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6224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docx

初级药师考试总结复习药剂学

应试方法

  1.把握重点

  1)重点章节

  液体药剂、固体药剂、注射剂、生物药剂学。

  2)剂型或制剂

  剂型或制剂的概念或特点。

  3)材料(附加剂,辅料,基质)

  名称:

片剂中辅料的名称;

  缩写词:

PVP,PEG,CAP;

 性能;

  用途。

  4)特殊项目

  4.辩证思考

  任何一种剂型或技术都不是完善的、万能的,剂型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优点是需要加以利用的,缺点是需要回避或者加以改进的。

大家在复习每个剂型时,需要分别思考其中的优缺点。

第一节绪 论

  一、概述

  1.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

  

(1)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药物剂型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各剂型中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二、药物剂型与给药系统(DDS)

  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作用速度、毒副作用、靶向作用、影响疗效。

  2.药物剂型的分类

  

(1)按给药途径分剂、按分散系统分、按制备方法分、按形态分。

  三、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举例说明液体或固体制剂中常用的辅料 

  

(1)在液体药剂中,表面活性剂、助悬剂和乳化剂的作用早已为人所共识,除了聚山梨酯(吐温)、脂肪酸山梨坦(司盘)、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常用表面活性剂以外,泊洛沙姆、磷脂、聚氧乙烯蓖麻油等的出现为静脉乳的制备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注射剂中,聚乳酸(PLA)、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等体内可降解辅料的出现使注射剂的迅速作用特点有了新的发展。

  

(2)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羧甲基淀粉钠(CMS-Na)、交联聚维酮(PPVP)、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L-HPC等具有超级崩解剂之称,微晶纤维素、可压性淀粉的出现把药物的粉末直接压片推向了新的阶段;在皮肤给药制剂中,月桂氮

酮(Azone)的问世使药物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更加活跃,有不少产品上市。

  四、药典与处方

  1.药典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为三册,一部收载中药材;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为生物制品。

  2.常用的国外药典

  常供参考的国外药典有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国际药典(Ph.Int.)。

  五、GMP、GLP和GCP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是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是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第二节 液体制剂

一、概述

  

(一)液体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液体药剂的优点有:

①吸收快;②给药途径多③易于分剂量;④能减少刺激性;⑤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不足:

①稳定性差;②需加入防腐剂;④非均匀性液体制剂,药物的分散度大,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三)液体制剂的分类

  

(1)按分散系统分类

  液体制剂分为均相液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两大类。

均匀分散:

热力学稳定体系,如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非均相液体:

多相分散体系,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等。

  

(四)液体制剂常用的溶剂和附加剂

  1.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1)极性溶剂:

常用的有水、甘油、二甲基亚砜(DMSO)等。

  

(2)半极性溶剂:

乙醇、丙二醇和聚乙二醇(PEG),液体制剂中常用聚乙二醇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3)非极性溶剂:

常用的有脂肪油、液状石蜡、醋酸乙酯等。

  2.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1)增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

  

(2)助溶剂:

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

碘化钾为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理是KI与碘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

  (3)潜溶剂:

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使用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

乙醇。

  (4)防腐剂:

  常用防腐剂有:

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亦称尼泊金类。

有效的防腐剂,化学性质稳定。

②苯甲酸及其盐,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

③山梨酸在pH值4.0水溶液中效果较好。

④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⑤醋酸氯乙定又称醋酸氯已定。

   二、低分子溶液剂

包括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

  1.溶液剂

 应注意的问题:

①有些药物虽然易溶,但溶解缓慢,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②易氧化的药物溶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以减少药物氧化损失;③对易挥发性药物应在最后加入;④处方中如有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应先将其溶解后加入其他药物;⑤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宜的助溶剂或增溶剂使其溶解。

  2.芳香剂

芳香水剂的制备方法:

以挥发油和化学药物作原料时多用溶解法和稀释法,以药材作原料时多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避光保存

 3.糖浆剂

  ①糖浆剂的概念与质量要求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用。

浓度为85%(g/ml)或64.7%(g/g)。

其质量要求:

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45%(g/ml);应澄清,允许含少量轻摇即散的沉淀。

4.醑剂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可制成醑剂。

醑剂中的挥发油容易氧化、挥发,长期储存会变色等。

醑剂应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但不宜长期储存。

醑剂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

  5.甘油剂

  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甘油吸湿性较大,应密闭保存。

  6.涂剂

  涂剂是指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

  7.酊剂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

  酊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

  

(1)溶解法或稀释法,

(2)浸渍法,(3)渗漉法

三、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

  

(一)高分子溶液剂

  1.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均匀分散的:

热力学稳定。

  

(1)高分子的荷电性:

有的带正电,明胶等,有的带负电,阿拉伯胶;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在水溶液中随pH值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当溶液的pH值高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荷,pH值小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等电点时,蛋白质不带电。

  

(2)高分子的渗透压。

  (3)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分子量。

  (4)高分子溶液的聚结特性:

能与水形成牢固的水化膜,可阻止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凝聚,使高分子溶液处于稳定状态。

  但高分子的水化膜和荷电发生变化时易出现聚结沉淀。

如:

①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将这一过程称为盐析;②向溶液中加入脱水剂,能破坏水化膜而发生聚结;③絮凝现象;④相反电荷中和而产生凝结沉淀。

  (5)胶凝性:

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

  2.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溶胀过程:

有限溶胀→无限溶胀。

(二)溶胶剂

  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溶胶剂中分散的微细粒子在1~100n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1.溶胶的双电层构造

吸附层和扩散层分别是带相反电荷的带电层称为双电层,由于胶粒电荷之间排斥作用和在胶粒周围形成的水化膜,可防止胶粒碰撞时发生聚结。

  2.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

  

(2)电学性质:

电泳现象。

  (3)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4)稳定性:

聚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

  溶胶剂对带相反电荷的溶胶以及电解质极其敏感,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电解质加入到溶胶剂中,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产生沉降。

  3.溶胶剂的制备

  

(1)分散法

  

(2)凝聚法

  四、混悬剂

  混悬剂系指0.5~10μm之间。

  1.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①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②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③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④药物制成缓释制剂。

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2.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沉降后轻摇即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黏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3.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分散度大,使混悬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

  

(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Stokes定律:

  

  V为沉降速度;r为微粒半径;ρ1和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η为分散介质的黏度。

  由Stoke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

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愈大,动力稳定性就愈小。

  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是:

①尽量减小微粒半径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

  

(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具有双电层结构,微粒荷电使微粒间产生排斥作用,加之有水化膜的存在,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产生絮凝。

  (3)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常用的絮凝剂有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及氰化物等。

与非絮凝状态比较,絮凝状态具以下特点:

沉降速度快,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体积大,经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的混悬状态。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4)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中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4.混悬剂的稳定剂

  

(1)助悬剂

  

(2)润湿剂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5.混悬剂的制备

  

(1)分散法

  水飞法”①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细度,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②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③小量制备可用乳钵,大量生产可用乳匀机、胶体磨等机械。

  

(2)凝聚法

  6.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

  

(1)微粒大小的测定

  

(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3)絮凝度的测定

  (4)重新分散试验

(5)ζ电位测定

  (6)流变学测定

 五、乳剂

  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一)概述

  1.乳剂的基本组成

  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  

2.乳剂的类型

  根据乳滴的大小,将乳剂分类为普通乳、亚微乳、纳米乳。

   3.乳剂的特点

  

(1)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很快,生物利用度高;

  

(2)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使用方便;

  (3)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矫味剂;

  (4)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5)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

  (6)静脉营养乳剂,是高能营养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乳化剂的分类

  

(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

W/O

  

(2)天然乳化剂

  O/W型乳剂,常用的有:

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等。

使用这类乳化剂需加入防腐剂。

  (3)辅助乳化剂

  2.乳化剂的选择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O/W型乳剂应选择O/W型乳化剂,W/O型乳剂应选择W/O型乳化剂。

乳化剂的HLB值为这种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

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乳化剂。

  (3)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

应选择乳化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的乳化剂。

  (4)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可改变HLB值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

  1.降低表面张力

  加入乳化剂的意义在于:

①降低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有利于形成和扩大新的界面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1)单分子乳化膜

  

(2)多分子乳化膜

(3)固体微粒乳化膜

  (四)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匀相分散体系,乳剂常发生下列变化。

  1.分层 

  乳剂的分层主要原因是由于密度差造成的。

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

  2.絮凝 

  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

  3.转相 

  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类型的称为转相。

转相主要是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4.合并与破裂

  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但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

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

  5.酸败

  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

(五)乳剂的制备

  1.乳剂的制备方法

  

(1)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

  

(2)水中乳化剂法(又称湿胶法)

  (3)新生皂法

  (4)机械法

  2.乳剂的制备设备

  

(1)搅拌乳化装置

  

(2)乳匀机

  (3)胶体磨

  (4)超声波乳化装置

  3.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若药物溶解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若药物溶于水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水后再制成乳剂;若药物不溶于油相也不溶于水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药物,再将其制成乳剂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1.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2.分层现象的观察

  3.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4.稳定常数的测定

  六、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1.搽剂

  搽剂系指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的液体制剂。

  2.涂膜剂

  涂膜剂系指将高分子成膜材料及药物溶解在挥发性有机溶剂中制成的可涂布成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3.洗剂

  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制剂,有消毒、消炎、止痒、收敛、保护等局部作用。

  4.滴鼻剂

  滴鼻剂系指专供滴入鼻腔内使用的液体制剂。

  5.滴耳剂

  滴耳剂系指供滴入耳腔内的外用液体制剂。

  6.含漱剂

  含漱剂系指用于咽喉、口腔清洗的液体制剂。

用于口腔的清洗、去臭、防腐、收敛和消炎。

  7.滴牙剂

  滴牙剂系指用于局部牙孔的液体制剂。

  8.合剂(口服液)

  合剂系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

第三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灭菌:

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无菌:

系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防腐:

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的手段。

  消毒:

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

(二)灭菌与无菌技术

  1.物理灭菌技术

  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适用于耐火焰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的物品与用具的灭菌;干热空气灭菌法系指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和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如油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的灭菌,不适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

  系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

适用于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汽的所有药物制剂。

  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

①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②蒸汽性质;③药品性质和灭菌时间;④其他如介质pH对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力具有较大影响。

热压灭菌应采用饱和蒸汽。

 

  2)流通蒸汽灭菌法:

该法适用于消毒及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

但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孢,是非可靠的灭菌法。

  3)煮沸灭菌法:

系指将待灭菌物置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

  4)低温间歇灭菌法:

让待灭菌物中的芽孢发育成繁殖体,再次加热灭菌、放置,反复多次,直至杀灭所有芽孢。

该法适合于不耐高温、热敏感物料和制剂的灭菌。

  (3)过滤灭菌法:

  系指采用过滤法除去微生物的方法。

该法适合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等物品的灭菌。

常用的除菌过滤器有:

0.22μm或0.3μm的微孔滤膜滤器和G6(号)垂熔玻璃滤器。

  (4)射线灭菌法:

  1)辐射灭菌法:

适合于热敏物料和制剂的灭菌。

  2)微波灭菌法:

采用微波照射产生的热能杀灭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

该法适合液态和固体物料的灭菌,且对固体物料具有干燥作用。

  3)紫外线灭菌法:

灭菌力最强的波长为254nm。

该方法属于表面灭菌。

紫外线不仅能使核酸蛋白变性,而且能使空气中氧气产生微量臭氧,而达到共同杀菌作用。

该法适合于照射物表面灭菌、无菌室空气及蒸馏水的灭菌;不适合于药液的灭菌及固体物料深部的灭菌。

  2.化学灭菌法

 环氧乙烷、甲醛\乙醇、1%聚维酮碘溶液、0.1%~0.2%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3.无菌操作法注射剂、眼用制剂、皮试液、海绵剂和创伤制剂的制备。

  4.灭菌参数(F值和F0值)

  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灭菌温度测量的不是被灭菌物体内部的温度

  2)现行的菌检方法难以检出极微量微生物

  因此对现行的灭菌方法进行可靠性验证,F与F0可作为法可靠性参数。

  

(1)D值与Z值

  1.D值

  D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体系中90%的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2.Z值

  Z值为灭菌温度系数,系指某一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升高温度的度数。

也就是灭菌时间减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温度的度数。

  【精要速记】D值(时间)—Z值(温度)—F值(时间)

  

(2)F值与F0

  F值定义:

为干热灭菌过程的可靠性参数。

  F0:

为热压灭菌过程的可靠性参数。

F0为一定温度(T)

  【精要速记】F值——干热灭菌,F0——热压灭菌。

(三)空气净化技术

  1.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与方法。

  

(2)无菌检查法;“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

  3.空气净化技术

  

(1)过滤方式:

空气过滤属于介质过滤,可分为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

  

(2)空气过滤机理及影响因素

  1)空气过滤机理:

拦截作用和吸附作用。

  4.洁净室的设计

通常可分为一般生产区、控制区、洁净区和无菌区。

根据GMP设计要求,一般生产区无洁净度要求;控制区的洁净度要求为10万级;洁净区的洁净度要求为1万级;无菌区的洁净度要求为100级。

二、注射剂

  

(一)概述

  1.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给药途径

  

(1)注射剂的分类

  1)溶液型:

包括水溶液和油溶液。

  2)混悬型:

水难溶性或要求延效给药的药物。

  3)乳剂型:

水不溶性药物,如静脉营养脂肪乳注射液等。

  4)注射用无菌粉末:

亦称粉针。

  

(2)给药途径

  1)皮内注射:

在0.2ml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

  2)皮下注射:

一般用量为1~2ml。

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

  3)肌内注射:

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一次剂量为1~5ml。

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具有一定的延效作用,且乳浊液有一定的淋巴靶向性。

  4)静脉注射:

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且多为水溶液。

  5)脊椎腔注射:

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腔内,一次剂量一般不得超过10ml。

pH值在5.0~8.0之间,注入时应缓慢。

  6)动脉内注射

  2.注射剂的特点和一般质量要求

  

(1)注射剂的特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3)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4)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5)注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

  6)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2)一般质量要求

  1)无菌。

2)无热原。

3)澄明度4)安全性5)渗透压:

  6)pH7)稳定性8)降压物质

(二)注射剂处方组分

  2.注射用溶剂

  

(1)注射用水:

①注射用水②灭菌注射用水③纯化水

  1)原水处理方法:

有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及反渗透法。

  2)蒸馏法:

制备注射用水最经典的方法。

 

(2)注射用油。

3.注射剂主要附加剂

  主要作用是:

①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②增加主药的溶解度;③抑制微生物生长,尤其对多剂量注射剂更要注意;④减轻疼痛或对组织的刺激性等。

  4.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1)冰点降低数据法(能计算)

  一般情况下,血浆冰点值为-0.52℃。

根据物理化学原理,任何溶液其冰点降低到-0.52℃,即与血浆等渗。

等渗调节剂的用量可用式3-9计算。

  

  

  式中,W—配制等渗溶液需加入的等渗调节剂的量(%,g/ml);a—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b—用以调节等渗的药物1%(g/ml)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

  

(2)氯化钠等渗当量法(了解)

  是指与1g药物呈等渗的氯化钠质量。

  (3)等张调节

  等渗和等张溶液定义不同,等渗溶液不一定等张,等张溶液亦不一定等渗。

在新产品的试制中,即使所配制的溶液为等渗溶液,为安全用药,亦应进行溶血试验,必要时加入葡萄糖、氯化钠等调节成等张溶液。

 (三)热原

  1.定义

  热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

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2.热原的性质

  

(1)耐热性:

250℃、30~45min;200℃、60min或180℃、3~4h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2)过滤性:

可被活性炭吸附。

  (3)水溶性:

热原能溶于水。

  (4)不挥发性

  (5)其他:

热原能被强酸强碱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破坏。

 3.热原的主要污染途径

  

(1)注射用水

  

(2)原辅料

  (3)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

(4)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

  (5)输液器具

4.热原的去除方法

  

(1)高温法

  

(2)酸碱法

  (3)吸附法

  (4)离子交换法

  (5)凝胶过滤法

  (6)反渗透法

  (7)超滤法:

一般用3.0~15nm超滤膜除去热原。

  (四)注射剂的制备

  注射剂一般生产过程包括:

原辅料和容器的前处理、称量、配制、过滤、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3.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

  

(1)注射液的配制:

分为浓配法和稀配法两种。

将全部药物加入部分溶剂中配成浓溶液,加热或冷藏后过滤,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此谓浓配法,此法可滤除溶解度小的杂质。

将全部药物加入所需溶剂中,一次配成所需浓度,再行过滤,此谓稀配法,可用于优质原料。

  

(2)注射液的过滤:

过滤装置主要有:

  a.一般漏斗类

  b.垂熔玻璃滤器:

分为垂熔玻璃漏斗、滤器及滤棒三种。

6号以及G5、G6号作无菌过滤用。

  垂熔玻璃滤器的优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强碱和氢氟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