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727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docx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

著作者:

范进军:

出版者:

辽宁古籍出版社

版次:

1997年1月第1版

定价:

16.80元

作者简介:

范进军,湖南长沙人,1955年生,1997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

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古今音读》、《词诠校注》(与王术加合著)、《中国名人胜迹诗文碑联鉴赏辞典》,现主要从事《说文解字》研究和古典诗词研究。

杏子

于2008年12月

31日22:

38

目 录

精讲·多练·辨异·探源(代序)

绪论

第一章校勘

第一节校勘的对象(一、脱文二、衍文三、讹文四、倒文五、错简六、有意篡改)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一、对校法二、本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五、文物校勘法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校勘的用语(一、脱文用语二、衍文用语三、讹文用语四、倒文用语五、校法用语)

第四节校勘的功用(一、为阅读古书铺平道路二、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依据三、为文化传统恢复本来面目)

第五节校勘示例(一、古人校勘示例二、今人校勘示例三、今人校笺示例四、校勘记的撰写)

第二章标点

第一节标点古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规范性原则)

第二节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一、不明词义二、不明语法三、不明典章制度四、不明自然常识五、不明引述六、不明姓氏名号)

第三节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第三章注释

第一节古书注释的类型(一、传注类二、章句类三、音义类四、集解类五、义疏类六、补注类)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一、解释词义二、疏通文义三、分析句读四、阐述语法五、讲析篇章六、诠释典故七、说明背景八、考证名物九、阐明修辞)

第三节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二、注音术语三、其他术语)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缺陷(一、增文成义二、望文生义三、穿凿附会四、随意破字五、误虚为实六、以今律古)

第五节注释示例(一、古人注释示例二、今人注释示例三、注释的体例)

第四章翻译

第一节古文翻译的原则(一、忠实原文的原则二、通顺明白的原则三、优美典雅的原则)

第二节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对译二、替换三、保留四、删减五、增补六、调整)

第三节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一、所字结构~二、者字结构~三、介词结构~四、双宾语结构~五、固定结构~六、使动用法~七、意动用法~八、词类活用~)

第四节翻译示例

附录一每日一篇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代序(浅谈古代汉语教学的八字方针)

一、精讲:

在讲授中以较短的时间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重难点,而将较简单的部分稍作提示后留给学生钻研。

二、多练:

多做练习(以220篇《每日一篇》为例)

三、辨异:

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古汉语语言中似是而非或既近乎此又类乎彼的现象进行辨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

(以文字篇中:

“独体为文的合体象形字”“果”和“合体为字的会意字”“男”的辨析为例)

四、探源:

对某些结论的来源、过程进行探索。

(以《广韵》为例)。

第一章校勘

校勘:

《辞源》中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校勘的必要性:

阅读古书,整理古籍。

第一节校勘的对象

一、脱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有脱字、脱句、脱行页和脱简等情况,分别以《左转·昭公十四年》、王念孙《读书杂志》、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和刘向《尚书欧阳经叙录》为例。

二、衍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误增字的现象。

以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为例。

三、讹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

四、倒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

五、错简: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倒错误现象。

六、有意篡改:

由于避讳、伪造等原因而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而造成的错误。

包括“避讳”和“为了某种目的”两种情况。

校勘古籍的名家及著作: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等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

清孙德谦著《刘向校雠学纂微》,将刘向校书的方法归纳为二十三条。

对前人的校法作出概括、形成完整体系的,首推陈垣的《校勘学释例》中的《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一、对校法:

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即选择一个内容、文字、刻印及整理完整的版本作底本,同其他版本对照校勘。

特点:

长处在于易发现错误,不参己见;短处在于不负责任,即使祖本有讹,亦照式录之。

主旨是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以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例。

二、本校法:

用本书校本书,即用同一本书的前后史实和文义来相互参校,以发现并改正谬误。

特点:

在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

对史料来源不同的历史著作,不宜。

三、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即根据其他文献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记载,与本书相互参证,以发现和改正错误。

例:

丁国钧《晋书校文》、岑刻《旧唐书校勘记》。

此法弥补对、本校法之不足,不足在于:

古人引书时经常改动原文,或凭记忆引书,故引文与原文有时会有差异。

四、理校法:

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例等常识和逻辑事理来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特点: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须用此法。

以通识为主,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理由愈充分,可靠性愈强。

五、文物校勘法:

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与底本比较,以发现和纠正原文讹误。

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

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是校勘古书时最可信赖的方法。

第三节校勘的用语

一、脱文用语:

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字/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某几字/某字下本无其字,据某本改/某字下疑脱某某字。

二、衍文用语:

某本无某字/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当衍”或“不必有”/疑衍。

三、讹文用语:

某当作某/某疑作某。

四、倒文用语:

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某本作某某/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第四节校勘示例

一、古人校勘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版)《毛经注疏》。

二、今人校勘示例(选自《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三、今人校笺示例(选自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10月出版)。

四、校勘记的撰写:

1、在书前标明校勘的底本和参校的各种善本;2、一般在每篇末撰写校勘记或校勘,校勘记离正文越近,越便于读者的检索阅览;3、补、改、删、乙者,均应在校勘记中标明,并说明已校改或应校改的理由。

凡他书确有参考价值者,可在校勘记中说明。

凡前人校记已发现的问题,在校勘记中采用时,应在校勘记中说明是谁的意见。

凡改字慎之又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通者,都不必改。

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者,不必写在校勘记中。

4、校勘记的文字和体例必须前后一致,尤其是采用各本、各家、各书之说的称谓要统一,力求眉目清楚。

5、每个校勘必须编写号码,并注意与正文中注出的号码相对应,以便读者对号检索。

6、校笺为校勘和笺证的结合,在撰写校笺时,要结合校笺和注释两者的写法,行文大多逐条进行,以利读者阅读。

第二章标点

古人所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个“、”是语意略有停顿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读”;“L”是语意完整地告一段落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句”。

第一节标点古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标点要符合古书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情况,而不能带上标点者的思想倾向。

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论语·泰伯》为例。

二、科学性原则:

标点后的文字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事理相合。

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献布”为例。

三、规范化原则:

标点必须符合古代汉语的规范,不能以今律古。

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论语·乡党》为例。

第二节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

一、不明词义:

由于对词义的理解有误而造成标点的错误。

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史记》“项籍学书”为例。

二、不明语法:

注意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和虚词所表示的意义。

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戒庵老人漫笔》为例。

三、不明典章制度:

以中华书局1983年版《归潜志》“程御史”为例。

四、不明自然常识:

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常识。

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松窗梦语》“候至次年”为例。

五、不明引述:

古人著书立说,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而不标明出处,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叙述语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

以1956年版《资治通鉴》“伊那莫演”为例。

六、不明姓氏名号:

以中华书局1979年版《履园丛话》为例。

第三节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

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

在泛读过程中,粗略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内在的逻辑关系、段落层次及词语和句式。

以张华《列异传》“宋定伯捉鬼”为例。

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

根据词语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把每个此划入最近的结构,将白文断开。

下列地方可断:

判断句的主语后/主谓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动宾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句首状语后/并列结构之间/叹词后/独立语后/语气词后。

点断白文借助的标志有:

动词/虚词(盖、惟、粤、繄、诞、夫、今夫、且夫、若夫、至则、至若、也、矣、乎、耶、哉)/句式(固定句式“××者××也”,“为××所××”,“见××于××”,与其××,“孰若××”,“何××为”;结构类似,字数整齐的句式)/韵脚。

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在最后标点时,反复揣摩文章和句子的结构、语义和语气,所加标点要正确地体现文章的内容,恰当地反映文章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做到结构完整清楚,语义准确显豁,语气流畅通顺。

要做到标点工作,一要熟悉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二要透彻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律:

1、句号用于表陈述语气的“也”、“矣”、“焉”、“耳”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

2、问号用于表疑问语气的“乎”、“耶”、“哉”、“与”字后和含疑问词的固定结构(若××何)之后。

3、叹号用于表感叹语气的“哉”、“夫”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以及叹词后(乌)。

4、逗号用于主语、句首状语、独立成分、非并列分句后。

5、顿号用于并列的词语或词组之间。

6、分号用于并列的分句之间。

7、冒号用于引述原话的“曰”字后。

第三章注释

第一节古书注释的类型

一、转注类:

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及名物为主的注释。

常见名称有“诂”(用今语释古语)、“训”(对古代词语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注”(注释)、“传”(传述)、“笺”(标在原文一侧的文字)。

二、章句类:

通过离章辩句来解释古书的意义。

以赵歧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例。

三、音义类:

兼释字音和字义的注释。

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为例。

四、集解类:

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以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诗集传》和《孟子集注》为例。

五、义疏类: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以黄侃的《论语义疏》为例。

六、补注类:

补充。

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

如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王光谦的《汉书补注》。

七、札记类:

以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注释。

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为例。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古代注释中保存着词的古义和古代方言、俗语的含义。

主要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据文正义”。

二、疏通文义:

对句子大意进行解释,对篇章主旨进行归纳。

三、分析句读:

以孔颖达疏《左转·昭公十六年》为例。

四、阐述语法:

阐述虚词、句式、词序变换、词类活用。

五、讲析篇章:

以孔疏《礼记·礼运》为例。

六、诠释典故:

李善《文选注》是典范之作。

七、说明背景:

以杜预注《左转·昭公三年》为例。

八、考证名物

九、阐明修辞:

曲说、互文同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