业虽然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产业化阶段开始时间较晚,1995年-2011年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格局才逐步形成。

2011年以后国内种业才开启现代种业阶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新格局。

(1)四自一辅阶段

1949年-1977年,农业部针对当时种子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种子工作要实行“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之后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2)四化一改阶段

1978年-1982年,国务院明确种子工作要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式。

(3)转型市场化阶段

1982年-1994年,这13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期间经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为了强化种子管理,农牧渔业部将全国种子总站与中国种子公司分设,进一步推进了种子市场化。

种子由种子公司一家经营,打破地区封锁,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市场化转型期催生了种子公司企业化。

(4)种子产业化阶段

1995年-2011年,从种子工程在全国实施到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种子产业用了16年时间,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历史跨越。

种业市场化、产业化、育繁推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5)现代种子产业阶段

2011-至今,企业参与到育种行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科研单位性基础为主,应用研究为辅,科企合作,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格局。

2、国内种业市场价值高,未来商品化率及价格仍有提升空间

(1)全国用种面积大,种子市场价值全球排名前列

根据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及种子价格计算,2018年我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1201.67亿元,其中7种重要农作物种子(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市值合计为856.57亿元,花生、瓜类、蔬菜、花卉类作物的市值约为290亿元,其他类种子市值(杂粮、甘蔗、水果苗木等)约55亿元。

全球来看,2016年全球商品种子市场价值为560.20亿美元,按2016年全年平均汇率6.65折算约等于3725.33亿元,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为1230亿元,占比约33%。

玉米种子市场价值最大,随用种面积减少有所下降。

2018年7种重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中玉米种子市场价值最高为277.77亿元,小麦商品种子市值第二为170.69亿元,第三为杂交稻种子市值为140.43亿元。

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2016年开始玉米制种面积持续下降,由于玉米种子商品化率为100%,亩用种量变动较小,导致其市场价值减少,我们认为未来其市场价值仍需关注玉米播种面积及玉米种子市场价格变动。

水稻种子市场价值波动易受价格影响。

整体来看,水稻制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市场价值主要受种子价格影响较大。

未来杂交水稻方面主要关注种子价格变动情况,常规稻方面,商品化率有望随着农户自留种减少上升,商品种子使用量增加,有望带动市值持续增长。

(2)主要作物用种面积、亩用种量变化不大,商品化率稳步提升

2018年全国7种重要农作物用种面积为17.16亿亩,其中玉米用种面积最大为5.75亿亩,占比34%,水稻用种面积排名第二为4.3亿亩,占比25%,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用种面积均为2.15亿亩,小麦用种面积为3.6亿亩,占比21%。

主要作物亩用种量表现平稳,小麦波动略大。

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亩用种量比较平稳,2018年分别为1.89、1.14及4.51千克。

小麦亩用种量最大,整体在12.5-13.0千克/亩范围波动。

7种农作物商品化率稳步提升,玉米及杂交稻种子已达100%。

全国7种重要农作物种子商品化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8年达72.32%,其中棉花、杂交水稻、玉米的商品化率已经达到100%,小麦商品化率较低为78.77%。

我们预计未来商品化率会随着农户留种减少持续提升,但整体提升空间有限。

小麦、玉米商品种子使用量较大。

国内用种面积排名前三的品种为玉米、水稻、小麦。

但由于小麦的亩用种量较大,商品种子使用量最大。

2018年小麦、玉米、水稻商品种子用量分别为36.25、10.88、9.37亿公斤,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商品种子使用量分别为6.93、2.44亿公斤。

3、国内玉米种子品种竞争加剧,优质水稻种子需求增加

(1)玉米种子供给偏紧,品种激烈竞争下新格局或出现

2016-2018年,玉米制种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制种面积持续下降,由2016年的410万亩降至2018年的237万亩,降幅达42.20%,导致玉米种子总产量由2016年高点的14.65亿公斤降至9.22亿公斤,降幅37.06%。

玉米种子需求量增长,供需格局偏紧。

2016年前玉米库存高企,国家为消耗库存,开始供给侧改革,全国范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为主,同时多地开始补贴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

2017年玉米种子持续去库存,需求量开始高于供给量,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

2019年库存消费比为59.03%,相比2013年高点129.87%,下降70.84pct,玉米种子供需格局持续偏紧。

玉米制种区域分布集中,主要聚集在甘肃及新疆。

玉米制种分布区域和玉米种植分布区域差异较大。

玉米种植区域分布较广且分散,而玉米制种区域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一带(位于黄河以西,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东,呈现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

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利于玉米有机质合成。

2018年玉米制种面积第一的地区是甘肃,制种面积为109.72万亩,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46.32%,第二地区是新疆,制种面积为71.63万亩,占比为30.25%。

河西走廊区域玉米制种面积占全国比例超过80%。

品种审定数大幅增长,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加剧。

2016年新《种子法》实施以后,5个及以上企业或科研单位可组合成联合体,自行开展农作物品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品种审定进度。

2017年开始审定品种出现井喷,2019年国审及地方玉米品种共通过2266个,相比2016年549个上涨312.75%,年复合增速超60%。

玉米种子行业竞争加剧,2018年推广前5的品种为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德美亚1号、伟科702,CR5市场集中度仅为20.20%。

市场激烈竞争下,行业产能持续去化,品种格局逐步改善,当前行业除关注品种产量外,更关注品种抗性等品质。

玉米种子品种新格局将形成,在产量及抗性上具备多重优势的复合品种有望脱颖而出。

注:

CR5为前5位品种推广面积占10万亩以上品种推广总面积的比例

(2)杂交水稻种子去库存持续,优质稻种子需求增加

水稻分类方式多样,制种层面以讨论杂交稻为主。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全国60%以上居民以稻米为主食。

2004年后我国水稻生产进入持续增产阶段,产量从2011年起连续8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为确保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水稻分类方式较多,按不同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将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粒形和粒质,将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按制种方式又可以划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包含三系杂交和二系杂交)。

由于杂交稻农户无法自行留种,需要专业的企业及机构进行制种,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价值远高于常规水稻种子,通常种子行业发展围绕杂交水稻展开。

杂交水稻种子单产表现平稳,产量小幅增长。

2018年杂交水稻种子产量2.90亿公斤,常规水稻种子产量8.81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单产变化幅度不大,产量波动主要由于杂交水稻技术变革,推动制种面积变化。

2000年以前杂交水稻三系产品在市场推广较好,2000年以后两系杂交水稻开始快速发展,其中2008-2012年的主要品种,扬两优6号、丰两优1号、新两优6号、岳优9113、天优998和冈优188,主栽年限明显缩短,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速,制种面积及产量开始增加。

整体来看,水稻种子产量基本稳定,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优质稻需求大幅上涨。

杂交水稻种子供给略宽松,种子去库存持续。

2015年开始杂交水稻种子供给量多于需求量。

2019年供给量开始出现下滑,但仍供过于求,当年库存消费比为71.11%,相比2016年低点的32.00%,增长了39.11pct。

杂交水稻制种区域均处南方,延续向制种优势区域集中。

2018年杂交水稻在湖南、四川、福建、江苏、江西和海南六省制种面积共计147万亩,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87.18%。

其中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水稻制种优势区域,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比超56%。

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长,杂交水稻主推品种集中度下降。

2014年国家及省级开辟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增长,2016年后开辟了联合体试验渠道,品种试验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参试品种的总量大幅度增加,未来品种数量或将持续上升,品种竞争激烈。

分品种来看,杂交水稻品种审定数增速较快,竞争较为激烈,CR5呈现下滑趋势。

常规水稻品种审定数小幅增长,近年来耕作制度不断变化、市场对稻米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常规水稻育种又逐渐被重视和关注,主要推广品种集中度呈现提升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