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641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docx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

政治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2.货币

(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à一种商品常和多种商品作交换à出现一般等价物à出现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商品。

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商品。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以货币为尺度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引起纸币贬值(升值),物价上涨(下跌),叫做通货膨胀(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和/货币流通次数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

(4)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à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à纸币代替足值得货币执行货币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预与铸币相比的优点:

第一、成本低。

第二、避免磨损。

第三、避免因不法之徒削切或溶解金属货币而带来的流通不畅的现象。

第四、容易保管、携带、运输。

人民币: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

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

3.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资源的重新配置)

第二、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支配地位和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由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决定)

多种经济体制: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具有客观必然性)

多种分配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生活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客观必然性:

首先,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其次,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的特征: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平等性:

参业者之间的关系平等(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身份平等及等价交换原则。

竞争性:

参与者之间存在广泛的竞争。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得到尽快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法制性:

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

越是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越是完善。

开放性:

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

只有市场具有开放性,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

市场调节的缺陷:

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定义: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征。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à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够实行宏观调控

三、企业和经营者

1。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1)企业及其作用

市场主体:

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

企业:

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

作用:

(1)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2)是社会生产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3)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

(4)企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好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定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东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称为股息。

发行股票,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

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定义:

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和劳务。

提高企业经济效应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

3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1。

依靠科技进步

2。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

3。

兼并和破产,兼并的核心是竞争

2。

企业经营者

(1)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

四、产业和劳动者

1。

三大产业

基础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发展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道路。

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2发展农业的学技术(关键)

3增加农业投入(基础)

4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纤手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以工业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应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推进工业现代化

2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义务:

1。

提高职业技能2。

遵守职业道德

权利:

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劳动合同制度

定义: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定。

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协商一致原则;不违反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意义:

1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3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行劳动合同制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1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2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3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

五、财政收入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1)国民收入的分配

最终分为积累和消费

个人消费

消费基金

公共消费:

国防、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的支出

扩大再生产(主要用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积累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社会物资储备à防止社会生产过程中段

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在生产水平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该有所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结构相一致

3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2)财政收入和支出

什么是财政?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主题是什么?

国家

本质是?

分配关系

财政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

我国每年的国家预算都是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后开始实施的。

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2促进经济发展

3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的发展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税收和纳税人

(1)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武昌区的财政收入的合法形式。

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用:

1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六、银行和储蓄者

1。

我国的银行

(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含义:

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分类:

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中央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

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职能:

(1)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3)经理国库

(4)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黄金储备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职能),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性质,存款银行)的企业法人

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

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的

职能:

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用拨款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银行的基本业务: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银行的作用:

(1)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2)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

公民的储蓄

(1)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储蓄定义:

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以及手持现金等。

狭义储蓄是指存款储蓄

我国存款储蓄的种类:

活期储蓄、定期储蓄、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

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

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作用: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债券和商业保险

债券:

含义:

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

特点:

(1)有价证券

(2)集资手段

(3)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4)是限期偿还的债务凭证

(5)定期收取利息

(6)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种类: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15.政府债券的含义、特点

含义:

政府债券是由国家发行的,以国家信誉和财力为担保,由国家承担还本息的责任,风险最小,安全性最好的债券

特点:

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流通性强

金融债券的含义、特点

含义:

由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特点:

(1)金融债券不记名、不挂失,可以抵押转让

(2)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

(3)利用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

(4)可以进入一定的流通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

公司债券的含义、特点

含义:

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特点:

(1)债券到期之前可以转让

(2)期限一般比较长

(3)风险较高,收益率也较高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1)项目不同:

社会保险是解决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只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商业保险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

(2)费用承担:

社会保险由政府或政府、个人、企业共同承担;商业保险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

(3)自愿性:

社会保险的项目由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商业保险的项目完全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

分类: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职能:

办理各种财产保险,包括企业财产、货物运输、运输工具、个人财产、国际财产保险;办理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作用:

(1)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用以补偿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2)为企业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

商品服务市场

(1)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

基本原则

平等:

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公平:

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

诚实、信用:

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2。

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家庭消费的内容

家庭消费的不同划分方法

按内容:

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目的: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正确的消费观:

(1)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以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3)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4)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的权利

安全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到损害的权利

知情权: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有权或执法该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有权进

行比较和挑选

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强

制交易行为

求偿权: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

权利

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和

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的权利

获得消费知识权和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监督权

维护消费者的立法和组织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

组织;大众传播媒介

维权的基本途径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

理;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

当代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定义:

世界市场又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分类:

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

特点:

1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2商品结构复杂化

3区域集团化局势加强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市场竞争激烈化

(2)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最重要的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1降低进口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规定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原则,促进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3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作用:

1指导成员国摆脱收支困境

2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1是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开放性、竞争性),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4)外汇与汇率

定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

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

定义: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与别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顺差——出超逆差——入超贸易平衡

如何发展对外贸易:

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基础)。

适当增加进口,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征收关税,调节进出口贸易。

(2)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

方式:

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

作用:

1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节约劳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吸收和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4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3)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

必要性:

1能自主的掌握本国经济的命脉,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

2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成人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所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对现在的感受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3知识结构不同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一是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重要性:

客观事实往往是许多实事的总和,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符合客观

(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二、辩证法

1。

联系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2)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1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5)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1树立全局观,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

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3)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把事物如实地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地位和阶段

3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新思维

3。

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及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规律的普遍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按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

认识客观规律是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才是目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统一的。

4。

矛盾

(1)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矛盾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始终不可分割。

对待矛盾要坚持两点法、两分法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对待矛盾的前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事物的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