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559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docx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授课人

王玲玉

授课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课程类别

高等师范院校三年级必修课

学时/周

2学时/周

授课周数

20周

教材名称及版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参考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教学方法

新授课

教学手段

 

传统黑板与现代教学工具相结合

考核方式

考试与考察相结合

其他要求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第一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课题

《先秦文学总论》

授课方式

阅读讨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先秦的概念。

2、先秦文学特征。

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史》

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

“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原始歌谣:

艺术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

2、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3、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

4、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散文: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与史家之文同时蓬勃发展的是诸子之文,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家。

他们的作品阐述自己学派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以论说为主。

代表作品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

诸子散文发展大体经历了语录体、对话论辩体与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二课时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一、发愤著书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

司马迁概括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

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二、忧国忧民的传统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

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

孟子反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民请命,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子的“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利”出发,其“忧民之忧”与儒者孟子亦颇相似。

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也是忧国忧民。

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放言无惮的传统

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天问》,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

就连“温柔敦厚”的《诗经》也有许多直言不不讳的作品。

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

孟子斥责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

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

这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

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

”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难乎为继。

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

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

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的,章学诚列举了《诗》、《骚》、《庄子》、《列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例证明,其实,先秦之文,如儒、墨、名、法各家著作,无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第二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课题

《上古文学》

授课方式

讲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话的产生。

2、神话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神话的分类及其特点。

2、与西方古代神话的比较。

参考资料:

《山海经》、《淮南子》、《中国小说史略》

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

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

它是古代人民通过幻想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它是古代人民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一、什么是神话?

马克思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它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

二、神话产生的条件:

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为低下,这是神话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

2、神灵观念的产生,这是孕育神话的胚胎。

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

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使原始人类能够不自觉地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话。

神话的价值:

认识价值;审美价值;艺术借鉴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一、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

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

二、神话内容的分类:

1、自然神话:

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

如有关太阳来历、行踪和活动的神话。

2、创世神话:

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

3、英雄神话:

有关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

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

4、传奇神话:

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族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神话。

如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征蚩尤、黄炎战阪泉等。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1、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

现存者既无鸿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些较短的篇章或片断。

但尽管有这样一些局限,其特色仍不可掩,自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㈠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㈢熔铸了浓烈了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2、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

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

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做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

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

神话本来就含有一定哲理,后世的某些思想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从神话的宝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便把它改造为寄托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哲理,于是神话被寓言化了。

中国古代神话的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特别是庄子,堪称改造神话为寓言的高手。

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控制自然同出一源。

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

神话流为仙话,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

3、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

首先,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

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第三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课题

《诗经》

授课方式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全面了解掌握《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经》的艺术特点。

2、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参考资料:

《诗经》、《文心雕龙》

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

《诗经》是先秦文学中的重点之一。

一、《诗经》的概说

1、释名: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

《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6、《诗经》的作者:

《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

《毛诗序》虽提及某诗的作者、实不可信。

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作者很难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7、《诗经》的流传:

“四家诗”。

“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

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和意义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丰富多彩。

1、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2、颂歌与怨刺诗

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

这些颂赞诗歌从表达手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

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

它产生于西周末东周初。

“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如《大雅·荡》、《大雅·板》。

“小雅”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悲伤之作,重在“怨”,如《小雅·巷伯》。

《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

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等。

3、婚恋诗

这类题材的诗歌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

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如《周南·关睢》、《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郑风·溱洧》、《秦风·蒹葭》等。

另一类诗歌是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堪为此类题材诗的代表。

尽管这两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和经历有所不同,但命运却一样悲惨。

它们都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和痛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4、农事诗

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

《雅》、《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农田广大、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

,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高。

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

在是一首饱含奴隶血泪的诗歌,也是现存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最古老详细的文字记录。

5、征役诗

散见于“风”、“雅”之中。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

怨征役之苦,抒怀乡之情,忧父母失养,思远方亲人,也就成为征役诗常见的主题。

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

此外,也有些征役诗表现出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

如《小雅·采薇》表现了当受到外来民族侵犯时,主人公能挺身而起,奔赴战场,保卫家园。

全诗洋溢着爱国热情。

再如《秦风·无衣》,可以说是一首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特别是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篇,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更是揭露阶级矛盾,吐露奴隶心声的杰出作品,其抒情诗真率自然,爱恨悲喜,发自肺腑,毫无虚伪做作之情。

因为《诗经》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心底的歌,因此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真率地抒发内心情志,处处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朱熹《诗集传》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换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是一种铺陈直叙客观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场面描写和事实的陈述之中,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这种方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

如《豳风·七月》基本上按时间先后叙事。

它以年为经,以农事、杂务为纬,纵横交错,铺叙奴隶们一年四季的艰辛和痛苦,并处处同奴隶主们的享乐生活对照,在景物描写及字里行间流露出忧伤情绪,高度概括而又鲜明可感。

再如《小雅·无羊》则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牛羊放牧图。

诗用赋的手法描绘写了牛羊的蕃盛、放牧的情景以及牧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憧憬,穷形尽态,生动而逼真。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也更具特色。

比是用与之相类的事物来打比方,《诗经》用比,因其种类不同而作用各不相同,“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它们都增强了事物的可感性、形象性。

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

如《魏风·硕鼠》,把贪婪的奴隶主比喻为大田鼠:

《邶风·新台》把霸占儿媳的卫宣公比作癞蛤蟆,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厌恶。

再如《卫风·硕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描绘卫庄公夫人的容貌,刻画出一个绝世美人,千载而下,仿佛仍能亲睹其貌。

“兴”就是托物起兴,《诗经》运用兴的手法是灵活多样的,有的兴句与诗歌正文没有直接联系,只起调节诗歌韵律的作用。

如《郑风·山有扶苏》。

有的是兴中含比,起兴在先,引起人们对事物的联想,又起到比喻的作用。

如《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桑叶肥硕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桑叶枯黄凋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诗句兼有比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总之,《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三)《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1)章法:

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

复沓的章法正是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形式。

一首诗分为若干章,各章字、句大体整齐划一,仅换其中少量词语。

如《秦风·蒹葭》,在重复中仅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2)句法:

以四言为主搀以杂言。

《诗经》的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二拍。

如《周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当时入乐的节奏。

当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种句型往往有变化。

《诗经》中有一言,二言直至八言的句式。

(3)字法:

叠字、联绵词和语气词的大量运用。

叠字,就是两字重叠使用,又称“重言”。

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夭夭”形容树枝弯曲倾斜摇曳的样子;用“灼灼”形容桃花盛开十分鲜明的样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雪霏”(《小雅·采薇》)。

用“依依”形容杨柳茂盛而且随风飘拂的样子;用“霏霏”摹写霰雪纷落之状,生动而富有形象。

可见,用叠字摹写状、貌、声、容,描摹事物绘声绘色绘形、自然真切,更富形象性和节奏感。

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广泛使用,既穷形尽状,又朗朗可诵。

如:

窈窕,参参,辗转等(《关睢·周南》)。

此外,语气词的运用也特别引人注目。

语气词有用在句尾,有用在句中或句尾的,方式比较灵活。

如兮、猗、只、且、思、之、者、乎、哉、矣、也、焉等。

这些语气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而且也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语气和情态。

(4)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诗经》是乐歌总集,每首作品都富有民歌特色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这不仅与它大量运用重言、双声、叠韵和联章复沓的章法有关,而且在于它自然地运用和谐的音韵。

(5)词汇丰富。

《诗经》中特别是《国风》中运用的词汇,多出于群众口语。

其中极为丰富的名词,表示了自然界繁多的鸟兽草木之名,据统计,《诗》中草本植物100种,木本植物54种,鸟类38种,兽类27种,昆虫及鱼类41种。

诗中运用的动词也非常丰富生动,富于形象性。

如表示手的动作就有数十个词。

诗中还出现大量合成词,至今仍被运用,如中央、永久、光明、正直、逍遥、翱翔、邂逅、瞻望……等等。

一些词组,依然有它的生命力,如一日三秋、夙兴夜寐、如切如磋……等等。

四、《诗经》的影响

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给后代诗人以极大的启迪。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

复叠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都给后代诗歌以艺术上的营养。

3.推动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第四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课题

《先秦历史散文》

授课方式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史家之文的总体风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的特点。

2、重点掌握《左传》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左传》、《国语》、《战国策》

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

先秦历史散文出自史官之手,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等。

史家之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期。

初期的历史散文,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第二阶段的历史散文,以编年史《左传》和国别史《国语》为代表,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面貌。

第三阶段是《战国策》,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尚书》原称《书》,后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尚书》的“尚”通“上”,指“上古之书”。

汉代以后,有今文、古文《尚书》之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内容上一部分是商周天子对臣下的演讲、训词、命令、誓言等,一部分是大臣告上的谋议和规劝。

《尚书》的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

殷商时代强调“天命神授”,周代强调“敬德保民。

《尚书》之文,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有的篇章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这对先秦历史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尚书》风格直朴,所记之言,不事雕琢。

但是语言“佶屈聱牙”,词汇古僻、句法别拗,不用或少用关联词,造成语句拗口,意思晦涩难解。

二、《逸周书》(略)

三、《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了的鲁国的编年史。

因其属于儒家所谓“六经”之一,故又称《春秋经》。

《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春秋》的思想倾向:

遵循周制,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春秋》的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记事很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其记叙一般能做到文约事丰,简而有法。

但过于简略的记事,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如隐公元年载: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标题新闻,而不像一篇文章。

2、语言凝练含蓄。

所谓“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仅有1。

8万多字,可见其语言信息的包容量;所谓“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或“春秋笔法”等,都是指它的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

这种倾向性,还表现在欲为尊者讳,以曲笔表明爱憎的文字中。

《春秋》在史著中倾注鲜明的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但刻意“为尊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