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docx
《《林徽因传》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徽因传》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徽因传》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林徽因诗词,意境异常优美。
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只是想打发一下闲时而已,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
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
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
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虽然这两个星期每天只读很短的一段,但是这个过程仿佛让我身临其中,体会并感受着他们感受的一点一寸?
?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
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
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
应该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可以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
即使后来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他心里也永远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林徽因沮丧的说,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他用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
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
感情的事我们总是说不清楚,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羡慕林徽
因传奇的一生,感动金岳霖的痴情。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
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因为林徽因没有勇气去爱,怕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所以只好爱的平静,爱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独自舔伤口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离开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懂她?
后来徐绝情的与张幼仪离了婚,本以为这样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与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骄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样,在浪漫的爱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
勇气,这个词语,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
我们需要在面对抉择时那份果断的勇气,我们需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份坚毅的勇气,我们需要在受伤后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的那份乐观的勇气。
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
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时间以及欲望?
难道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找个妈妈吗?
旧人已不
在,新欢胜旧颜。
曾经的誓言,曾经白天偕老的诺言,曾经暖人心窝的甜言蜜语,难道都只是随口说说,并无真意吗?
正如张爱玲所说:
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
既然爱了,就要坚守,为什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将那份爱掩藏?
为什么要让自己忘记曾经的美好?
难道怕回忆时,只能在脑海中寻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脸孔吗?
我想缺的就是一种坚守吧。
我认为对自己爱的人都要好好守护,既然说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要实现的目标,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义无反顾地去坚守,实现。
要实现的诺言就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莫让自己成为一个空口说瞎话的人。
人生路漫漫,坚守自己喜欢的。
不要让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回望此生时,还记得自己曾甜甜笑过。
其实,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赏金岳霖。
这样的一个才子就在林徽因身边默默守护了一生,不求回报,不求回应。
只要望着心爱的她,他就早已满足。
他会为林徽因嘘寒问暖,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与林徽因性情相投,谈诗谈人生说哲理,这不是绝配吗?
但他不忍心破坏林徽因幸福美好烟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个局外人,为她的开心而幸福。
他的无私和痴爱真的很让我感动,甚至连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
因为爱她,所以连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一并爱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默默的奉献的人,不求回报,甘愿付出。
记得高中有一同学说过:
“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车,一路上摇摇
晃晃,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会有人陪你看沿途风景,但不知谁会陪你坐到终点站。
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吧。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
好好珍惜参与过你生命里的所有人,也好好爱自己,爱别人,好好生活。
梁从诫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是啊,上天给了她美丽的容颜,无穷的智慧,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民国有那么多的奇女子,但是人生完满的,怕是只有她一个吧。
尽管冰心曾讥讽他们家是太太的客厅,尽管后来人或多或少拿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说事,但我想这是不是都出于目前很流行的一句话“羡慕嫉妒恨”呢?
以我之见,林徽因做一个女人,就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她是建筑学家,是诗人,是妻子,是母亲,无论从各方面,学识也好,气度也好、性情也好,她都站在一个高度,让我们后来人不自觉的仰视,而且我觉得林徽因一生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是嫁给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
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
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第二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
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
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
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
一直想将许多美文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十分忙碌,没有那个时间。
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林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
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
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林徽因这样的才女。
。
许多人也想做像林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
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
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
”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
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
现在突然很能理解林黛玉,她深爱着贾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
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
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
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
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
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
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第三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徽因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徽因传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
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
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
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
一直想将白岩松老师的《你幸福了吗》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确实没有那个时间。
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
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
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徽因这样的才女。
只叹自己一平平女子,我的喜好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恐怕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呵呵,我也想做像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
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
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
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
”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终究
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
现在突然很能理解黛玉,她深爱着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
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甚至,我连自己都不敢想,将来有一天我的另一半能否与我煮酒论英雄,是否是我心底最深的选择。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
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
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
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
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
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女子能记得自己的初衷,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第四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传为千古佳话,林徽因传读后感。
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上述的那些印记都已显得微不足道,即而代之的林徽因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的鲜活风范。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灵历程。
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间。
”同时,也从侧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近代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一路艰辛、治学的坎坷动人的画面。
首先是从林徽因的情感世界谈起吧:
我认为理智与明智的林徽因与充满幻想、浪漫的徐志摩,注定是挚友、诗友的关系;而她与梁思成则必是志同道合的一对。
从书中的记述,我非常的欣赏梁思成的幽默。
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wanttobeleftalone.(情人不愿干扰)又比如,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做个仿制古董铜镜,让研究东方美术史的老师鉴定,最后被骗的外国籍老师不得笑说:
“hey!
mischievousimp1(淘气包)而金岳霖对待林徽因的情感更接近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理性是灵魂的最高贵的因素。
”
然后,在谈谈林徽因的才学。
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她还是挽救频临灭绝景泰蓝的第一人;她是诗人,她的诗就像徐志摩评价的:
“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她的小说,比如《窘》、《九十九度》等以辛辣的手法尖锐的揭露、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她写的话剧《梅真同她们》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由于所处的地位、追求的思想迥异而导致的悲剧,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
读了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会令人无限回味深省的。
此外,她还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美学专业的中国人。
其次,就是她那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
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
由其是在艰苦的抗战八年间,虽然深受疾病的缠绕,但仍能与梁思成(疾病缠身)共同的栖息在恶劣的环境里,记录、编写一部部建筑专业的论著。
当他们的美国好友,邀请他们离开这苦难的环境时,他们却婉言拒绝,仍留守国土继续治学的精神,真是令当今知识分子借鉴与学习的榜样!
最后,再谈谈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成就给我留下的深刻回味。
从他们夫妇早年游历欧洲,再到回国后考察大半个中国古建筑止,那种锲而不舍、竭尽余力保护古物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敬佩感动!
同时,我也能全方位、透彻的了解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
从而也感知了异域的文化及乡土风情,给东西方建筑代来深刻影响。
就像书中介绍的英国的圣保罗大家教堂,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爱因斯坦天文台,到法国的卢浮宫,枫丹白露,古罗马角斗场等等欧洲典型的建筑,你会不自主的陶醉于建筑艺术的魅力中!
你又能从侧面了解道,人物与建筑相互之间的历史关系,从而懂得建筑是艺术的灵魂,是人类心灵的契约。
同时又通过建筑知道了如:
拿破仑,拉斐尔,门德尔松,大卫、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世界名人轶事,简直又像阅读世界人物史。
《林徽因传》这部传记小说是集欣赏价值、珍藏价值、参考价值为一体的书籍;当你掀开它品读时,你会如痴如醉随着文字海洋,遨游在世界的文化艺术殿堂里;同时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
古今中外,东西方学者那艰辛、严谨、执著、探索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精神,是多么令后人钦佩与学习的.
第五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的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天**北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请你继续关注:
)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
"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
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
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
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
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
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
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
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
"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
"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
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
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
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
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
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