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454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两个阵营形成了:

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

西斯残余势力。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看,这里两个阵营对立的实质是(  )

A.两种社会性质不能相互兼容B.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利益的争夺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火未熄D.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

【答案】B

【解析】两个阵营是指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其由初期的意识形态对立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对世界霸权的争夺,从历史发展进程看,B项是实质。

两种社会性质可以实现相互兼容,排除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45年,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2011年,日本再次联合德国、巴西、印度发起入常攻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美国霸主地位的日益衰落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的推动

C.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故选C;当前美国霸主地位相对衰落,排除A;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日本二战后外交上追随美国,排除D。

3.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这说明(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即将被取代B.雅尔塔体系即将瓦解

C.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D.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暂时难以被取代,排除A。

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以1991年苏联的解体为标志,B错误。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西欧和日本实力的增强,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D。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本世纪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

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国对外政策的改变B.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新兴势力的崛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根本上说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变化·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5.恐怖主义的暴行遭到世人谴责,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这说明(  )

①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任务 

②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主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6.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B符合题意,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7.《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

如此成就是因为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当时的西欧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其基本生产单位仍然是家庭,所以A不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朝,焦炭冶铁出现于宋,所以C、D不正确,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我国农业开启了漫长的精耕细作过程,所以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农业耕作方式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江南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具有国家垄断性质,其产品用于官府消费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所以B项说法符合史实,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9.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A正确。

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且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C错误。

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故B错误。

题中仅说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并未说明政府鼓励其发展,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题中材料意为,张世安被封为公侯,掌管万户,但他身上穿的衣服,是他夫人纺织的,家中有七百人,都有手艺从事劳作,在家兴办产业,从事纺织,因为贩卖货物,比大将军霍光还要富有。

10.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

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大量兴起D.流通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本解考查“市”的发展。

草市开始出现是在宋朝以前,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与流通领域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是在明清时期。

11.安徽省六安战国墓发掘出一把精美的宝剑。

据统计,北墓葬外藏室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漆器、陶器等文物120件。

下列物品肯定不会在墓中出现的有(  )

①青花瓷 ②棉布衣服 ③青铜器 ④纸币“交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

结合所学知识,青铜器在商周时代就已经铸造,水平很高。

青花瓷、棉布衣服、纸币“交子”都不会在战国墓中出现。

故选D。

12.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王室衰微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

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D.土地私有制发展

【答案】D

【解析】西周末年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土地成为决定财富的关键,因此“夺田”、“争田”的现象不断出现。

1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玡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这一政策指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B.无为而治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划疆分治政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上……”“……末”可知,秦始皇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也就是“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

AB是道家思想,而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排除;D是地方治理政策,排除。

14.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地图的解读能力,从三幅图片来看,西汉时商业中心主要在黄河以北,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长江以南出现扬州等商业都市,到明朝时,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集中。

所以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城市

15.“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这说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练习课本海禁政策的影响可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故A项排除;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故B项排除;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C项排除;D项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一政策阻碍了社会转型。

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影响

16.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

不久,大西洋沿岸的港口是后来居上,成为海上贸易中心。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

A.新航路开辟使商路中心发生转移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贸易中心和商路发生了转移: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7.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自15世纪30年代至l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这种现象推动了(  )

A.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C.亚洲国家工业经济的腾飞D.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使欧洲市场上的金银持续贬值,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18.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原因是(  )

A.工业发达,商品运销世界各地B.商业发达,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

C.军事发达,打败其他海上强国D.殖民地广阔,控制各地殖民贸易

【答案】B

【解析】17世纪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转运世界各国商品,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9.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18世纪初,一位叫罗伯特•克莱夫的英国人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曾写信告诉父亲:

“我得到的财富使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我已经给姐妹们每人汇去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

”罗伯特•克莱夫信中“我得到的财富”最有可能来自(  )

A.对殖民地的掠夺B.大规模商品输出的回报

C.贩卖黑人奴隶D.海外资本输出的回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时间特征“18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英国人此时在印度获取大量财富的主要手段是殖民掠夺。

19世纪40年代英国才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大规模商品输出才有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才进入大规模资本输出;而贩卖黑人奴隶主要发生在非洲,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20.在人类跨入近代门槛的时候,英国人不仅抢占了步入近代快车道的先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傲视全球。

近代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由英国首先开始,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再扩展到世

界其他地区。

英国所引领的人类社会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上提高的过程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下的革命

D.英国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近代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由英国首先开始……扩展到……世界”强调的是在英国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A。

B、C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表现,不符合题干中的“实质”,排除。

21.西方国家每年举行盛大活动以纪念“哥伦布日”。

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呼吁拉丁美洲人不要庆祝这个节日,称哥伦布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的是长达150年的“种

族屠杀”,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B.加强了世界联系

C.扩展了工业文明D.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

【答案】C

22.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空气质量战略草案》。

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

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伦敦被称为“雾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时期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导致伦敦被称为“雾都”。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3.下图是世界贸易总额变化(1870~1910年)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工业革命的促进B.自由贸易政策在更广范围内被接受

C.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答案】D

【解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从材料中体现不出不平衡规律,不平衡一般指各个国家或地区而材料中是指总体趋势。

24.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将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建立低碳燃料标准。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被广泛利用始于(  )

A.新航路的开辟B.蒸汽动力的推广

C.第二次工业革命D.电力的广泛应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

所以应选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2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

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C.在欧美各国家间同时进行D.发明创造来源于技师

【答案】B

【解析】材料“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科学家”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故选B;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

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使为时较常象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

”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相逢一笑氓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2)材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

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3)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1)法、德。

由千年的宿敌走向合作(和解)。

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罗马条约》签订),欧共体形成。

(2)美、苏。

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冷战,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修建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

(3)国家利益

【解析】

(1)依据材料“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可知二战后法德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再根据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回答变化及事例。

(2)依据材料“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

”可知这出自二战后初期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主张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二战后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冷战”开始,再根据“冷战”的相关史实回答。

(3)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

第二小问根据美苏冷战、欧洲一体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别回答。

27.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

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这一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

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4)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答案】

(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大河文明自然环境、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

(2)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商帮

(3)现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趋向:

向工业文明演进。

(向资本主义发展)

(4)经济:

指商品经济。

表现: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答两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和政策等方面作答。

(2)由材料“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可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商帮。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是指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现象的历史发展趋向是向工业文明演进。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商品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28.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

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

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的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为什么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生?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是如此的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的首要特点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

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

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可可、茶、咖啡)、新的染料(靛蓝、胭脂红)。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能够进行的前提和基本要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无形之手”:

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根源:

“黄金热”的推动;宗教因素:

传播天主教的热情;商路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

(2)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加速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