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438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 庄 市 人 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

枣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枣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枣庄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张术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型加速、实力增强、结构优化、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枣庄已经步入了总体进位、全面跨越的历史新阶段。

  ——转型发展开创新局面。

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2011年又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未来五年将享受新一轮政策扶持,为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GDP预计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2.2倍、1.6倍和1.6倍。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

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预计调整为8∶58.7∶33.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16.9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

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九大基础建设,已完成投资239.8亿元;累计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523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76个;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74.2亿元、815亿元,其中新增存贷款分别为76.9亿元、88.5亿元,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以煤化工为突破口,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市已建、在建煤化工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32.8亿元,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旋窑水泥产能占全省的31.3%。

2011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八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3%;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大力实施台儿庄古城重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

4A级景区达到8个。

我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1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12亿元,是2007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0.6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坚持绿色发展,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全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

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一名。

2011年,预计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38.6%、13.9%,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

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已完成征收改造7.1万户。

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

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拉开建设框架。

新城城中村搬迁基本完成,道路管网、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

开通运营BRT,主线通车里程达到75公里。

京沪高铁枣庄站、滕州东站建成启用。

“同诚卡”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四年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6.8亿元、新城建设投资91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05亿元。

累计治理采矿塌陷地2万亩,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9%。

我市创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

  (三)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合作社发展到308家,规模经营土地26.8万亩,利用农地抵押贷款1.4亿元,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部完成。

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分别扩大到200万亩和180万亩。

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11.5亿元。

完成137座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

新建农村住房11.4万户,改造危房4.6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资产保值增值率保持在110%以上。

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模式,在全省首批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13家中小企业进入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创建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5件。

坚持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61个,与21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实现合作。

累计到账外资7.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2.4亿美元。

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57%。

  (五)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

每年办好100件惠民实事,2011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54.3%。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万人。

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16.5亿元。

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城乡中小学校舍改造累计完成87.2万平方米。

完成50所乡镇卫生院、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400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

乡镇文化站改建全面完成,1914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

成功承办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51项,我市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

“平安枣庄”建设全面推进,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双拥共建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验收。

公共服务和社会和谐指数居全省第五位。

北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

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注重创新管理服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91件。

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

建立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电子政务普及应用。

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03项。

创新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全程监管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公开、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四年,枣庄实现的每一步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从国内来看,宏观调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速整体回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

从我市来看,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

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科学应对和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顺应群众新期盼、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关键期。

尽管世情、国情仍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城市转型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近年来的转型实践,我们找到了符合枣庄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全市人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注重抢抓机遇,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为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积累了破解难题的宝贵经验,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高铁经济的辐射带动,国家转型政策的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都将为城市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夺取城市转型的全面胜利。

  做好未来五年的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致力于建设“富庶之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倾注更大的精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富民强市。

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更加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振兴;更加注重夯实“三农”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未来五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培育2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工业产业板块、1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以上。

力争到2016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跃居山东省中上游水平,让幸福的“基石”更加稳固。

  ——致力于建设“宜居城市”,着力优化城乡环境。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优化组团城市布局,加快同城化发展,增强“大新城”的承载和辐射能力。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生态枣庄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

力争到2016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BRT覆盖各组团城区,城市公交延伸至乡镇驻地,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致力于建设“文化名城”,全面促进文化繁荣。

突出打造运河文化品牌,着力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

依托台儿庄古城,培植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枣庄特色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每个区(市)都有图书馆、影剧院,每个镇街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居都有文化设施;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让枣庄成为一座本地人为之自豪、外地人更加向往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活力高地”,加快推动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合理流动。

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枣庄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以上;民营经济单位数年均增长5%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提高到17%;力争5家企业上市、新增5家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创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让枣庄成为一座更加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安康家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建立全覆盖、全天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康体系,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未来五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新建195所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每个社区、村居都有体育健身设施;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到42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实现新的提高,让城乡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市委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

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始终以幸福内涵提升境界、用幸福标准谋划工作,一步一步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2年政府工作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纵深推进“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一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GDP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按照“稳中求进”的基调,把握“好、快、特、新、干”的要求:

追求“好”,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枣庄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力争“快”,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升级进位。

坚持“特”,就是要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富有枣庄特色的发展模式。

突出“新”,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以创新的思维超前谋划,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创优势,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想干、敢干、会干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引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城乡统筹的有效路径,是当前转型发展所需、城乡群众所盼。

要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区,促进各组团及镇村科学布局、优势互补,为人口和产业聚集提供支撑。

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并重,城建大项目与便民小工程并重,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全面提升各组团城区承载能力。

推进薛城区、高新区、新城区“三区合一”,加快市中、峄城融合发展;打造滕州副中心城,凸显山亭“鲁南欧情山城”、台儿庄“运河古城”特色,形成“一主一副两组团”的城市格局。

高水平做好城市设计,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公示制度,加强城市色彩、建筑风貌、容积率控制和地下空间利用,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

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发展。

继续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着力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新城购物、餐饮、休闲等配套商业设施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启用高铁站前广场商业区,推进市民中心一期工程,启动双子座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抓好老城主次干道改造,逐步打通城区“断头路”,全面整治背街小巷;完善供水、供热、燃气管网,继续实施供水户表改造和天然气置换;建设更多的城区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科学划分市、区事权,合理下放城市建设管理权限。

坚持属地管理,健全三级网络,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要增强城镇集聚功能。

培育2个国家级重点镇、9个省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形成与组团城区配套衔接的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布局城镇产业园区,鼓励合作社发展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镇延伸,着力解决好就业保障、就学就医、养老托幼等问题,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要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主要道路沿线、关键节点及工矿企业等重点片区,年内征收改造2.8万户。

高标准建设安置房,确保被征收户如期回迁。

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开通新城至山亭的BRT,规划新城至滕州的BRT,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

建成启用BRT联通换乘枢纽,推进客运中心、公交换乘枢纽、高铁换乘枢纽建设。

完善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基础设施配套。

实施枣曹线改线、北留线及104国道滕州段改造,完成枣徐线改线。

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

整合提升“数字枣庄”基础网络及应用平台,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10G提高到200G以上,为同城化发展提供支撑。

要启动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城市门户道路、旅游道路、城区主干道路沿线及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

年内重点抓好8条交通干线和24条城区道路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

要加快生态枣庄建设。

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山体、水系绿化和人工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加快高铁站前广场周边山水景观、城市绿轴及龙潭游园建设,打造绿色新城。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重点治污工程建设,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及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工作。

抓好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整治,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

  二、牢牢抓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就业富民的重要途径。

继续坚持以台儿庄古城为突破口,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要强力推进台儿庄古城重建。

按照既定规划和目标,全面完成2平方公里核心区重建任务。

以市场化为导向,抓好业态布局和精品业户招商、特色博物馆引进,丰富古城文化旅游内涵。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展馆建设,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招商、招企、布展,承办好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创办运河文化学院,引入特色文化学科带头人,加速文化创意人才聚集。

积极与知名文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动漫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争取承办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重大活动,促进对台交流合作。

充分调动景区、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搞好“二日游”市场促销。

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对接,建立与周边地区、重点景区的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游客市场。

要加快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大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深入挖掘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师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要全面激活生态休闲旅游。

推进微山湖湿地公园、盈泰度假村、仙坛山温泉小镇、汉诺庄园、运河湿地、月亮湾湿地等项目建设,提升青檀谷、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品质。

精心打造采摘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大众消费。

举办好汽车场地越野赛、湿地红荷节等赛会、节庆活动,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让会展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加快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建设,年内新增床位6000张。

继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提高旅游窗口单位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抓好高铁游客集散中心建设。

实施“旅游畅达工程”,改造至台儿庄古城、冠世榴园、抱犊崮等重点景区的旅游道路。

要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抓好中兴矿山公园、奚仲文化园、民国影视城、葫芦套影视公园等项目建设。

坚持面向市场,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制定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建立灵活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扩大枣庄的文化影响力。

要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沿运临港物流,加快鲁南铁水联运、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副产品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抓好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伦达国际商贸城、捷隆惠邦家居装饰城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强、区域影响大的专业市场群。

大力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重点打造核心商圈、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

借助高铁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

推进三角花园、枣庄西站站前广场等商业片区改造,培育中高档百货业态,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

引导发展集贸超市、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完善家政、医疗、养老等服务,构建10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三、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推进城市转型,离不开工业的转型支撑。

必须集聚优势力量,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招商、企业集团建设、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园区发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要依托产业基础,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深度整合各种要素资源,集中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鲁化聚甲醛、国泰丁醇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推进华电十里泉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枣矿集团热电联产、八一热电二期等项目建设,稳步提高火电装机容量;抓好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华源数控、华信电缆等项目建设,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搞好关联配套,提升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支持大企业集团整合市内水泥企业,鼓励新上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项目;扶持神工锂电、海特电子、金封焊宝等项目发展,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

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以市及区(市)属企业集团为基础,搭建战略合作平台,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开展定点招商、专业招商。

加强与山东能源、兖矿、中联、华润、联想、新奥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借力发展,在培植大产业、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

鼓励泉兴集团、盛隆化工、三九药业等骨干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快速膨胀、倍增发展。

支持枣矿集团等资源型企业,向文化旅游、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延伸,尽快实现转型发展。

要依托经济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理顺各类经济园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完善考核机制,引导新上项目进园区。

明确枣庄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植锂电新能源、焊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依托市南工业区,推动老企业“退城进园”,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全面梳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统一政策,集中攻坚,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加快老企业脱困步伐。

立足盘活现有土地、设备等资源,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等,让老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资源型城市的市情特点和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要抓好节能减排。

要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控“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

年内关闭所有小水泥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

开展新一轮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基本建立可防可控的环境安全体系。

要围绕推动工业转型振兴,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

加快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品中试和成果转化。

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年内实现零的突破。

发挥市担保公司、融资债券的作用,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引导外资重点投向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