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709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docx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2.1在观察中比较

课时

第1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

【教学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每组四只大小不同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情境导入。

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

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并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

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

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它们编号1、2、3、4。

(1)明确观察任务:

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队。

(2)探究要求: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如果排队意见不一致,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想法。

(4)如果有多种比较方法,记录表格第二行、第三行中。

2.学生领取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学生上交恐龙模型,养成整理习惯,有助于交流。

三、研讨

1.汇报

四人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举例:

1号和2号比(比较方法)1号长,2号和3号比2号长,3号和4号比4号长,从长到短,依次排队是1、2、4、3。

教师追问:

他们比较的方法正确吗?

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只呈现比较结果,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1号比2号长的呢?

2.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教师总结: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参考答案(依据具体的模型而定):

从高到矮

从长到短

从胖到瘦

我们应该注意到,教科书中提供的恐龙图片,从高矮和长短来比较,③号和④号恐龙的差异其实并不太明显学生的记录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们从不同的比较结果中去思考比较是否公平。

 

教师表扬鼓励为主

 

这样的指导能行吗?

如若不行,则采用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指导。

需要根据课堂观察来决定。

 

学会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关注学生的合作与分工,同时关注学生比较的方法。

表扬学生的不同方法,鼓励互相提出意见,认真倾听。

不同恐龙的比较方法,隐含了比较的起点和终点。

比较需要公平和准确。

表格中已经提供了“高矮”和“长短”两种比较方法,表格中的留白是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方法比较。

教师可以对表格的行数和条目进行适当添加,以应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1.在观察中比较

从高到矮1243

从长到短1234

从重到轻

教学

反思

课题

2.2起点和终点

课时

第2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教学难点】测试纸蛙能跳多远。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

纸蛙跳远比赛(事先请少数学生帮助折好纸蛙)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教师提问:

“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1)学生发言试讲:

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运用微课,明确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教师需要提前布置好场地。

学生领取材料。

小组活动:

纸蛙跳远。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1.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2.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

”“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

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起点、终点、距离。

通过回忆,学生会认识到确定和标记起点和终点对比较和测量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关注所有学生,体现面向全体原则。

尝试进行起点和终点的确定和标记,并理解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是纸蛙跳跃的距离。

采用微课,有助于讲清规则。

 

比赛中需要关注学生是否客观做出标记,避免为了比赛中跳得远,而故意修改的现象。

否则是对科学学习态度,也是为人诚信的挑战。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2.起点和终点

教学

反思

课题

2.3用手来测量

课时

第3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用“拃”正确的测量桌子的高度。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师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

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教师可以追问:

“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

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今天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

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

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

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PPT):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

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画标记);

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

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结果不一样的呢?

”“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

(1)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

(2)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

(3)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

(4)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

(5)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

1.请学生课后思考:

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2.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为什么不用桌子的宽度?

用等长的纸带,承载了数学上等量转换的思想。

 

预测是一种能力,学生预测的结果与事实接近度会各不相同,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行多次预测,并逐渐发展学生的预测能力。

使用纸带测量不仅是一种方便的做法,而且是一种使测量更准确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确定起点与终点。

这个活动需要二人成组配合完成。

可以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制作测量桌子高度的纸带时,课桌的高度应相同,否则后面的测量结果就没有可比性。

测量的起点、终点,首尾相接,细致测量,保证测量的正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比较到测量,“拃”是非标准单位,造成测量结果的多样性,因而下节课采用标准单位测量,延伸到下一课。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3.用手来测量学生贴图

(图)

教学

反思

课题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课时

第4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讨整理测量结果。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各2个,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复习引入。

教师呈现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数据。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探索:

测量

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

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

“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2.测量桌子和书。

(1)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

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

(2)分发材料。

学生测量桌子高度、桌面长度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

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学生完成数据,并思考我的发现,做好选择。

3.汇报测量结果。

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

“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此问题需要转化为:

“当我们选择橡皮测量桌子高度时,测量结果有什么不同?

“用橡皮测量桌子的高度10,能与小棒测量桌子高度的6进行比较吗?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可能出现的观点有: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结果有什么不同?

哪个更准确?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

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

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每人一拃长度不同(非标准测量单位),导致测量数据不同,因而选择同一物体来测量(统一标准单位)

选用桌子高度,是为了与第3课进行对比,体会标准单位。

一个物体就是一个标准单位。

不同物体就是不同的标准单位。

 

利用前一课研究方法的顺迁移。

读数必须解决,进1法还是四舍五入法。

学生首先基于自己组的数据做出发现。

研讨是基于全班的数据进行的。

因此首先汇总数据。

需要提高汇总数据的效率。

教材研讨中的两个问题是非常抽象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因此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难道说用手测量是不准确吗?

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这就是使用工具测量的一致性。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桌子高度

桌面长度

书的长度

用橡皮测量

用小棒测量

用回形针测量

用小立方体测量

 

教学

反思

课题

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课时

第5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小立方体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研究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

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小棒、橡皮、回形针、塑料块。

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发标准物。

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小立方体优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

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

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学生尝试测量桌面长度。

3.教师提问:

“在测量中你们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会提出,“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

十个小立方体一组,连接起来。

(采用塑料插接块)

4.教师提问:

“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5.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1)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

●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

●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

●重复测量三次;

●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6.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教师:

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

学生认为可以比较,要求说出理由。

2.教师:

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说说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

很接近,准确度高。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布置课外活动,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这就相当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这个环节会费时,可以根据上一节课经验,让孩子讲讲优缺点。

 

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采用塑料连接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测量活动的注意点,然后再分发材料。

 

指向对测量工具标准单位的认识。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指向研究方法。

 

学生需要购买小立方体。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如何减小这样的误差呢?

使用相同物体和多次测量。

对于3次测量结果,如果数据之间差距很大,就要引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哪个环节或方法出现了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测量结果可能出现3种不同情况:

(1)三个数据相同;

(2)两个数据相同;(3)三个数据都不同。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众数)或处于中间的数据(中位数),这样的数据最能代表真实的测量结果。

板书设计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汇总表

教学

反思

课题

2.6做一个测量纸带

课时

第6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一个测量纸带,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活动手册最后一页)、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2.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

“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

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裁剪;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做好记录。

先测量书的长度。

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

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在学生测量出错后,利用投影呈现正确的测量和读数方法,特别是重叠区的数字读法。

学生再次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师:

书的长度和小桶一圈的长度能比较吗?

继续指向对标准单位的思考。

2.比较各组测量得到的书的长度结果相同吗?

学生会观察到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其他人的数据非常接近,这也能说明测量纸带比小立方体更准确性。

3.提问:

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生: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