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668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茶树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总则3

5基地类型5

5.1基地要求5

5.2基地规模与品种5

6基地选址与用地6

6.1基地选址6

6.2基地环境6

7工艺与技术6

7.1工艺流程6

7.2关键技术及要求7

8项目构成及规模10

8.1项目构成10

8.2种源培育区10

8.3种苗培育区11

8.4综合管理区11

9建设内容12

9.1种源培育区建设内容12

9.2种苗培育区建设内容14

9.3综合管理区建设内容15

9.4农机具与仪器设备17

9.5其他建设内容17

10主要技术及经济指标19

10.1投资估算19

10.2劳动定员25

1适用范围

本标准是政府投资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作为编制、评估、审批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项目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标准,也可作为有关部门评审、批复此类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和开展项目监督、检查工作的参考标准。

其他社会投资建设的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茶叶品种示范场等茶叶品种培育、生产项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凡是注明年份的引用文件,仅所注年份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未注明年份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1、《茶树种苗》(GB11767)

2、《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T5019)

3、《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

4、《无公害食品茶叶》(NY/T5244)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7、《农用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

8、《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

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1-7)

1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

1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

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1)

13、《温室通风降温设计规范》(GB/T18621)

1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1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1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1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18、《连栋温室建设标准》(NYJ/T60)

1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20、《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

3术语和定义

3.1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Teatreeseedlingbreedingbase/FarmofWell-bredSpeciesTea

可年繁育茶树良种苗木10-15万株/亩,主要承担区域茶树良种苗木的繁育和供应任务的地区,一般由种源培育区、种苗培育区、综合管理区以及农机具与仪器设备组成。

3.2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Teatreegermplasmresourcesconservationnursery

用于野生茶树、栽培品种、引进品种、单株和近缘植物等茶树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和鉴定评价的园地。

3.3原种母本园Breeder’sSeedGarden

培育生产用种的种源(扦插繁育用的穗条)以满足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自身繁育和周边育苗场(户)的种源需求,并对外进行品种展示的园地。

3.4良种繁育苗圃Teatreeclonalseedlingsbreedingnursery

采用传统的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进行茶树良种种苗繁育的园地。

3.5茶树引种试验IntroductionExperimentofTea-plantVarieties

在茶树新品种推广过程中,以当地同龄主栽品种或标准对照种为对照,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对新品种在引种地区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和抗逆能力等进行多年重复比较鉴定研究,以确定该品种在引种地区的潜在经济价值和适应性。

3.6茶树品种比较试验ComparisonExperimentonNew Tea-plantVarieties

简称茶树品比试验。

在育种过程中,以同龄的标准品种为对照,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对育成的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和抗逆能力等进行多年重复比较鉴定研究,以确定新育成品系的生产应用价值。

4总则

4.1为了规范政府投资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统一项目建设内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正确把握建设水平,科学估算建设投资,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制定本建设标准。

4.2茶树良种苗木繁育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茶产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推广茶树优良品种,应加快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4.3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应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茶农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茶树资源,注重引进适宜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努力增加单产,改善茶叶品质,促进茶树良种苗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

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动茶业产业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4.4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应贯彻国家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并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4.4.1因地制宜,优化品种;

4.4.2先进合理,安全适用;

4.4.3工艺可靠,方案科学;

4.4.4标准生产,规模适度;

4.4.5科技先导,推广示范;

4.4.6公益为主,良性循环;

4.4.7茶农增收,经济发展。

4.5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应做到节约用地、用水、用电、用药、用肥,以及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

各项建设内容和规模标准的确定应围绕基地茶树良种苗木繁育的主要功能,满足生产、管理需要,符合国家、行业相关建设标准。

4.6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可以一次投入一次建成,也可以在原有基地基础上改造完善或分期建设。

改造完善或分期建设时,后续项目应遵循填平补齐的原则确定建设内容,应保证与前期建设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使整体项目形成更合理和更完善的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功能。

4.7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除执行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定额或指标,应严格执行建筑、结构、供水、供电、采暖、通风、消防、安防等专业各类强制性标准。

4.7.1基地生产加工茶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安全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产品标识等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NY/T5244)规定。

4.7.2基地栽培的大叶、中小叶无性系茶树品种穗条和苗木的质量分级指标、检验方法、检测规则、包装和运输等方面要求应符合《茶树种苗》(GB11767)规定。

4.7.3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生产过程使用农药应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1-7)规定。

5基地类型

5.1基地要求

5.1.1基地建设规模应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茶叶生产和市场发展需要,以及建设单位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确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茶树产业发展规划,相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

5.2基地规模与品种

5.2.1基地面积不宜少于500亩,年产良种茶苗不宜少于1500万株,适宜推广、使用的品种宜保持在10个以上。

(基地面积确定原则写入编制说明中)

5.2.2基地主要栽培品种应选择经省级或省级以上品种审定机构审定(鉴定或认定)、优质丰产、市场前景好的良种。

5.2.3引进的原种种苗质量应符合《茶树种苗》(GB11767)的要求,禁止调入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种苗。

6基地选址与用地

6.1基地选址

6.1.1基地应建设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易于排灌的平地和缓坡丘陵地。

远离公路干线200m以上,与其他作物地块间建有隔离带。

6.1.2茶园应为平地或缓坡,坡度在25°以下,其中坡度15°-25°的茶园需建立等高梯级园地。

6.1.3年平均温度13°C以上,年活动积温在5000°C以上。

6.1.4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生长期间月降水量约100—200mm。

6.2基地环境

6.2.1土壤土层有效深度1m以上,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地力肥沃,通透性良好,具备较好排灌条件。

同一地块,不宜连年用作苗圃。

6.2.2砾岩、页岩、花岗岩、片麻岩和千枚岩风化物所形成的砂壤土或壤土适宜种茶,土壤pH值在4.5~6.5之间。

6.2.3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农用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

7工艺与技术

7.1工艺流程

7.1.1本标准采用短穗扦插育苗技术作为茶树苗木良种繁育的主要工艺。

各地区可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在露天或设施环境中进行茶树良种苗木生产。

7.1.2具有技术创新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学机构建立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可采用国内、外国前沿的工艺技术。

7.2关键技术及要求

7.2.1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

7.2.1.1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开展地方资源的保护与发掘是推动茶树良种化的基础性工作。

7.2.1.2鼓励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立一定规模的种质资源保存设施,对本地资源进行保护与研究。

7.2.1.3资源保存圃要求水源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7.2.2引种试验

7.2.2.1引种试验是确定适合当地繁育推广品种的关键环节,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应持续开展引种试验,不断筛选适宜本地区推广的茶树良种。

7.2.2.2引种试验用地应土地平整,条件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合机械化耕作和机修、机采。

7.2.3原种母本培育

7.2.3.1原种母本的品种纯度要求达到100%

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应持续开展原种母本园建设和品种的更新。

7.2.3.2原种母本培育需要优良的土壤地力条件

土壤深厚,有效土层应达到100cm以上;土壤肥力水平高,有效营养供应达到丰产茶园要求,其中有机质含量达1.5-2.0%,全氮(N)含量为0.10-0.13%,有效氮(碱解N)含量为100-150mg/kg,速效磷(稀盐酸浸提P2O5)含量为10-20mg/kg,速效钾(醋酸铵浸提K2O)含量为80-150mg/kg。

7.2.3.3原种母本园选址和建设标准应高于一般生产茶园,应具有良好的水源、完备的排灌设施和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

茶园操作道、行间距和土地平整度应适合机耕、机修、机采等机械化作业,并满足插穗运输要求。

7.2.3.4原种母本培育需要良好的日常管护条件,应配备修剪、培肥、病虫害防治等设施设备,保证插穗质量。

成园前对缺株、断行进行补苗时,应补种苗龄一致的苗木。

7.2.4良种种苗繁育

7.2.4.1良种种苗繁育是茶树良种苗木生产的主要阶段,包括插穗培育、扦插育苗和种苗生产三个环节。

良种繁育苗圃的设施设备应满足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生产能力的要求。

7.2.4.2良种种苗繁育应具备良好的土地条件。

应土地平整,具备机耕作业条件;土质疏松肥沃,酸碱度pH值4.5-5.5;周边有充足的心土资源,能满足苗床铺心土需求。

7.2.4.3良种种苗繁育应具备良好的灌排设施和道路交通条件。

应水源充足,灌排系统完备;并建立完善内部道路系统,与周边的交通干线相接,便于种苗运输车辆通行。

7.2.4.4按地域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育苗方式,并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

南方气候条件较好的茶区采用露天育苗,苗圃需宜建立1.8-2.0m高的高平棚式遮阳设施和简易越冬设施;北方茶区和高海拔茶区宜采用设施育苗,建立育苗钢架结构的温室或温棚,提高扦插苗越冬成活率。

7.2.4.5苗床的设置应满足良种种苗繁育要求。

苗床宜采用东西走向,长度一般在30-40m,宽度1.2m,畦沟宽度宜为0.3m,深度宜为0.15-0.2m,畦沟横断面应呈上宽下窄梯形,沟底平整。

畦沟沿长度方向宜两头低中间高,坡度为3%,便于雨季排水。

苗床上应铺心土,心土压实后厚度为3~5cm。

8项目构成及规模

8.1项目构成

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由种源培育区、种苗培育区、综合管理区,以及农机具与仪器设备组成。

根据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将园区通过道路、水系按种源培育、种苗培育、综合管理配套等功能进行区域划分。

各功能区相对独立,便于发挥项目的生产、展示、培训、研究的功能,通过道路互联互通,利于日常生产管理。

8.2种源培育区

种源培育区包括种质资源保存圃、引种试验园、原种母本园,总面积不宜小于300亩。

8.2.1种质资源保存圃重点对项目所在地的地方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性研究,同时引进、保存部分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种质资源保存圃面积不宜少于30亩,最大可保存1000份茶树种质资源。

8.2.2引种试验园主要功能是承担国内、外茶树品种的引种试验,研究确定引进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引种试验园总面积不宜少于20亩,可承担100个品种的引种试验。

8.2.3原种母本园主要功能是培育生产用种种源(扦插繁育用的穗条),以满足良种繁育场自身繁育和周边育苗场(户)的种源需求,兼有品种示范功能,可对外进行品种展示。

原种母本园总面积不宜少于250亩,主栽品种不少于10个。

8.3种苗培育区

主要由良种繁育苗圃组成,也可以根据项目单位业务职能需要和建设条件设置工厂化育苗车间。

8.3.1良种繁育苗圃采用传统的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进行茶树良种种苗的繁育;良种繁育苗圃实际育苗面积不宜低于100亩(未考虑轮作因素),年产良种茶苗不宜少于1500万株。

良种繁育苗圃实际育苗面积按下式计算:

S=Q/q

S---良种繁育苗圃实际育苗面积

Q---年产良种茶苗数量

q---每亩年繁育茶树良种苗木数量,10-15万株

8.3.2工厂化育苗车间用于专业性研究机构开展茶树种苗繁育新技术的研究和熟化,一般由组培室、智能温室、炼苗场等组成;工厂化育苗车间的规模应根据功能和工艺技术确定。

8.4综合管理区

由技术研究与质量管理部门、茶叶初制加工部门、管理与保障部门组成。

总占地规模20亩,总建筑面积2600m2。

其中技术研究与质量管理用房700m2,初制加工用房1000m2,管理与保障用房900m2。

8.4.1管理与保障部门负责整个项目的经营和日常管理工作和园区运行所需各项物资、生活服务保障。

8.4.2技术研究与质量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技术研究、培训推广和产品(种苗、茶叶)质量控制等工作;

8.4.3茶叶初制加工部门负责种源培育区生产的鲜叶的初制加工。

8.5农机具与仪器设备

主要包括检验检测设备、生产机具、植保设备、茶叶加工设备、其他设备等。

9建设内容

9.1种源培育区建设内容

9.1.1园地深翻平整、开挖种植沟、施基肥

根据园地的地形地貌分类进行土地深翻平整,深度应达到80cm。

按照确定的种植规格开挖种植沟,并施用基肥。

9.1.1.1对于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和平地,直接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对于坡度大于15度的地块,应结合深翻土地建设梯级茶园。

9.1.1.2种植沟深度应达到30~40cm,宽度应达到40cm。

(对种植沟工程量提出要求)

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和华南大部中、小叶种茶区宜采用双行双株种植,大行距1.6m,小行距0.3m,株距0.3m;西南和华南大叶种红茶区宜采用单行单株种植,行距1.6m,株距0.3m。

9.1.1.3施基肥应以农家肥或饼肥为主,农家肥的用量为45000kg/ha,饼肥的用量为4500~7500kg/ha。

9.1.1.4园地深翻平整、开挖种植沟、施基肥其他相关技术要求按《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5018-2001)执行。

9.1.2种质资源保存圃建设

9.1.2.1采用单株无性繁殖方式进行资源扩繁,每份资源的保存量不少于20m(茶行长度)。

9.1.2.2观察鉴定区,主要供产量、品质、抗性、植物学、生物学等性状鉴定研究,每份材料种10—15株,单株种植,行株距1.5*0.33米;自然生长区,单株种植,行株距2*2米。

9.1.3引种试验园建设

9.1.3.1引种试验园建设应参照茶树品种区域性试验有关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满足“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原则开展引种试验。

9.1.3.2引种试验园四周空旷,地势较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同一试验区肥力一致,pH4.0~6.0。

试验地附近有水源,排水良好。

9.1.3.3园区长度7-9m,应设保护行。

种植沟宽60cm、深50cm。

双行单株条栽,大行距15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

9.1.4原种母本园建设

9.1.4.1从育种单位引进国家或省级品种的原种种苗,品种纯度为100%。

品种个数不少于15个,每个品种的面积不少于10亩。

9.1.4.2不同品种或与一般生产茶园同时建园时必须有道路隔离。

母本园的行株距可比一般采叶茶园适当放大。

9.1.4.3原种母本园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平缓、阳光充足、排灌条件好。

9.1.5种质资源保存圃、引种试验园、原种母本园建设内容主要是开展灌溉、排水、道路、供电等工程建设,具体要求详见本章“其他建设内容”部分。

9.2种苗培育区建设内容

9.2.1土地平整

对种苗培育区进行全园土地平整,为露天育苗及设施育苗建设创造条件。

每一块苗圃要相对水平,并保证雨季不积水。

9.2.2温室大棚建设

在北方茶区和高海拔茶区,冬季常出现长时低温冰冻天气,对扦插苗越冬常造成致命的影响,建设温室大棚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育苗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

9.2.2.1温室大棚宜采用连栋式,每栋跨度可采用6m或8m,肩高宜≥1.8m,顶高3~4.5m,长度宜在50m以内。

9.2.2.2覆盖材料宜采用双层薄膜或PVC中空板。

PVC的透光度≥80%。

9.2.2.3应设置内、外双遮阳系统。

外遮阳宜采用遮光度为70%黑色塑料遮阳网,内遮阳宜采用薄膜-镀铝内遮阳保温幕。

遮阳系统宜采用电动控制。

9.2.2.4应设置湿帘-风机降温、侧通风和顶通风系统。

设计标准按《温室通风降温设计规范》(GB/T18621)执行。

9.2.2.5应设置自动喷雾灌溉-施肥系统。

9.2.3育苗网室建设

9.2.3.1网室骨架宜采用热浸镀锌钢架结构或砼柱-钢架混合结构。

网室顶宜为平顶,高1.8-2m。

网室宽度宜为1.5m的整数倍,长度不宜超过50m。

9.2.3.2网室遮阳系统可采用电动或手动开闭系统,遮阳材料宜采用遮光度为70%黑色塑料遮阳网。

9.2.3.3网室保温宜采用室内活动式塑料拱棚保温。

骨架材料可为镀锌钢管或竹材。

9.2.3.4网室宜采用自动喷雾灌溉-施肥系统。

9.2.3.5网室内种植区域苗床建设应符合7.2.4.5工艺要求。

9.2.4种苗培育区其他建设内容,详见本章“其他建设内容”部分。

9.3综合管理区建设内容

9.3.1技术研究与质量管理用房

由种质资源研究试验室、引种试验室、种苗繁育与质量控制试验室、茶叶质量检验试验室、培训中心和办公室组成。

9.3.1.1房屋结构宜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砼框架结构,按照普通实验室进行装修。

9.3.1.2建筑面积700m2。

9.3.1.3种质资源研究、引种、种苗繁育与质量控制、茶叶质量检验等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台、实验用品柜、实验仪器设备。

9.3.1.4培训和办公用房可根据需要设置培训室桌椅和办公家具。

9.3.2茶叶初制加工用房

由鲜叶摊青车间、产品加工车间、产品仓储室组成。

9.3.2.1茶叶初制加工用房结构可采用砖混结构、轻型钢结构、钢结构。

建筑工程应符合按国家、行业相关标准。

9.3.2.2茶叶初制加工应按照《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T 5019)执行,并应符合茶叶企业质量认证有关要求。

9.3.2.3茶叶初制加工用房规模不宜小于1000m2。

9.3.2.4鲜叶摊青车间、产品加工车间按产品要求采用相关成套设备。

产品仓储应采用冷库储藏。

9.3.3管理与保障用房

包括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仓储、生活保障等用房。

9.3.3.1房屋结构宜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砼框架结构,按照普通办公用房、仓储用房、后勤用房进行装修。

9.3.3.2建筑面积按照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定编数量计算,建筑面积标准为20m2/人,总建筑面积不应超过600m2。

按照普通办公用房设置办公设施。

9.3.3.3仓储用房规模根据原材料、工器具数量,考虑存储满足一个生产季节所需要的基本规模,总建筑面积不宜小于300m2。

9.3.4综合管理区建筑物应执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9.3.4.1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应符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

9.3.4.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

应符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9.3.4.3鲜叶摊青车间和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为丙类,车间的耐火等级应不低于三级。

产品仓储室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为丙类,仓储室的耐火等级宜为二级。

技术研究与质量管理用房和管理与保障用房的耐火等级宜为二级。

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

9.3.4.4应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或地方节能标准的规定,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9.4农机具与仪器设备

9.4.1检验、检测设备

检验检测设备主要包括土壤养分速测仪、土壤水分速测仪、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恒温干燥箱、农残速测仪、超净工作台以及茶叶水份监测仪、农残速测仪、碎末茶测定计等。

9.4.2生产机具

生产机具主要包括空气增湿器、插穗储藏设施等茶树穗条前处理工具,以及修剪机、移动式喷灌设备、中耕机、采茶机、旋耕机、施肥机等,各类机具数量不宜少于2套。

(根据需要确定配置数量。

9.4.3植保设备

植保设备主要包括智能型虫情测报灯、频振式杀虫灯、机动弥雾器机、自动诱蛾器、病虫害远程监控系统、戴维期小型气象站等。

9.4.4茶叶加工设备

茶叶加工设备包括茶叶初加工生产线、抽气充氮包装封口机、干评台、湿评台、样品柜、评茶盘、杯、匙等。

9.4.5其他设备

包括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等必要办公设备和生产运输车辆,根据工作需要确定配置数量。

9.5其他建设内容

9.5.1道路工程

基地道路分为主干道、支道和操作道。

9.5.1.1主干道:

道路宽6m,应与基地外道交通线相连,通达基地各主要功能区,可行驶长度9m以上货运车辆。

路面采用混凝土或沥青铺设,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1-2003)执行。

9.5.1.2支道:

道路宽3.5m,应与主干道相连,通达各区块,可行驶农用车运输车辆。

路面采用混凝土或沥青铺设,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1-2003)”执行。

9.5.1.3操作道:

道路宽2m,应与支干道相连,可供茶园机具行驶。

采用泥夹石路面,下铺20cm厚块石作底层,上铺10cm厚碎石作面层,路面石料不低于IV级。

9.5.2灌溉排水工程

主要包括水源工程、蓄水池、灌排设施等。

9.5.2.1水源工程。

应保障园区有充足水源用于生产灌溉,可采用建设蓄水池或自备水井保证有效供水。

新建水井工程应符合项目所在地有关政策、法规。

9.5.2.2蓄水池。

形状与大小根据需要确定,在良种场范围内均匀布置,墙体为M8.5砂浆红砖,底板为C18砼护底,池内设砖砌梯步。

蓄水池要与水源通过管、渠进行有效联通。

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