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句子成分.docx
《六句子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句子成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句子成分
现代文专题———语法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认识现代汉语词性,辨析实词与虚词。
【教学重点】复习认识现代汉语词性,辨析实词与虚词。
【教学难点】虚词的辨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现代汉语词性:
实词与虚词
1、实词与虚词的定义(多媒体展示)
2、词语的类型:
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3、实词的辨析:
①实词的含义: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②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③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行为】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发展】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心理】:
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存现】:
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使令】:
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能愿】有:
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趋向】:
如来、去、上、下;【判断】:
如是、为、乃。
④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表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⑤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确数】有:
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有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⑥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名量】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动量】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⑦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人称】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疑问】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这、那、那里、那边。
4、虚词的辨析:
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包括:
①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程度副词:
如很、极、非常、太、过等;时间副词:
如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
如都、全、总、只、仅等;情态副词:
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
语气副词:
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重复副词:
如又、再、还、仍等。
②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
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介词口诀: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③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
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
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
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
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
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
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让步:
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
④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语法意义。
结构助词:
如的、地、得;时态助词:
如着、了、过;
其他助词:
如所、连、们、似的
⑤语气词,常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停顿。
只能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
如:
的、呢、吧、吗、啊、罢了、啦等
5、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词性
例1:
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名词:
一生、论语、孔子、弟子、对话动词:
使、想起代词:
他、我
数词:
一量词:
段副词:
自然助词:
的、了
例2:
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待着,还不时用指尖轻轻地敲着桌面。
名词:
墨镜、人、指尖、桌面动词:
戴、等待、敲
形容词:
静静地、轻轻地代词(指示):
那个介词:
用
助词:
的、地、着连词:
还副词:
不时
例3:
正确区分“的”、“地”、“得”
的:
用在定中短语中,放在名词前面
如我的学生蓝蓝的天可爱的孩子前进的步伐
地:
用在状中短语中,放在动词前面
如轻轻地点头紧张地答题
得:
用在中补短语中,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
如玩得开心扫得干净红得发紫
例4:
正确填写括号中的助词
一位戴眼镜()中年男子,倚在右舷()栏杆旁,默默()眺望远处()
景色,一位眉目开朗()女人,亲昵()站在他身旁。
三五成群()鸭子在波光闪闪()水面上游()好自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知识,即主谓宾、定状补;
2、掌握单句的结构规律以及各句子成分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能够找出句子主干主、谓、宾及定、状、补;
【教学难点】掌握单句的结构规律以及各句子成分构成要素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词性,词语构成句子。
句子:
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
1、单句的种类:
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1)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例如:
茶桌擦得滑溜溜的发光。
例如:
他非常健康。
(2)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
例如:
飞机!
站住!
有人敲门。
(3)单句的句子结构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二、了解单句中主、谓、宾、定、状、补语的定义。
主语:
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
对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
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明动作行为的对象、情况、处所、工具等
(定语):
名词中心语前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程度等
[状语]:
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性质等〈补语〉:
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三、单句的结构规律及成分的构成要素(板书)
(伟大的)马克思‖[彻底地]解释〈清楚〉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
(名词或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副词]动词〈动词〉(名词)名词或代词
[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
[介宾短语]
例1:
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这件事对于一般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般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是一个极好的值得反省的事件。
例2:
(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四、练习作业:
将下面的五个句子标注上句子成分。
1、南洋中学旁边小街上的店铺已经点起灯火。
2、高一(五)班的廉邦悄悄地从树林里探出头来。
3、藤野先生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4、他非常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意见。
5、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终于发明了造纸术。
文言文专题一——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句子成分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知识;
2.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去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辨析与现代汉语单句的区别。
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了解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中几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和典型例子以及与现代汉语单句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定语后置
一、复习归纳古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二、重点讲授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
1.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句式对比:
2.掌握判断特殊句式步骤:
3.定语后置四种类型: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③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4.当堂检测:
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泾流之大《秋水》
(2)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3)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种树郭橐驼传》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三、课堂小结: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四、课后作业:
完成定语后置习题卷
五、教学反思:
附:
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
一、填空题
1.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分别有、、和。
其中又分为、、、四种。
2.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中定语在主语、宾语边起修饰作用,而文言文中,定语在主语或宾语的边修饰,这就构成句。
3.请根据下面定语后置句写出定语后置句的四种类型:
(1)石之铿然有声者《游褒禅山记》:
+++
(2)泾流之大《秋水》:
++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
(4)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
二、选择题
4.下列句式中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诸子喻山水》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客有吹洞箫者《前赤壁赋》
D.游于赤壁之下《游褒禅山记》
5.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
C.此吾国之宝,非所以赠也《<新序>二则》
D.我之谓也《秋水》
三、翻译
6.将下列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
(3)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课时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与现代文异同。
2.掌握并运用宾语前置句的四种判断规律判断宾语前置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宾语前置句四种规律。
难点:
学会运用判断规律判断宾语前置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对比:
二、掌握判断宾语前置的四种规律: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练: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
规律三:
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何陋之有?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呢。
3、无乃尔是过欤?
——无乃过尔欤:
恐怕该指责你了吧。
4、唯利是图——唯图利:
只贪图利益。
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
3、惟命是听(成语)
4、惟利是图(成语)
5、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6、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7、惟你是问。
<注>规律四:
介词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宾语的前置。
巩固练习: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
玄谓操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
故世人未之奇也:
译: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附:
宾语前置句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中宾语在谓语边,而文言文中,有时宾语在谓语的边,这就构成句。
2.请根据下面宾语前置句写出宾语前置句的四种类型:
(1)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句中词作宾语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句中词作宾语置。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句中词作宾语置。
(4)一言以蔽之:
词宾语置。
二、选择题
4.下列句式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同是被逼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B.使不上漏《项脊轩志》
C.将何往而非病?
《黄州快哉亭记》D.覆之以掌《促织》
5.下列各句与“沛公安在”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B.尔何知《秦晋殽之战》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训俭示康》D.何患不能《训俭示康》
6.下列各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三、翻译
6.将下列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2)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3)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易也《过秦论》
(4)何以女为见《苏武传》
第三课时介词结构后置和谓语前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与现代文异同。
2.掌握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的句型特征。
3.学会判断两种特殊句式类型,并能翻译为现代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的句型特征。
难点:
学会判断两种特殊句式类型,并能翻译为现代文。
【教学过程】
介词结构后置
一、巩固现代汉语介词词法知识: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构成介词结构(介宾短语)表示方向、对象等意义。
如:
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介词(于)口诀: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二、介词结构用法古今对比: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在动词前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又是放在谓语后作补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
三、巩固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具告以事。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2、3、5、6、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附:
介词结构后置及主谓倒装句复习题
第四课时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判断句和省略句句法特征。
2.掌握判断句及省略句的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3.学会判断两种特殊句式类型,并能翻译为现代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判断句及省略句的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难点:
学会判断两种特殊句式类型,并能翻译为现代文。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者,......也。
”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
”
“......,......也。
”
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者也。
”
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于”、“受......于......”表被动:
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 “见”,“见......于......。
”表被动。
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4.用“被”表被动
例: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2)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省略句
一、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谋。
4、省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5、省介词。
(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6、复杂的省略。
(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五、课后作业复习特殊句式几种类型。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附: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习题
第五课时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如:
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
”皇上说:
“忠厚长者。
”
又如:
因问明帝:
“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
“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
(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
“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
”或“难道不……吗?
”
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
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
”或“哪里用得着……呢?
”
例如: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
“有……呢?
”
例如:
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