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778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docx

中考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分类训练

中考总复习——选择题分类训练

【中国古代史】

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秦汉王朝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异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

表现在(  )

A.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B.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D.北伐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2.《旧唐书·薛登传》载:

“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

‘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

……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

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

’帝纳李谔之策。

”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3.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二帝国……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能够为这段论述提供事实依据的是()

A.秦、汉、隋、唐、宋、明、清都是中国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

B.秦汉时期创立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制度而被誉为“第一帝国”

C.第二帝国时期扩张性的表现为废除丞相制度,皇权达到顶峰

D.“第三帝国”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是收敛性表现

4.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①皇帝至高无上②皇帝掌控中央③人治色彩浓厚④中央控制地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过统计其中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坊市界限被打破③政府已经不再限制商业发展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汉书·百官公卿表》曰:

“……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材料中“官”的重要职责是()

A.处理政务,下达诏令B.执掌奏章,监察百官

C.草拟诏书,审核政令D.跪受笔录,传达旨意

7.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8.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

“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该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9.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又2月

李蔡

畏罪自杀

3年

公孙弘

去世

2年又4月

赵周

下狱死

2年又7月

许昌

免职

3年又8月

刘屈氂

下狱腰斩

1年又2月

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

C.君主专制加强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

10.下表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B.发展农业的需要

C.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D.科举取士的促进

11.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

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

这反映了唐代(   )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B.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B.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

13.中国历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

清朝前期,对我国民族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①会盟、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②恩威并重的民族政策③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4.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5.《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阻九鼎!

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诸侯王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16.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

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②3—5世纪③8—10世纪④14—16世纪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7.“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尚书》,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

与这一思想不一致的是(  )

A.齐国百姓,公之本也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亲仁善邻,国之重宝

1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西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又道:

“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该材料中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是(  )

A.“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西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B.“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C.“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D.“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19.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说: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

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在此,唐太宗强调(  )

A.选官要做到公正公平        B.官员录用应少而精

C.缩小科考录取的比例        D.加强对官吏的培训

2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

A.普遍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恢复宗法分封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

21.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该表反映了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

1.如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外资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

C.洋务企业外资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自然经济

2.对下图a、b、c、d四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①a处召开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②b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③c处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④d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对这段材料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A.陈认为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为“学术—政治—伦理”三个阶段

B.陈所指的“学术”觉悟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的大旗,反对愚昧

C.陈提出“最后觉悟”的直接目的在于反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D.陈的主张中可以看出近代对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5.197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1972)……对这一观点论述正确的是()

A.第②阶段的背景是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大国

B.第③阶段由于美国扶持,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C.第④阶段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奋力抵抗

D.第⑥阶段后中美两国形成国际同盟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6.有人认为: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

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D.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7.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总结说: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领导的)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能够为作者的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A.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建交,增加国际影响力

B.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射东方红一号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参加G20峰会

D.召开了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民国二十五年访问某一地区时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这一地区指的是()

A.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B.土地革命时期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C.抗日战争时期的华北抗日根据地D.解放战争时期的陕北革命根据地

9.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说: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下列属于这一年实现孙中山遗志的是()

①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历史巨变②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③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10.《人民日报》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史实,展现了历史的时代特征。

下列是《人民日报》刊载的两幅漫画,这两幅漫画折射出来的时代特征是()

A.恢复经济巩固政权B.合作合营奠定基础C.浮夸盛行盲目求快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1.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

”由此可见长江的重要性。

关于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B.革命党人在③处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C.李鸿章在②处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12.1937年7月8日,毛泽东与朱德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将领,内容如下。

对这一电文解读正确的是()

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

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

A.红军将承担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B.中共努力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国民政府表现出消极抵抗态度

13.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

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①中美建交②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④中国对外开放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14.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新变化,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

C.晚清中国军事现代化之路D.中国军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15.1936年10月10日《中央为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提到:

“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好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的急先锋,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这里的“新阶段”是指()

①中国革命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②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新局面

③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从南方转移到北方④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②④

16.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

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

“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A.采用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B.进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18.仔细观察图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1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成果②图2反映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图3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④图1、图2、图3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9.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

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邓小平南方谈话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党员人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间

1921.7

1923.4

1927.4

1927.8

1934年夏

1937年初

1945.4

1949.10

人数

57人

432人

5.7万人

1万多人

30多万人

4万多人

121万人

448万人

据此表得出的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

A.1921年到1927年党员第一大增长的原因是国共第一次合作

B.1927年党员人数第一次急剧下降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1934年到1937年党员人数锐减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1945年中共拥有121万党员的原因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2.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消灭了个体小农经济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生产自主权

23.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25.有学者认为:

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

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 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26.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A~B点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B.C点城镇人口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生产恢复发展

C.“文革”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D.E~F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

27.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

“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

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

”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的,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   B.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 

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   D.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

28.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白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C.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29.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21日访华。

8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

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 

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   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 

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3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3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高达4200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当时()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B.民众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报刊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思潮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3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搞起了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这反映了()

A、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B、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经济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对外开放调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4.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这段材料表明()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 

③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5.法国著名经济史专家雅克·马赛义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在近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西方国家也许很难想像一个大国的崛起能选择与其不同的道路。

当年西方把经济实力发展和寻求扩张与支配地位联系在一起,但中国并不遵循‘帝国主义逻辑’,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独一无二”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