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027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docx

3突发事件应对法215题改

泉州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竞赛题库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一、单选题(100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C)通过。

 

A、2005年8月30日

B、2006年8月30日

C、2007年8月30日

D、2008年8月30日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分为(B)。

A、特别重大、严重、较大和一般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C、特别重大、严重、较大和普通

D、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普通

3.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D、预警与预报

4.单位或者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C)。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经济责任

5.(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

B、企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D、社会团体

6.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对应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8.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根据情节对(B)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直接负责的主管领导

B、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C、主要负责的工作人员

D、直接负责的工作人员

9.国务院和(A)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乡镇

10.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A、不变

B、增加一倍

C、减少一半

D、不享受

11.(C)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民政部门

12.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C)。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报告

1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防范

 

14.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防范为主

15.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C)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应急救援队伍

16.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C)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A、全局性

B、全面性

C、综合性

D、整体性

1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的原则是(B)。

A、防范为主、防范与应急相结合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

D、防范为主、防范与处置相结合

18.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C),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A、社会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B、社会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技能

C、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D、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技能

19.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要坚持(C)。

A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

20.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2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C)进行培训。

A、强制

B、不定期

C、定期

D、免费

22.(A)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D、社会团体

23.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24.(A)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25.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A、特别严重B、严重C、较重D、一般

26.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C)。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战争状态

D、公共卫生事件

27.关于自然灾害的定义,以下正确的是(B)。

A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C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2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A)。

A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

2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C)。

A自然灾害

B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A)。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31.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B)。

A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B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D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32.《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D)。

A已经造成

B可能造成

C不会造成

D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33.为了使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B)。

A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

B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C加强监控

D加强应急培训

34.《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矛盾纠纷

35《突发事件应对法》由第十届(B)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国务院

36.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C)。

A监测、检查、控制、及时整改

B控制、消除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危险性

C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D归类分析、登记,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3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制定机关是(B)。

A国务院

B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38.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C)。

A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B必要的应急演练

C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D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

39.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C)。

A应急测试

B应急教育

C应急演练

D应急培训

40.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A)。

A征用

B征收

C收购

D没收

41.《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A)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危险源、危险区域

B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C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D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42.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D)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突发事件

B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C重大突发事件

D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

43.《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并根据其相应的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体现了(D)。

A统一领导

B属地管理

C分级负责

D分类管理

44.国务院在(B)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A国家主席

B总理

C国务委员

D全国人大委员长

45.《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D)指导有关工作。

A调查组

B专家组

C督导组

D工作组

46.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C)规定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省级人民政府

47.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D)的指挥和安排。

A人民政府

B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C所属单位

D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

48.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D)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A最大可能地

B最大机率地

C最大范围地

D最大程度地

49.突发事件发生地的(D)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A居民委员会

B村民委员会

C其他组织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

50.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A)、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B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C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D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51.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C)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A协商确定的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52.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是(A)。

A《突发事件应对法》

B《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C《防震减灾法》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3.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D)。

A救助

B补偿

C抚恤

D表彰或者奖励

54.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B)应急预案。

A部门

B专项

C专门

D专业

55.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A)应急预案。

A部门

B专项

C专门

D专业

56.突发事件发生后,(D)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公共设施。

A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D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57.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C)应当立即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A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58.《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按照(A)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A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

B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

C经济损失情况、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舆论关注度、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

59.《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B)的罚款。

A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B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C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D五万元以下

6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D)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A客观情况

B上级指示

C人民群众的意见

D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61.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A)。

A.优惠政策B应急措施C.发展规划D.重建方案

62.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的主体是(D)。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

63.突发事件监测的对象是(C)。

A自然灾害、紧急状态

B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战争状态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4.(A)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A县级人民政府

B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C有关单位

D应急管理机关

65.《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以下哪项措施?

(A)

A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

B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C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

D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66.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设置原则是(D)。

A公开透明、真实准确

B分类负责、属地为主

C统一协调、高效运作

D分级设置、互联互动

6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B)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A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省级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

68.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B)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A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B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69.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的主体是(C)。

A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7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B)备案

A上级人民政府。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71.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主体是(A)。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门

C国务院办公厅

D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72.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B)的罚款。

A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B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C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D五万元以下

73.负责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的主体是(C)。

A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74.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除具有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征是(B)。

A属人管理为主B属地管理为主

C事故单位负责D责任单位负责

75.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D)规定。

A.省级人民政府B.应急管理部

C.全国人大常委会D.国务院

76.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B)。

A.上报B.公布C.认真研究D.科学规划

7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A)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有义务B.无义务C.可以D.视情况

78.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B)。

A.房屋B.财产C.车辆D.土地

7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

A.存档B.备案C.讨论D.公布

80.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A)应急预案。

A.修订B.调整C.更改D.制订

81.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A),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A.保障制度B.管理办法C.管理体系D.运行机制

82.国家建立健全应急(A)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顺畅。

A.通信B.网络C.广播D.信息

83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求,合理确定应急(A)。

A.避难场所B.救援场所C.人员聚集地D.生活区

84.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防范措施的(C)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A.进展B.执行C.落实D.实施

85.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D)。

A.逃生方案B.救援措施C.危险告知机制D.应急预案

8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B)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教育B.培训C.轮训D.集训

8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A)应急救援队伍。

A.综合性B.专业性C.权威性D.全能型

88.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C)。

A.调整发布B.取消发布C.重新发布D.中止发布

89.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A)。

A.虚假信息B.现场情况C.小道消息D.情况通告

90.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的主体是(C)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应急管理部门

C教育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9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B),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

A应急管理专家组

B基础信息数据库

C信息报告员制度

D应急反应部门

92.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D)。

A应急状态

B警戒期

C紧急状态

D预警期

93.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A),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A解除警报

B调整预警级别

C停止应急措施

D恢复重建

94.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中,标示为黄色的是(C)预警。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95.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中,标示为橙色的是(B)预警。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96.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中,标示为红色的是(A)预警。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97.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中,标示为蓝色的是(D)预警。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98.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A),注明其使用方法

A设备、设施

B装置、工具

C设备、物资

D装置、设施

99.《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C)的人员提供服务。

A公益热心B特定职务C特定专长D经济实力

10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D)应急救援队伍。

A专业B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