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787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docx

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

2010年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苗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农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镇化,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已经下达的4批中央投资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超过5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改善民生的发展才是切实的发展。

中国人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对房子的关注远远超越其他。

近年来房价飙升,为普通百姓所诟病。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等信息。

与房子问题几乎同样备受瞩目的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会议透露,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罗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亮点是把城市化强调起来,将它作为结构调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提出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让农民仔城市里生活,把户口问题专门提出来。

这意味着中央已经意识到城市化滞后是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纳的很重要的原因。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也对记者表示:

“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是一个有利的政策,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他说:

“户口始终是很多人难以克服的制度性屏障,只能通过中央政府下决心逐步破题。

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有助于推进城市化,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是二元结构的一个制度安排,曾在历史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

现在提倡对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要提升城市化水平,户口障碍要放逐步消除。

”穆光宗还谈道,有人建议用居民身份证取代“城乡分类户籍制度”,这是一个前瞻性的想法。

针对城乡差异问题,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克莱门斯·斯图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地区尤其是城乡间的差距,是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但也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了很大空间。

通过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及福利水平,进一步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很大,而且有着实际需要,这也是‘和谐社会’目标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地方压力过大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通过诸如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得到解决,那么中国经济在2010年会走得更远。

”克莱门斯·斯图贝这样对记者表示。

1.以下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方面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重点。

B.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遏制房价的飙升。

C.要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D.把城市化强调起来,将它作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提出来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亮点。

2.对文中姚洋、穆光宗两位教授谈到的“城镇户籍改革”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户口问题专门提出来意味着中央已经意识到城市化滞后是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很重要的原因。

B.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C.户口始终是很多人难以克服的制度性屏障,只能通过中央政府下决心逐步解决。

D.户籍制度曾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逐渐的破解,将来有可能用居民身份证取代“城乡分类户籍制度”。

B.针对城乡差异问题,丹麦的克莱门斯·斯图贝认为城乡间的差距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了很大空间,但更是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C.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能通过体制改革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在2010年会走得更远。

D.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将会使百姓不再把房子作为关注得重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

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薄。

改宣德州司侯。

州多金国戚,号难治。

特立至官,俱往谒之。

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

“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

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

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

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

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

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

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执政者忌之。

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

白撒诉于世宗,(此处实为金哀宗)。

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

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

“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

“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

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特立淳古,不礼之礼:

礼待

B.既而拜监察御史拜:

授予官职

C.易代如一易:

改换

D.白首穷经穷:

困厄

5.下列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②将军宅宁有盗羊这邪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悠囚④参知政事徒兀典谄事近习

⑤养素丘园,易代如一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特立为查盗羊者,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抓捕了将军的儿子及家奴,最终一干人等因为是皇帝地近族得以免罪。

B.因为深受百姓爱戴,当平素瞧不起读书人的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刁难张特立时,老百姓争着把军需用品送去,这使得东帅十分惊奇。

C.担任监察御史后,张特立直言敢谏,弹劾不法权贵,受到了当权者的忌恨。

D.张特立万年教授学生,研究探索古代圣殿,丙午年,被元世祖赐号为“中庸先生”。

壬子年,元世再次下诏书,肯定了张特立的学识和人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温言诱之曰:

“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2)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意】①坼(chè):

裂开。

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8.“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玉唐代诗人齐已笔下的“一枝”、宋代诗人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诗句进行赏析。

(5分)

9.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

“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论语》)

(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我的灵魂我的书

梁文道

气质,就是品质散发出来的味道。

   有一年,一个美国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学工程。

哈佛大学第一年有个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就是新生进校不是上专业课,而是上全体学生都必须上的公共课。

这些课程的内容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学校认为这些是任何一个哈佛学生都应涉猎的知识领域。

于是,这个学生就选了一门课,但选完后他非常后悔,因为他选的是“中古英文文学”。

想想看,一个想学工程的学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学”,肯定非常痛苦。

   更要命的是,代课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所以他经常逃课。

好不容易熬完了一学期的课,放暑假了,他很高兴。

他要打工挣钱,于是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里找了份工作。

   干什么呢?

这种书店常常接到电话,被叫到别人家里收一些旧书回来,然后出售——他就干这个。

   有一天,老板派他去哈佛大学旁边的一户人家里收书。

他去了,一个老太太开的门,老太太看上去一脸忧伤。

自我介绍后,他发现老太太竟是那位教他“中古英文文学”课教授的夫人。

原来那位教授上完这学期的课后没多久就死了,死后留下了一屋子的书。

老太太觉得这些书让她睹物思人,所以决定把它们卖掉,于是就给这家旧书店打了电话,恰好是这个小伙子被派来收书。

这时,小伙子意识到,原来他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他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

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

当他去看这些书该怎么搬时,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

这个学生笑了,他想,这个老家伙平时上课很严肃,原来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

他竟有这种兴趣!

小伙子越想越觉得好笑。

书房后面是一扇大玻璃门,出去后是一个小花园,非常漂亮。

老太太说:

“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种花剪草。

   玻璃门旁边还有两个书柜,里面放的全是园艺书。

看了半天,这个学生做出决定:

不搬这些书了!

   于是他回去对老板说:

“老板,我想把那位教授的书都买下来。

”老板惊讶地问:

“你全要?

价钱你付得起吗?

”学生说:

“那薪水我就不要了。

”老板说:

“那也不够。

”学生说:

“那这样吧,我接下来的几个暑假都来你这里打工,薪水全给你,行吗?

   老板问:

“你为什么要买这些书?

”这个学生说,以前上课时,他只觉得那位教授很沉闷、很学术,原来那只反映了教授的一面。

当他去了教授的家,看了他的书房和藏书后,他才发现了教授完整的人格。

那位教授喜欢廉价版本的侦探小说,还在小说里面画线做笔记,笔记里还有粗话。

他还喜欢种花草。

这些都是教授生前最爱的东西。

   爱好、兴趣,甚至癖好,都彻底浮现在教授的书房里。

当时这个学生有种很强烈的感觉:

如果把这些书搬回旧书店,就得把它们分开,分门别类地放在旧书店的书架上,然后再去卖。

这样一来,教授的藏书就崩溃了、解体了。

而现在,当这些书在它们主人的书房里安身时,它们是完整的。

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

这些书完整地表达了它们主人的人格、灵魂。

所以这个学生觉得,只要教授的藏书还在,只要这些书仍然完整地在一起,那位教授就还没死,他的灵魂就还在这些书里面。

   他觉得他应该让那位教授的灵魂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决定把它们买下来,不拆散它们!

老板听了他的话后说:

“算了,这些书我6折卖给你。

你在我这里打3年工就够了。

”于是,他在这里打了3年工。

   这个故事是真的。

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1)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综合,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平中见巧,写出了故事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B.文章题目“我的灵魂我的书”将灵魂与书联系起来,“我”不是指教授,也不是指“小伙子”,而是指作者。

C.当小伙子意识到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时,当他意识到自己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时,他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懊悔不已。

D.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

可当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时,小伙子笑了。

这一发现让他明白这位教授的阅读品位并不高。

E.作者在记述故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教授的兴趣、爱好、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教授形象。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

“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

”有人认为这段话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为什么?

(6分)

(3)什么原因让小伙子宁愿不拿打工的薪水也要买下这些书?

(6分)

(4)故事的结尾说:

“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探究一下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

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

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

“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

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

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

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

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

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

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

《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

他说:

“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

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

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

”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

季羡林说:

“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

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

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

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

你可以强调他的淹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

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

“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

当然有的。

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

这是同一性。

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

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

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文章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

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C.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

《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钟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E.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格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

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

(2)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3)作者卞毓方说“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

(6分)

(4)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际法准则,向发展中国家偷运垃圾。

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实在令人气愤。

B.对于医改,学界有着“永远没有完美方案”的评价,事实上全世界也没有哪一种方案获得过一致认可,中国的医改也不可能一挥而就。

C.海地强烈地震之后,来自中、美等国的救灾物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并被迅速发放到灾民手中。

D.美国磁带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以风卷残云之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其影响之大让人始料不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发改委、住城乡建设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

水价调整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到位。

B.历史告诉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只应按“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行为都是荒唐的。

C.2010年1月15日,出现了号称前年最长“日环食”的天文奇观,将有众多天文爱好者目睹这一奇观。

D.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国际首家采用心理、医学、军训、教育、社会体验“五位一体”的模式,诊治网瘾、厌学及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填在横线上,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一直认为,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地这个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

,,

,,,,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

①也会使一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追思、感慨②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

③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④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

⑤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⑥因此也都推出了人们的记忆

A.②⑤⑥③④①B.②⑤④⑥③①

C.③⑤④②①⑥D.③⑤⑥④②①

1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写一段话,得体地告诉这位母亲,她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不正确。

(50字左右)(5分)

一位母亲说:

“你问我是怎么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

我的做法是:

花钱,上重点学校;请老师辅导;还有在他晚上做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昨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写单词,辅导他写作文,给他出算术题等等,我这样做不对吗?

17.从下面给出人物中任选两位,运用对偶修辞写两则评价。

(6分)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

学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也;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祝福》中的祥林嫂;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19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在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大会,会上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这充分说明,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我们的家园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材料二

2009年12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以文化环境保护和文化安全为主题的会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指出:

保护文化环境是国家的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命运。

材料三

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廖晓义在弹到“绿色奥运”时说到:

我理解的绿色是深绿,所谓深绿应该包含心灵环保和生命环保,因为我们知道实际上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

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应该成为环保的着力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为,不要套作,不的抄袭。

2010年黑龙江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B“遏制房价飙升”属于无中生有;C范围扩大,原文为“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D程度不同,原文为“将它作为结构调整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提出来”。

2.D(原文为“一定作用”,选项中为“巨大作用”,不符合原文的表述。

3.A(B曲解了克莱门斯·斯图贝的观点;C原文为“通过诸如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得到解决”;D不合逻辑。

4.D(正确解释:

寻根究源,深入研究)

5.C(②表明有智谋;⑤在田园修身养性,朝代改换也始终如一,并不是不畏权贵;⑥赞扬张特立能保持中庸之道)

6.A(最终是“减死”,而不是免罪。

7.

(1)张特立用温和的语言诱哄他说:

“将军的家中难道会有偷羊的人吗?

姑且查看一下来堵住众人的嘴。

(“诱”1分,“宁……耶”句式1分,“聊”1分,“杜”1分,句意1分。

(2)适逢平章政事白撒到陕西犒劳部队,张特立又弹劾他的部属不守法纪。

(会1分;犒军陕西,句式1分;劾1分;法,词类活用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

泰和年间考中进士,出任偃师县主簿。

后来又改任宣德州司侯。

宣德州内金朝皇亲国戚众多,号称难治之州。

张特立上任后,都去拜访他们。

有一位五将军,带着家奴掠抢了百姓的一群羊,张特立下令在村里进行大规模搜查,于是路过五将军家,张特立用温和的语言诱哄他说:

“将军的家中难道会有偷羊的人吗?

姑且查看一下来堵住众人的嘴。

暗地里派人搜查他家的后院,查获几十只羊。

于是,把将军的家奴捆绑起来关进监狱,将军的儿子躲藏到别人家里,(张特立派人)将他抓获,因为是皇帝近族才得以免于死罪。

豪贵之家因此变得守法起来,百姓依赖他有了安全感。

正大初年,升任洛阳令。

当时战事频繁,军队来往很多,地方郡县穷于应付,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轻慢读书人。

适逢这支部队移防镇守陕右地区,途经洛阳,看见张特立淳朴儒雅,不礼待他,立刻责令他准备军粮器械,限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