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106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

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西塞山怀古

◎释标题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品语言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试加以分析。

提示:

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

“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

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依旧”用意何在?

提示:

“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

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参考答案: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

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金铜仙人辞汉歌

◎释标题

史载,汉武帝在建章宫造承露盘,用铜铸成仙人的形状,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露水(据说这种露水掺和玉屑服用可以成仙)。

后魏明帝曹叡下令把承露铜人拆迁至洛阳,因铜人太重,难以运输,便留于灞城。

◎知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号四明狂客。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

有《李长吉歌诗》。

◎明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

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赏形象

1.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说明李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从所处的封建时代思考。

参考答案:

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品语言

2.李贺是有名的“诗鬼”,请根据赏析示例,分析其他关键字的妙处。

提示:

根据示例,找准赏析的角度。

参考答案:

用字

妙处

“悬”

  一“悬”字巧妙地化无形为有形,妙趣横生,又与后一句写“土花”相对应。

“酸”

  让无色无味的风,具有可以感知的味道,让人瞬间即能体味那一刻的酸楚之意。

“射”

  将无形无质的风实体化了,并且这个字冷峭、尖锐,具有锋利的力度。

“土花”

  一者花开土中,二者此花有“土”味,三者寓含汉宫皆成土灰之意。

“铅水”

  比喻奇妙非凡,既写出金铜仙人的“人性”,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

“衰兰”

  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

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

“汉月”

  此语十分巧妙,望月之思,常常能引人千古忧恨,此诗也不例外。

“空将汉月出宫门”,汉月和唐月,唐月和今日之月,是同一个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正表达了说不尽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感。

◎析技巧

3.试分析“夜闻马嘶晓无迹”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提示:

审清题干中“修辞”的角度,明确方向,考虑位置。

参考答案: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

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

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悟意旨

4.“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从汉武帝在世时的状况和现在“三十六宫”的状况考虑。

参考答案:

感叹韵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

5.联系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说说诗人借写金铜仙人临去时的“潸然泪下”的情态,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提示:

金铜仙人的“潸然泪下”就是诗人的“潸然泪下”,分析其流泪原因即可。

参考答案: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进仕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

《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明妃曲二首(其一)

◎释标题

明妃,王昭君。

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

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宫女,入宫数年,一直不得召见。

匈奴首领呼韩邪来朝求婚,元帝赐给他五个宫女,昭君主动请行。

临行前,元帝召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元帝方知昭君如此美丽,但已无法收回成命。

◎知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明背景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此诗之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品语言

1.“一去心知……鸿雁飞”四句和“家人万里……无南北”五句在写作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

写作视角指站在谁的角度写。

参考答案:

“一去心知”四句,写明妃思汉情绪。

“家人万里”四句写家人对昭君的慰藉。

◎析技巧

2.“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明妃美丽的?

请简要分析。

提示:

从两句内容和明妃的状态来判断手法。

参考答案:

反衬手法。

只顾低首徘徊顾影自怜没有“颜色”的明妃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可见明妃平时的美丽,所以说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悟意旨

3.王昭君与作者自己的身世有何联系?

提示:

从王昭君的遭遇和自己身世的相似处着手。

参考答案:

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地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4.“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提示:

从“不成”和“枉杀”来品味。

参考答案:

这是作者的议论,他强调人物的风采是难以通过绘画来表现的。

既讥讽了汉元帝的按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

表现了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元帝昏庸的讽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知作者

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

◎补注解

《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年(766),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五首诗分别吟咏庾信之“支离”“漂泊”,宋玉之“风流儒雅”,王昭君之不遇明君,刘备之饮恨托孤,诸葛亮之壮志难酬。

1.本诗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结合诗歌前两联,试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昭君怎样的形象性格特征的,然后填写到下面表格的空白处。

诗歌内容

表现手法

形象性格特征

首联

侧面烘托

雄伟山川象征其坚强性格

颔联

正侧面

结合、对比

“一去”正面写其态度之坚决,“青冢”侧面写其思念故国。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对比反衬

2.“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足见其怀念故国之心的强烈。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从而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金陵怀古

◎知作者

许浑,字用诲,一字仲诲,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历任当涂、太平二县县令。

因为勤学劳心,损其健康,卧病多年。

后来病愈,任润州司马。

大中三年(849),拜监察御史,历任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

晚年退隐,居丹阳丁卯桥。

自编其诗集,名为《丁卯集》。

◎补注解

①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②石燕:

《湘州记》中有“零陵山有石燕,遇雨则飞,雨止还化为石也”的记载。

③江豚:

《南城志》中有“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的记载。

1.许浑的这首诗与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近似。

许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刘诗中的“山形依旧枕寒流”用意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世几回伤往事”亦是同一机杼的句法,二人都点出了怀古之意。

参考答案:

唯有青山似洛中 英雄一去豪华尽

2.颈联“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亦”字、“还”字写得含蓄。

“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

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知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老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补注解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破坏。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1.本诗犹如电影画面组合,有全景,有特写。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

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首句是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第二句镜头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

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

接下来第三句是两个特写对比镜头:

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

2.吴乔《围炉诗话》说: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此诗深得其法,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便于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乌 江

◎知作者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最擅长的是词。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古文字)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清照集》《漱玉词》。

◎补注解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

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

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该诗可能作于此时。

此时,宋王朝在南京重建。

1.李清照是站在什么角度评价项羽的?

她认为项羽是位怎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她认为项羽活着时是人杰,死了也是鬼雄。

2.这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咏史怀古类诗词的鉴赏

◎知考情

咏史怀古是诗歌中相当重要的题材,其优秀诗篇很多,高考命题侧重于对诗意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解读以及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1.赏析诗眼型

这种题型往往用以下方式提问:

你认为这句诗或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或哪一句?

或者:

你认为这句诗或这首诗中的哪个字或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个字或哪一句写得最好?

2.赏析关键语句型

这种题型的提问方式有:

这句诗有何特殊含意或深沉含意?

或者:

这句诗哪里最具表现力?

试作简要分析。

或者: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并简要说明理由。

◎悟考题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解析:

选B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意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参考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学技法

鉴赏咏史怀古诗词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概念,明确判断标志,了解基本结构特点

(1)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

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作咏史怀古诗。

(2)代表人物:

刘禹锡、杜牧等。

(3)咏史怀古诗的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4)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2.弄清史实,积累知识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触的媒介。

所以,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3.领悟咏史怀古诗词常见表达情感

(1)缅怀前贤,表达敬仰;

(2)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

(3)古(古人)今(诗人)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4)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

(5)借史怀古,抒发爱国情怀;

(6)借史借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4.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写法

(1)用典。

好处:

言简意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作品显得典雅、含蓄、婉转。

(2)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红尘”和“妃子笑”的对比。

(4)借景抒情。

5.披文入情,细致体会

有的诗作怀古用典,作者故意写得含蓄蕴藉,不认真体察难以得到诗人的本心,需要读者认真体会,涵咏领悟。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濬(ruì)      黯然(àn)

降幡(fān)故垒(lěi)

B.江豚(tún)芦荻(dí)

鬓脚(bìn)低徊(huái)

C.枉杀(wǎng)青冢(zhǒng)

万壑(hè)松楸(qiū)

D.塞南(sài)毡城(zhān)

咫尺(zhǐ)禾黍(shǔ)

解析:

选A A项,“濬”应读“jù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千寻铁锁沉江底   寻:

长度单位,一寻八尺

B.山顶千门次第开次第:

按次序,一个接一个

C.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

指石头城

D.只有年年鸿雁飞鸿雁:

指信件

解析:

选D D项,“鸿雁”在古诗中多有书信的含义,但此处却是“大雁”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低徊顾影无颜色B.可怜著尽汉宫衣

C.一骑红尘妃子笑D.生当作人杰

解析:

选D A项“颜色”,古义是“容颜面色”,今义是“色彩”;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