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680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docx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非选择题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部分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读隋朝大运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①、②、③所代表的地点当时的名称。

(3分)

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2)请分别写出A、B两段沟渠的名称(2分)

A:

永济渠;B:

通济渠。

(3)请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3分)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4)请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作用(3分)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太宗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唐太宗“以史为镜”,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魏征、房玄龄等,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二:

韩愈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写下“长安百万家”的诗句。

——摘自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

唐玄宗前期。

(2)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稻米、粟米。

(3)联系材料一、二,结合现实,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古代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现在人口的增长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可持续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2分)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3分)吐蕃(现在的藏族)。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②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3分)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2分)驻藏大臣。

西藏自治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金城公主入藏。

(2)材料中的“先皇帝”指的是谁?

“先皇帝”时发生了什么类似的历史事件?

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

(3)材料中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哪两家的关系?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4)这些事件带来了什么后果?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唐风洋溢奈良城”说的是唐朝与哪国的关系?

日本。

(2)唐朝文化对这个国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你举出一些事例来说明?

如:

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造日本文字;社会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等。

(3)唐朝时,这个国家也经常派出使者来中国学习,我们把这些人称为什么?

遣唐使。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出现了:

(1)治世、盛世的局面;

(2)经济发达;(3)对外交往活跃;(4)国内民族融合;(5)文化辉煌。

请分别用一个事实证明材料序号代表的观点。

(1)治世、盛世的局面: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任答一项即可得分)

(2)经济发达:

学生可答出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

(任答一项即可得分)

(3)对外交往活跃:

学生可答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任答一项即可得分)

(4)国内民族融合:

学生可答出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南昭首领为云南王。

(任答一项即可得分)

(5)文化辉煌:

学生可答出雕版印刷术、唐诗、书法、绘画、敦煌莫高窟。

(任答一项即可得分)

8.唐太宗告诫他的儿子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做什么?

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结论的?

在他执政以后,为了缓和君民关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结果促使了什么局面的形成?

(1)唐太宗把君民关系比做舟与水的关系。

(2)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

(3)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4)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怎样重用人才的?

(3分)他们的这一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1分)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什么启示?

(1分)

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等贤才,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武则天重用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相,重视重视地方吏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影响: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了盛世局面。

(答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也可得分。

启示:

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重用人才。

(学生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

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宋真宗。

契丹族建立的辽。

(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

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岁币。

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

澶渊之盟。

(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背景:

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

评述:

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和人民的赋税负担;但议和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

作者“证史”的目的是什么?

北宋人。

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撤。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

(1)上述引文出自何处?

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决心?

(4分)

材料引自《过零丁洋》。

它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作者是谁?

生活在什么朝代?

(2分)作者是文天祥,生活在南宋末年(或宋元时代)。

(3)作者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分)组织军队抗击元军的进攻。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懂,毫厘不差,生死系矣”。

请回答:

(1)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什么时期发明的?

叫什么?

(2分)战国时的司南。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期?

(1分)宋朝。

(3)指南针于何时,经什么人之手传入欧洲?

(2分)宋元时期的阿拉伯人。

13.阅读下列材料:

“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请回答:

(1)“一代天骄”是指谁?

铁木真。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

元朝。

(3)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

建立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重视农业生产;治理黄河;开通漕运和运河等。

14.世祖皇皇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

“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得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系录·官制》

(1)材料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管辖什么地方?

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2)以上材料叙述的是哪个朝代的统治制度?

这种统治制度叫什么?

元朝。

行省制度。

(3)这一制度的影响如何?

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与前代相比,该朝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台湾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西藏、台湾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5.我国四大发明是什么?

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贡献: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重大的贡献。

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的发明促进了欧洲摧毁封建城堡的进程。

16.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①汉族人民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④唐朝以来,就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

元朝时候,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7.简要说说明朝初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权?

(1)明初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2)成立了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加强君主专制。

(3)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4)实行削藩政策。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迴隔于烟霞缥缈之间。

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1)材料反映了哪一个历史事件?

它的最远航线到达什么地方?

郑和七次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此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期?

明成祖朱棣时期。

(3)材料放映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2:

嘉庆皇帝的上谕说: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外政策?

明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这两种不同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后果?

这种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朝的对外交往中,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启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们应当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经济,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富强。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材料三: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的发达。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生产关系?

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是什么关系?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1.阅读下列材料:

(8分)

材料一: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图

材料二:

《醒世恒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

他们有一张织机,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争相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银子。

十几年后,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他们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

那时的机工大都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不干活,就得挨饿。

机工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贫困生活。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2分)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2)“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2分)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2分)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了什么?

(2分)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2.材料一:

据有关明清史料记载:

“郑成功盘踞台湾多年,以海涛为巢穴……后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潜为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

材料二:

据《关于清朝海禁政策》中记载:

乾隆年间“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遂以“民欲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为了抵制鸦片走私,雍正至道光连续颁布十五道禁烟令,并重申“海禁”。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

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

这种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武力冲突的一面。

材料二:

当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时,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却对“天朝”的地大物博极尽夸张之词,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

请回答:

(1)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材料一中“中外之间友好交往的一面”,并说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分)

郑和下西洋。

意义: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试举三例说明材料一中“中外有武力冲突的一面”。

(3分)

明朝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或戚继光抗倭);明末清初荷兰侵占台湾(或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俄国侵占雅克萨(或康熙时的雅克萨反击战)。

(3)材料二致使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它导致了什么结果?

对此你有何启示?

(5分)

政策:

闭关锁国。

结果:

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最终造成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启示: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4.阅读材料,综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

郑成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他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你试举两例。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②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③元朝时期,政府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3)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清政府于哪年在台湾设台湾府?

有何意义?

1684年。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分)清朝前期。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2分)闭关政策。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3分)这种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部条约名称是什么?

何时签订的?

尼布楚条约。

1689年签订的。

(2)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什么地方两次被打败?

雅克萨。

(3)这部条约的签订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7.识图题:

下图是清初中俄边界示意图。

请回答:

(1)清军成功反击沙俄侵略军的雅克萨是图中的(填英文字母)。

A。

(2)年,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地点是图中的(填英文字母)。

1689年;B。

(3)《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什么作用?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8.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1)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

(2)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3)清朝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4)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29.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材料反映清政府奉行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

(2分)闭关锁国。

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分)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3分)

维护清朝统治。

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

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3分)

弊大于利。

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1分)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30.清朝前期,清政府在西藏、新疆、蒙古族地区、台湾地区、及对外反侵略方面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分)

从西藏地区看:

①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历世达赖、班禅的继立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②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大大加强了。

从新疆地区看:

乾隆帝派兵粉碎了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来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从蒙古族看:

土尔扈特部因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首领渥巴锡举行武装起义,不远万里重返祖国,清政府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从台湾看: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从对外关系看:

抗击沙俄侵略者,1689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31.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10分)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台湾府。

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平定三藩叛乱;平定准噶尔叛乱,设乌里雅苏强将军管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综合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简述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分)

说明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原因:

①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

③自然条件变化。

④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及推广。

(答对任意3点即得3分)

(2)“市舶”是指什么?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海外贸易;政府应该鼓励海外贸易。

(3)宋朝管理“市舶”的机构是什么?

“市舶”在南宋财政收入上占据什么地位?

(2分)

机构:

市舶司。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元世祖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结果?

(4分)

说明元世祖重视农业;措施: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答对任意2点即得2分)结果:

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3.回答下列有关科举制的问题:

(1)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

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

隋朝;隋炀帝。

(2)唐太宗对科举制的完善做出了哪些贡献?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严格录取。

(3)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考试重视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和隋朝的科举制相比,明朝的科举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

变化:

明朝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只能是“八股文”。

消极影响: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多年;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材料二:

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极为兴盛。

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物品。

古代中国的瓷器外销主要以昌南镇生产的最为有名,有人把瓷器直接称为“昌南”就是china。

这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材料三: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史实相符合,请在括号内打对号,不符合的打错号。

(4分)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

(2)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

(4)请你归纳三则材料的共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