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314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枣庄八中东校高三年级2018年9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十二生肖,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是跟随每一个中国人一生不变的生命符号之一。

俗语说:

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材料中透出的信息不包括(  )

A.折射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B.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出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C.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古代唯一的计时方法

D.表达着美好的祝愿并传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2.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3.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B.井田制的确立

C.均田制的实行                                        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

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

5.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  )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6.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7.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

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

由此可以推断(  )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

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

8.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9.上个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10.《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1.在中国古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侵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2.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

可见,唐都长安(  )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14.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

“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

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

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

”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

A.北京B.上海C.广州D.长安

16.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

这一现象(  )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7.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8.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文人地位提高

19.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0.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21.“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

……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该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2.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

“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

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23.《全球通史》写道:

大约到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4.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B.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

C.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                        D.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

25.图2是两个国家的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示意图。

图中甲乙两个国家应该是(  )

A.葡萄牙、西班牙         B.葡萄牙、荷兰C.英国、西班牙          D.荷兰、英国

26.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

下表三组“商品”从甲、乙、丙三地流出。

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

组别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27.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28.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

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

A.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B.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29.“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

……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

姓名:

班级:

考号:

A.1500年前后  B.17世纪末18世纪初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30.《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形容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

下列发明属于“定制”的是(  )

A.珍妮纺纱机        B.电灯                     C.汽船                    D.蒸汽机车

31.“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

32.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33.导致右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4.读下表,表中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合计

1918.5—1919.4

1919.5—1920.4

增减

70891

34177

-36714

39251

138996

+99745

110142

173173

+63031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C.北洋军阀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            D.天津、青岛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35.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

“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计划旨在(  )

A.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36.《申报》曾刑登如下公告: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谷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37.1916年,北京的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这些现象折射了(  )

A.解放妇女成为社会的共识                    B.现代女子思想观念的变化

C.民国时期政治结构的变动                    D.文化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

38.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

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39.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40.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6分)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10分)

 

42.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

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

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重品行,而“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所操何业,不问男女”。

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0分)

 

材料二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

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

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加以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在通海地区与大生企业进行竞争,力图保持大生企业在通海地区独家经营的特权。

然而,由于多年独_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2)据材料二,分析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

(6分)

 

(3)据上述材料,大生企业的兴衰历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4分)

 

枣庄八中东校高三年级2018年9月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5:

BDBAC6-10:

CBAAA11-15:

DBDBB16-20:

CDBDC

21-25:

CBBAB26-30:

DDAAB31-35:

ABBDB36-40:

CADBD

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

41.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4分)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6分)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10分)

42.

(1)创新:

实行股份制;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重视选拔人才;发展与实业相关的教育。

(4分)

因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6分)

(2)原因:

盲目多元化发展;分配政策不当,不注重自我积累;借助官府垄断市场、排斥竞争,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6分)

(3)启示:

企业经营中要注重制度创新;要着眼长远,积蓄发展后劲(要把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恰当地结合起来);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

(4分,任意2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