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6127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7片段训练范文.docx

1017片段训练范文

2012.10.17片段训练范文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

一天,詹姆斯对卡尔森说:

“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表示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养鸟。

没过几天,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只精致的鸟笼做礼物。

此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的鸟笼,都会问卡尔森:

“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自己从来没养过鸟,客人们都不相信。

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卡尔森一样先在自己的心里挂只笼子,再不由自主地填满一些东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很明显,这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新材料作文题。

从没想过要养鸟的卡尔森却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无奈地买了一只鸟来养。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鸟笼效应”。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比如卡尔森的鸟笼必定用于养鸟,等等。

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

然而,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又会成为一种刻板固定的思维。

所以,生活中我们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效应”,进行发散思维,也许鸟笼之外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写作时,要注意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

审题时,我们还要抓住所给材料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的话一“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卡尔森一样先在自己的心里挂只笼子,再不由自主地填满一些东西”。

物质的“鸟笼”并不奇怪,精精神的笼子更应重视。

虽然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的生活中,因循守旧的人太多,开拓创新的人又太少,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在立意、行文时应当积极倡导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之风,坚决反对故步自封、胶柱鼓瑟之行。

至于文体,考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擅长与喜爱的文体进行写作。

不过,根据高考作文阅卷实际来看,笔者建议还是主攻议论文为宜,这类文章易于上手、便于操作、容易得分。

而小小说、记叙文、散文之类,如果考生具有较深的功底,能驾驭这类文体,也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佳作广场】

腐儒变形记

鲁镇的秋天又悄悄来临,树木的叶尖开始泛黄,傍晚时分已有些凉意逼人。

孔乙己躺在只有一张破席的床上,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想去关窗却发现窗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朽烂。

他又躺回到床上,望着屋顶发呆。

近些时候,他本有事可做。

镇上小学的校长和他是有些亲戚关系的,看他还有些古文功底,便打算让他给一位有身孕的语文老师代课。

可谁知孔乙己早已懒散惯了,不是今天迟到就是明天忘带课本,甚至还学私塾先生的做派打学生的手板。

一时间,家长反应很强烈,校长只好让他回了家,孔乙己不得不再次“赋闲”在家。

正在呆想的孔乙己忽然听到一阵咕咕咕咕的叫声,原来是自己肚子饿了。

可家里已断粮多日,根本没米下锅。

“唉,古书毕竟只是精神食粮啊!

"孔乙己发出一声微弱的感慨。

痛定思痛,孔乙己决定洗心革面。

他忽然想起今天在鲁镇闲逛时捡到一本叫做《打破“鸟笼思维”》的破书,他本不屑于看这些与孔孟之道不相干的东西,但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看完序言,孔乙己就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由于天色已晚,有些近视的孔乙已已看不清字迹。

电灯自是没有,油灯也早已干枯,于是他擦亮最后一根火柴,把许多古书点着,开始挑灯夜战。

清晨,鸟儿的歌声叫醒了才刚睡下的孔乙己,此时的他已是容光焕发,因为他似乎已悟出咸鱼翻身的奥秘。

孔乙己用生锈的菜刀割去了那比生命还重要的长辫子,穿上拷校长先前送给他上课时穿的西装.捂着没吃早餐的肚子,径直奔向鲁镇古文化研究中心。

经过一番交流,研究中心的管理人员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任命孔乙己为古文研究室副主任。

但这仅是孔乙己翻身计划的第一步。

他还让助手帮他在网上宣传,扩大他在文化界的知名度:

又把他那破房子重新修葺一番,号为“四茴斋”,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最后,他联系了几家书社,出版了自己写的几本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的书,深得学界人士的认可。

终于,孔乙己在学界声名鹊起,并顺利在鲁镇主持了一次全国性的古文化学者交流会。

不久,他又去了世界各地做访问与演讲……

时间又向前推进了几年,孔乙己已经集各种成就于一身,再也不是当年喝酒都得赊账的腐儒了。

鲁镇的春天悄悄来临了,郊外杏花芳香扑鼻,正在散步的孔乙己觉得今天的阳光格外和煦,令人心旷神怡。

忽然,他听到不远处的小学里传来琅琅书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禁一怔:

“‘一古来征战几人回',‘回’,有四种写法......”

模拟评分:

内容25+表达25+发展10=60分

评分依据:

“变形记”这一标题就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不过,本文并非卡夫卡的《变形记》,而是《腐儒变形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孔乙己摇身一变成为文化名人的新编故事。

通览全文,不禁为写柞者的大胆想象击节赞叹。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照应“鸟笼效应”的材料,提炼相应的观点,用孔乙己突破迂腐穷酸的“鸟笼”,发挥自己古文造诣的优势,闯出文化研究“新路”的鲜活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主题,情节合理,又带有些微的讽刺意味,不失为一篇立意上乘的佳作。

越狱

人人都有可能沦为囚徒,也可能习惯于囚徒式的生活。

但人总有一种不同于虫鼠的渴望,终于有人凿壁临窗,恍然一窥,获得心灵的释放。

这里说的囚徒,是生活的囚徒、惯性的囚徒。

他们每日习以为常地戴着脚镣、挥着锄头“啃噬”着精神的沃土,直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整齐划一、单调贫瘠为止。

有些人竟全然不知手中的锄头,足以劈开那脚上的镣铐,劈开那精神的枷锁,从而实现精神的“越狱”和思维的解放。

诚然,左手叉、右手刀的惯性会让我们懂得慢慢享受生活。

这样一点点惯性的积累,让生活少了份周折,多了份井然。

但若惯性的思维团成一堵厚厚的围墙,外界生活的丰富多彩,仅会在咫尺之间冰冷、褪色。

我们虽然也需要作为常识存在的惯性.可当其被奉为清规戒律甚或金科玉律时,“越狱”则是获得精神自由的唯一选择。

《希隆的囚徒》中,长期被关押的波尼伐眼睁睁看着两个弟弟死在自己面前,开始渴望有青山绿水的外面世界。

可被狱卒释放后,波尼伐却对自由自在的外界感到浑身的漠然,原来他早已习惯监狱,习惯了脚镣手铐,习惯了隐忍狱卒的谩骂,习惯了舔食墙根的青苔,他甚至觉得离开监狱就像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和隐居之地……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生活中,许多人前赴后继地给心灵套上各种“笼子”,再不由自主地塞入“被囚”的信念,直到自己亲手向外扔掉了打开“笼子”的唯一钥匙,还可怕地沾沾自喜。

余秋雨说:

“人们不可能在不自由的空间里互助互慰,即便有心,也只能一起枯萎。

”这就是不能突破“牢笼”者的悲哀。

“自古逢秋悲寂寥。

”南唐后主李煜与易安居士李清照一同陷人了秋的惨淡之中。

一个苦恨朱颜改,一个惆怅梧桐兼细雨,都不约而同地只剩下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感时涕泪。

殊不知,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却可以飒爽了整个秋天。

击溃自我的束缚,就像在隆冬冽风之中看到百花竞放,听得百转千回,人生的视角便可焕然一新。

布鲁诺被困在铁架之上,被焚于熊熊大火之中,他用生命动摇着地球中心说的权威;塞万提斯苦于潦倒,残破的屋里,他用毕生心血挣扎着神性的束缚;凡,高陷于迷惘之中,抹抹色彩之下,他用癫狂呵斥着世俗守旧的禁锢。

他们没有选择与同处“牢笼”中的人们“同甘共苦”,而是用更加血淋淋的方式,打破着人性的枷锁。

跳出“牢笼”,审视崭新的世界;

跳出“牢笼”,重阅侧面的人性。

春蚕作茧自缚,也终需破茧成蛾。

人只有学会“越狱”而获得自我的释放,生命才将有所附丽。

模拟评分:

内容23+表达24+发展9=56分

评分依据:

针对“鸟笼效应”,作者读出了“破茧成蛾”的超越,读出了“精神的‘越狱’乃思维的解放”的新生,这正是本文的高明所在。

随笔式的结构、文学化的语言、灵动的思维、丰赡的积淀,无不显示出作者的文气与才情。

“越狱”的标题已然震撼人心,“人人都有可能沦为囚徒,也可能习惯于囚徒式的生活……”的开头发人深省,“学会‘越狱’而获得自我的释放,生命才将有所附丽”的结尾则无异于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生动贴切的比'#r、信手拈来的名句、灵活多变的句式,犹如火树银花,光彩夺目,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可谓文质兼美的佳作。

 

苏东坡:

我们何以突围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轼走出“乌台诗案”阴霾,在黄州赤壁完成了中国文化史最伟大的转变之一,即从政治文人蜕变为纯粹文人。

苏轼“突围”的标志即是前后《赤壁赋》的诞生。

苏东坡突围,突何围?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一直有官文化成分,这成分挥之不去。

士大夫阶层很容易陷入贬官文化俗套中。

于是,情由贬生,文由情显,景由文名,很多情深辞丽的诗篇因此而成为不朽之作,很多古迹遗存正因为这些迁客骚人的墨韵点染而名扬千古。

譬如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虽而乐”的范仲淹,浔阳江畔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

贬官文化还衍生另一种文化——隐士文化。

入世之积极性被排挤和打击,士大夫们不由得渴望归隐,转而寄情于山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是一种无奈的超脱。

贬官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情结,因此“入世不得而转念出世”是一种怪诞的逻辑,摆在那,却又让人不得不接受。

但苏东坡没有陷入其中.他成功地以坦荡、豪放与达观突围了。

在他的《赤壁赋》中,“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人便是贬官文化的生动体现者,因为渺小,所以不犯天道,所以无为逍遥。

而智慧的苏轼却悟到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思,认为不必愁思前路,而应好好活在当下。

对于贬谪,他已无愁与苦,即使流放海角天涯,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苏东坡突围,是一种双向思维,有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味地追求美,处处皆美,美即丑了。

感谢道家给了我们中华文化一种双向思维:

让传统思想主流也能流淌一点鲜活的血液,让黑格尔也艳羡中国的辩证法。

这样相反相成地看待事物,才能保持事物独特的美。

王国维先生曾论述词的境界大小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为上品,“无我之境”有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花之态度现出人之怅惘,高妙至极。

“无我”乃是我独立于事物牵缚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达观中透着理性,从容里暗含敏锐。

这才是突围之道,苏东坡深谙此道。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

一只鸟儿在笼子里绝望地望着天产,而笼子门却始终开着。

这就是禁锢使然。

而画中的文字更发人深省:

“禁锢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

当然,我想突围应该就是你知道你能做得到。

模拟评分:

内容23+表达23+发展9=55分

评分依据:

本文从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一文引发议论,思接十载,視通万里,散发着芬芳馥都的文化馨香。

正因如此,文章写法上也跳出了传统的“鸟笼”,不是“三例三析”的程式化写作,也不是“引、析、联、结”的模式化操作。

而是准确把握“鸟笼效应”的精髓,阐发自己的独到心得。

什么叫“唯陈言之务去”?

什么叫独抒性灵?

从本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庸常的思维方式。

文章语言清新流畅,卒章显志,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