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docx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
梁衡
2009年03月14日星期六08:
59P.M.
一、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改革开放已30年,马上又是建国60周年。
这60年来,不,可以说从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实事求是。
人们感叹,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
实事求是,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说它容易,是因为客观事物摆在那里,你只要不是有意歪曲它,照实去说、去做、去办事,应该不难。
说它难,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来自客观方面的。
“求是”是探求客观规律,而规律常为现象所掩盖。
人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失败、总结,才能得出那么一点真知。
这在自然科学最为明显。
比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阳光、空气、水。
直到1665年,牛顿才发现光是七色的,解释了彩虹现象。
直到1777年,才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助燃,可以活命,氧和氢可以组成水。
而这之前100多年人们认为燃烧是因为有“燃素”,与空气无关。
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你得慢慢地摸索。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无不如此。
另一方面是来自主观的,人为因素。
人不论是进行科学实验还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等社会活动,都要相互合作。
这时候我们发现与人合作原来比与一块石头,一根木棍的合作要难得多。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思想,都有一个“主观”的自我。
你要说服他实在难。
于是就争论,就吵架。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我们自建党、建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
不光是我们,古今中外都这样。
争吵,在家里最多是夫妻吵架摔盆打碗,在一个党,一个国家,就是路线、方针之争,一错就是几十年,船大难掉头,改正又是几十年,你说难不难。
在红军时期,井冈山根据地要听上海王明党中央的,上海要听莫斯科共产国际的,共产国际派了一个德国人李德,十万红军都要听他瞎指挥。
根据地丢失,死伤无数。
彭德怀气得大骂:
“崽卖爷田不心痛。
”用这么惨重的教训,才换来一个遵义会议,一条正确路线。
但这并不能保证以后不犯错,果然后来我们又连连失误。
于是,我们不得不在事后一次又一次地总结教训,一次又一次地重提实事求是。
相对来讲,来自客观方面的影响比来自主观方面的影响要少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研究比革命、建设、治国、处世更易接近实事求是。
可见,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
其实“难”是正常的,不难反倒不正常了。
就像我们读书难、科研难、打仗难、建设难,世上的事,总是逆水行舟,不顺利的多,顺利的少,不如意者常八九。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发现与进步的乐趣。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发现实事求是,是一个如此复杂、丰富的永恒的思维话题,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认识规律。
恩格斯把认识世界的学部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
实事求是是世界观、方法论,属于哲学,管着自然、社会,当然也管着我们“人”。
虽然我们也曾天真地像楚霸王那样,想抓住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但是当我们走过了30年、60年的时候,回头一看,还是无法离开实事求是,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我们知道了,不可能绕开它,只有认真地去研究它,实践它。
二、实事求是的十种阻力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大概有十个方面:
知识、经验、习惯、书本、自满、情感、权威、利益和行政。
这十个可以分成两组,前五个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后五个是人为的影响。
可以说是五分天灾,五分人祸。
1.知识阻力---无知无畏更可怕。
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
这种人办起事来牛头不对马嘴,离题太远,又浅又浮。
有时却表现得很执着,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孜孜以求,蠢得可爱,倔得可气。
情况不明胆子大,盲人瞎马跑得急。
他连事情的最基本情况都不管不顾,哪能谈得上去求什么内在规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
如果没有已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庄稼。
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
科学史上曾有一个著名的“永动机派”,他们想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不增加新能源就永远不停地转下去。
从16世纪到20世纪,这一派人真是前赴后继,绵延不绝。
虽然没有一例成功,但还是一茬又一茬,顽固地坚持下去。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国民党败将黄维,他在监狱里服刑改造,还提出要造永动机,毛泽东说给他材料、钱,让他试,结果当然造不出来。
因为这违背一条物理学基本原理:
能量守衡。
这条规律是1847年29岁的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的。
能量可以互相转换,但不能凭空产生,只要机器转,就得不断补充能源。
不可能有什么一次能源的“永动”。
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
“无知”。
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
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
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钻探后选定坝址,县委某领导人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
“就从这里起线!
”技术人员哭笑不得。
他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参与决策呢?
无知是实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
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这就如缘木不能求鱼,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样天经地义。
无知是空白,是断层,是真空,是横在我们前进途中的沟壑,必得先有知识之桥搭接对岸,才能有下步的探求。
但遗憾的是我们常会碰到一些无知的人硬是在按自己的理解去办事,去碰壁,使一些与之合作的人也常感到“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
事情就这样被耽搁下来,求不出个结果。
2.经验阻力---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了自己的经验。
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
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会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
中国古代有许多智慧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就是指这种人。
在漫长的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大胆创新,谨慎实验的著名范例。
但是也常会栽倒在自己的经验面前。
1781年英国人发现天王星,不久发现它的轨道有些反常,人们怀疑在它之外还有一个未知星球在起作用。
果然经过计算、观察,1846年9月发现了海王星。
海王星也不安分,照前面的经验来推论,还会有一颗未知星,果然后来又发现了冥王星。
应该说再二、再三,这个经验是有效的。
1854年,人们发现水星的轨道也有点反常,就又设想,水星附近还会另有一颗未发现的新星。
但这一次经验误导了科学家。
人们连续找了61年,不见任何结果。
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才有了新的科学解释。
有一年在美国召开的全球石油大会的主题是:
我们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过石油,也曾在新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但从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
就是说一定要跳出经验。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只靠经验不可做到实事求是。
真正的发现规律,只有靠新的实践。
在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我们有许多经验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对经济建设就不适用了。
1958年的失败,是群众运动经验对经济规律的失败。
文化革命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经验的失败、是革命党经验对执政党实践的失败。
事实上我们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沿用过去的经验有关。
对于过分相信自己经验的人,需要大喝一声,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因为这里面只含有被过去的实践所证实的部分,还有一半等待将来的实践来检验。
经验可以是通向实事求是的大门,但这门上有一道高门槛,要跳一下才能过去。
一个有经验的人和一个无经验的人同时面对一件事,前者可能会自恃经验不再调研,结果失败。
后者倒可能因无经验参考而十分小心,尽力操办,反而办成了。
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
有经验本来是好事,但也可以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
3.习惯阻力---划地为牢。
这里说的习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
列宁讲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生物学家巴斯德说:
“精神错乱莫过于按自己的愿望去相信某样东西。
”人们认识事物有时不能实事求是不是因为无知,也不是因为没有实践,而是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求新知,去实践。
跟着习惯走,自古如此,岂不知习惯有时恰恰是错的。
习惯和我们前面讲的经验还不一样。
经验是知识,是有限的模型;习惯是思维方法,是力量无穷的武器。
用错了危害更大。
习惯思维就是保守,是妨碍创新的一大障碍。
一重一轻两件物体从空中落下,哪个下落得快些?
人们习惯认为重的快。
但伽利略不相信,他在1590年(时年26岁)做了著名的斜塔实验,证明了从上抛下的轻重铁球同时落地。
并从此有了“加速度”这个概念,推动了物理学大进一步。
在社会变革中,经常有许多束缚人的东西,它明明是错的,是应该改掉的,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改,甚至要改变它倒成了大逆不道。
比如旧社会中国妇女缠足,明明摧残身体,但这个习惯保持几百年。
改革开放之初,又有许多旧习惯在阻碍进步。
比如人们没有法律意识,即使有理也不愿上法庭,认为丢人;比如羞于经商,认为是投机赚钱;还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种自留地、把私营企业、把集市贸易、把商品交换、把市场经济,甚至农民多养几只鸡,种一点菜,工人下班后在外干一点私活,都说成是搞资本主义。
把商品流通说成投机倒把。
把对上面的,甚至报上的不同意见就打成反党、反革命(现在回想很难理解)。
而且多年来已经习以为常,已成了是非标准。
这种习惯常常可以统治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甚至全国人多少年,而很难改变。
习惯把人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空间,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当然也就难实事求是,发现客观规律。
习惯这个东西是不问对错的,而只问有无陈例。
中国封建政治多少年一直是把法先王之法当成处事惯例,这样最省事。
一种概念形成之后对少数人来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执行,对大多数人是在习惯的“惯性”中运行,轻易不会跳出这个惯性空间去思考、去探求。
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苹果落地”这个习惯思维中跳了出来,发现了引力;爱因斯坦所以伟大,是他从经典力学的习惯中跳了出来,发现了广义相对论;邓小平同志所以伟大,是他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跳了出来,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事物认识的飞跃,有时就表现为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突破。
正如物理学上打破惯性状态要一个外力,在认识上打破惯性思维,也要有一个外力,这个力常常表现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或一场新的行动,直至革命行动。
4.书本阻力---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本阻力其实是本本主义,就是教条化的知识和理论形成的阻力。
陈云同志在晚年有一句话: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总结成知识和理论,并写成书,留给后人。
我们遇事常常会自然地想到,书本上是这样说的。
对实事求是来说,无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也会成为阻力。
正像人们学游泳,一点不会当然难学,但如果会的是一种错误的姿势则又更难学。
因为你先得纠正现有的错误,这凭空又多了一层阻力。
古语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为书本与现实间有误差。
当它符合实际时,这书本就是行船的顺风,当它不符合实际时,这书本就是行船的逆风。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总和。
由于这种认识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续才能完成,前代人只好将已有的认识付之于书。
赫尔岑说,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前来接班的年轻人的遗训。
由于书籍太多,人们又经过实践检验而筛选出各种经典用以统帅相关的知识,指导人们的行为。
政治的、科学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几乎凡每一学科,每一领域,都各有其经,各有其典。
这些经典由于其权威性,一方面对后人的参考价值极大,另一方面它所造成的迷信力、束缚力也很大。
这些巨著一方面如灯塔,不知为多少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方面又如一堵石墙,不知使多少开拓者裹足墙下,甚至碰壁流血。
不是经典不好,是读书人不好,不该把它看作万能,不该作茧自缚。
恩格斯就曾告诫那些企图从自己书中寻找未来社会图画的人说:
你们在我这里连半点影子也找不到。
邓小平说:
“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
古今纸上谈兵、抚书论政而误大事的实例多得很。
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连其父也说不过他。
后来他带兵打仗,数十万人全军覆没。
中国革命得力于马列书本的指导,但是由于运用不当,照搬照抄,书本在很长时间也变成实事求是的阻力。
中国革命史上有两次照搬的高潮。
一是王明照搬马列书本,不顾中国革命实际。
二是林彪、“四人帮”把毛主席的书神化僵化,大搞形而上学。
这两次都使革命事业和国家民族遭受大损失。
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突破了书本、经典的阻力,强调调查研究,实践检验,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一步又一步实事求是,才有建国和改革开放的两次大飞跃。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几十年来,我们又不知道出版了多少没有用的误人的书。
实事求是总是从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它可能有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的结论,二是推翻和补充书本上的结论,探寻未知的客观规律。
所以说书本用得好,是我们前进途中跨越天堑的一座桥;用得不好,是横在面前的一堵墙。
这种潜在的阻力常常可以因时因势,在特定条件下变成实事求是的具体阻力。
5.实践阻力---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实践阻力是指当时某一阶段的客观实践发展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揭示事物的真相和规律,主客观无法一致。
这是实事求是的第五道障碍。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继续实践,等待瓜熟蒂落。
恩格斯在解释假说并不是真理时有一段名言: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海王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6页)可见在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实事求是,而是客观实践还没有到这一步。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在氧气没有发现以前,人们认为燃烧是因为物质里有“燃素”,到拉瓦锡认真观察实验之后,才知道不是什么“燃素”而是氧气在起作用。
在开普勒以前,人们认为行星绕太阳按圆周轨道运行,经开普勒的深入观察计算,指出行星运行轨道不是圆周而是椭圆。
并不是拉瓦锡、开普勒以前的人不想实事求是,是客观实践还没有成熟。
1976年十月,逮捕了四人帮,大家急着让小平出来工作。
叶帅说:
“不能急,要不真成了宫廷政变了。
”现在我们都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殊不知就在这次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四中全会才进了小小一步“不要包产到户”。
实践之履在艰难前行。
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16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17大提出“科学发展、四个建设”,不是以前不想提,实践要一步一步来。
科学研究常有假说,社会科学方面常有先进的理论。
就是说,人们从理论上已经可以推出某一规律,但是在实践没有检验之前,仍然不敢下结论。
爱因斯坦1905年就推出质能互变公式,但到1945年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才证明这种互变引发的巨大能量,中间又经过了40年的艰苦实践,也就是说他们小心谨慎,实事求是了40年,终于求得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又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设想。
在这之后的160年间,世界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实践)。
苏联东欧是一支,建立社会主义74年后又垮掉了。
北欧社会民主党的实验是一支,过去我们不承认,现在看来,值得总结。
中国几经曲折,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见要逼近真理,其间隔着一个多么漫长的实践过程。
这时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将来的社会主义还会有更大的差别。
这是理论与实际的误差。
修正这种误差只有靠实践,谁也不要奢望省略它、超越它,一步跨到共产主义。
我们第一,要尊重实践,特别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第二,要耐心,千万不能犯急性病,不能妄图缩短甚至跨越实践。
轻易不要提什么“跃进”、“一天等于20年”之类的口号。
6.自满阻力---唯我独尊,听不进意见。
人一自满,便不能实事求是,而是自以为是。
凡这种人大都有知识,有经验,而且还很丰富。
当他的知识、经验在胸中胀满时,便要以我为标准了,好像一个富翁,财大气粗,什么也瞧不起。
我们平常说要虚怀若谷,就是时时把你的胸怀空着,准备接纳新事物,接纳未知的东西。
你自以为大,店大欺客,主观欺侮客观,反过来必定自己受欺,客观事物决不会向这种人袒露真情。
这种人在当初可能曾经实事求是,但当他取得一点知识,有一定经验之后就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变得固步自封,滑到了唯我独尊的深谷。
历史上因过分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
《三国演义》上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脱离了战局的实际。
李自成也是个自满的典型。
毛泽东同志曾劝人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李自成在夺取政权之前待人处事,审时度势,各方面还比较谨慎,比较能实事求是。
一坐上大顺朝的宝座,就忘了内外危机,就不能明察秋毫,终至脱离实际,丢了江山。
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内是首倡实事求是作风的,进城前还特别提醒全党,不要学李自成。
在进城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特别提出谦虚谨慎,甚至规定了不祝寿、不以人名命名、少拍巴掌、少进酒和挂像时不与马列并列等细节。
但是到晚年他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又过分相信自己的权威,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新实际。
庐山会议上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他不听,还大发雷霆,下山前宣布说,我要编一本《人民公社万岁》的书,写一篇一万字的长序,痛驳全世界的反对派。
结果书则编好,就三年困难,不了了之。
自满是实事求是的第三道障碍。
当你已经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你就不可能再去“求”。
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就是说一个人当他追求的目标未达到时,他有强烈的进取心,处处虚心,处处小心;而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就总想保守它,这时便很难找到新突破口,很难发现新事物。
不是找不到,而是连找的动机念头也减弱了,没有了。
甚至当别人找到新事物时,他还会大喊“不可能”,这是最可怕的。
7.情感阻力---以感情代替政策。
一个人可能也有知识,也有经验,也不自满,他已克服了前三道障碍,但他把握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这第四道障碍面前无法实事求是。
因为前三个阻力是他不能为,如有人用障眼法,遮住了他,他力所不能,智所不逮,找不到实事求是的门路。
但情感障碍非不能为,而是不愿为。
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感情代替政策。
他决策一件事时连他自己也知道是在赌气。
孙子兵法说: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人一旦为感情所俘虏,就会失去理智,明明知道别人对,也不愿附议,宁可不为,也不愿增加他人的光彩。
总是后任否定前任。
你盖的楼,我偏要拆了重盖。
这种心理它已不单单是以我之利害来决是非,而是以我之好恶来定取舍了。
哈恩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1938年底他正苦苦研究一个核放射课题,未有结果。
这时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娜也在研究这个题目。
哈恩的助手发现了伊伦娜的一篇论文,很有见解,哈恩却因二人过去曾有矛盾,拒不阅读,说我不看那个女人的东西。
在助手劝说下,他拿起一看非同小可,受到启发而发现了核裂变,并于194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一成果直接导致了原子弹的研制。
如果他还顽固地坚持私人成见呢,这项成果还不知落在谁手。
情感可以干扰理智。
许多大人物,都是被情感打败的。
胜利可以冲昏头脑,悲伤也可冲昏头脑。
关羽一死,刘备就不顾一切发兵报仇,结果大败。
不实事求是,不能冷静分析敌我形势。
男女之情是最易昏头的误区。
延安时毛泽东要娶江青,党内都反对,但没有办法,结果为后来的文革埋下隐患。
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已经完全情感用事,连一些粗话都讲出来了。
彭德怀、周恩来等是有大功的,但他就是不喜欢。
喜欢康生、柯庆施这些会逢迎的人。
以上讲的这四种阻力都是来自认识者的主观方面。
三、怎样才能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如逆水行舟,每行一步都有其难。
但这又是认识的必由之路,再难也一定要走,而且一定能成功。
事物对立统一,有阻力就有克服这些阻力的办法,归纳起来有七个前提条件,或者说七个动力。
只要坚持这七个前提,逆水之舟就会变成顺风之船了。
这七条其中有三条,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了。
1.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说真话,是去求真理。
谁不想求真理?
但许多情况下是我们不敢去想,不会去想。
要继承就得发展、创新和超越。
许多科学发明、发现,首先是它一开始就选题定位好,定在了前沿突破的位置,一入手就着力于创新。
科学界有句名言:
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那些唯唯诺诺,找不出现状的缺点,提不出问题,提不出新目标的人是决没有出息的。
物理学家卢瑟夫指导一个研究生,问他:
“你上午干什么?
”“实验。
”“下午干什么?
”“实验。
”“晚上干什么?
”“实验。
”卢说:
“那你什么时候思考?
”
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条条框框多,随风倒的现象多,本本主义多。
他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又说: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
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他还说,要杀出一条血路。
两军相遇勇者胜,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可敬。
纵观社会革命史和科学发展史,凡第一个发现真理,求得规律的,都是思想解放的勇士,大部分还是年纪不大的年轻人。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规律时26岁,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24岁,瓦特改进蒸汽机时29岁,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2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代领导集体大才40多岁。
(在西北坡毛泽东头上发现三根白发,他说打了三大战役,才三根白发,值。
)在勇敢的年轻人的头脑里,无论是书本、权威、习惯、旧势力、旧制度甚至旧的权力、法律、体制都不在话下。
为了真知和真理,他们可以受难,可以献身。
粱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谈到,少年如朝阳,如乳虎,气盛、豪壮、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
勇敢精神,是开拓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
2.不断学习。
无知、自满、书本、权威和经验都可能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这就得靠学习去克服它。
因为这五个方面的东西都只代表过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的。
要探求新路必须既继承又超越,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
只有在学习新事物中才可能找到新规律。
一个不学习的人,就像一个不愿攀登的登山者,永不可能迈上新的高峰。
学习,主要是学知识,学理论。
知识,是社会全体成员在探索社会规律过程中的共识和结晶,是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
你只有掌握了最新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客观实际、贴近规律。
所以读书、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身处世,特别是每一个负有一定责任的人如公务员、高级公务员,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的。
如果一个人以旧知识来处理新问题,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刻舟求剑,都是隔靴搔痒,他必定要在新知识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一切革命,都是新知识新观念对旧知识旧观念的否定,最终是新规律的呈现。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我们学习的节奏也要快。
理论是是思想方法,是探照灯,比知识更高一层,解决怎么认识世界。
理论拨开事物的现象而揭示规律,因此在本质上更切合实际。
许多在现象上打圈子转来转去的事,在理论上一句话就可以立判分晓。
比如,前面提到的永动机研究,只需“能量守恒”一句话就可以彻底说清。
我们在取得政权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搞穷过渡,搞越纯越好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直到探索碰壁几十年后才悟到了一个理论:
“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如果早接受这样的理论,可以少走弯路几十年。
在物理学研究中,有实验物理学家,有理论物理学家。
在有的情况下只靠实验的方法,摸索的办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这时要靠理论。
经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