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三十年.docx
《前进三十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进三十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进三十年
伟大的转折
当历史的车轮滚入1976年的轨道时,,带给中国人民的除了悲痛与欢喜之外,更多的是迷茫.中国该往何处去?
是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还是开辟一条新路?
而此时的'两个凡是'更是将未来的天平压向老路.中国人还要斗来斗去吗?
邓小平同志的复出无疑给迷茫中的党和人民带来了希望.而后在光明日报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引发全国人民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十分关键的,因为此时人们由于个人崇拜而导致的思想迷惑已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最大的困难。
不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改革也贯彻不下去。
邓小平同志指出:
“解放思想,就是使实际和现实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
”的确,我们不能教条主义,什么都从本本出发。
毛主席也是人,而且毛主席也说要实事求是。
这次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当代的中国,最大的实际便是我们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切的社会形态,即生产关系,均需要与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是的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而跨入社会主义,但注意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随之跨入。
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是低级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想进入共产主义只有经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阶段。
公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作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开幕词更预示这一场大变革将在古老的中国的土地上展开。
的确,随着这次全会而诞生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必须要改革,当时的条条框框的制度已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就不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首先要让人们摆脱饥饿,所以改革应从农村开始。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已严重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严重制约了,因在安徽,四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得以在全国推广。
试想,水位自己干活不卖力的,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过高的评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违背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开放”则是根据世界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要想发展绝不能“闭门造车”,绝不能脱离世界的发展。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前夕,经过四年多的时间,改革开放顺利起步,各方面走向正轨。
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旧观念和主观偏见束缚的结果,是体现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果。
与时俱进,轻装上阵
当改革的大门打开之时,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
人们困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时极少数人利用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的时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错误加以夸大与渲染,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的表现。
什么是与时俱进?
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
的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期,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的人们,还没有好好反省,便又需要面对许多从未遇到的问题,接受许多从未有过的新想法。
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充当了主心骨的力量,认准了一条必将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光明道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说:
“现在不要讨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讨论来讨论去,只会浪费大好的发展机遇,须知发展才是硬道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此时单一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那种“计划经济”把经济管的过死,只能在一定时期发挥作用。
若长期采用,则无法激活经经济。
特别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此时早已人浮于事。
政企不分,无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所以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商品经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其实早在1979年邓小平便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伟大的理论为后来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也亦形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判断,怎样技能改革又能发展?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就是实践的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邓小平又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她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敢闯,有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能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就在这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的南方八省谈话再一次坚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便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与时俱进的论断科学的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
同年召开的十四大,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的报告,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阶段。
第二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决定》。
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1997年时,这一年必将给中国人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2月1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逝世。
中国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即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世关注。
同年9月18日“十五大”召开,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它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立场方法为指导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它为我们解决面对前途许多问题不知所措的问题和判断事物的根本变准。
这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0亿,部分人们感受到期盼二千多年的小康生活。
这一年香港回归,以及两年后澳门回归,它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中的“一国两制”的构想的伟大胜利。
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党内一些人开始经不住诱惑,腐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具备先进性?
为什么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
在中共十六上,江泽民指出: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又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向前进不可能被动的实现,必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时”与事物始终不可分割,是事物存在于发展的形势,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以及这种构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与时俱进,就需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在荆棘中开辟出一条路来,甚至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
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经济全球化中层出不求的新问题。
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与时俱进是通过开拓创新实现的。
只有坚持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步,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为了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当历史的长河流入两千年时,一个新的世纪即将到来。
回首即将过去的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从黑暗的深渊到光明的前程,从国家积贫积弱到走进复兴,人民的生活从水深火热到为了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这一切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以人为本的结果。
在中南海的大门正对的墙壁上有毛主席手题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我们的党奋斗了近90年,无论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
必须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我国国家的发展成果。
其实,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史。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从人均几十元到如今的人均几千元的收入。
从无法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全民族生活水平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从追求追求物质享受到如今追求精神享受,从过去的以牛马为主的交通运输工具到如今的以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如今的新医保新医疗,从老无所养,少无所教到如今的全民养老金,义务阶段免除学杂费,从旧四件到如今的新四件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指导思想从来没有脱离人民大众。
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并把能否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事物的根本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明确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更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
所谓以人为本,最简单的意思就是注重人的权利,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把人作为根本,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为人服务。
这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从根本意义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和人的发展科学。
当然,由于我国发展的局限性,在改善人民生活问题上仍有许多不足,如贫富差距较大,有亿万富翁的,有的还在温饱线以下。
教育仍有不公平,农村和城市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存在巨大落差。
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住房难问题突出,许多刚毕业的青年人成了房奴。
最近CPI有不断上涨,物价均在飞涨。
资源配置不合理。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农村农业发展条件落后,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公民道德素质下降等等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当然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战胜。
人心相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当外国的炮火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时,中国的外交便从此成为了丧权辱国,软弱无能的象征。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但我们采取了“一边倒”,“打扫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政策,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外交基础。
同时我们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
支持他们的民族独立运动。
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打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孤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后来的与苏联发生争议时充分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意识形态,都绝不可能干涉中国的内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应该是我国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年代,1971年联大恢复中国的席位,毛主席笑称是广大的亚非朋友把我们抬进来联大的,这是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胜利。
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中欧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核心,在关系中国主权问题,我们绝不妥协的,也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关系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同时邓小平提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同时战后形成的两大政治格局结束,世界也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新环境,我国是始终奉行不结盟。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始终维护着世界的和平。
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与政策,不容许任何国家,任何势力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可以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始终铭“弱国无外交”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外交提出一个坚强的后盾。
在新形势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各个国家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妥善解决分岐。
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增加相互理解与信任,加强相互帮助与扶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当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达到全社会小康生活的最后十年。
在这样的转型期,既有经济大繁荣的现象,也有矛盾凸显问题。
如何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如何保障民生,优化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等,当前应立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饱满的激情和斗志为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