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78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docx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教案

课题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

课型

诗歌欣赏

教学

 

目标

1、能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3、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体、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词的艺术特色,把握词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年月日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编号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2、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3、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

 

四、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5、比较探究

 

六、探究婉约词

从可爱的少女到思亲的少妇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儿女情长,风云气短)

象征:

从闺怨到伤己(报国无门)

(一)

齐读: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

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

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

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

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

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二)

齐读:

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

“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

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

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

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

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

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

齐读:

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

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

“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

”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

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

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

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

《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

《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

《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

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

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

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

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

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

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

《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

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

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

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欣赏《苏幕遮》

二、欣赏《八声甘州》

怀人思乡

——《苏幕遮》《八声甘州》

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听朗读,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

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三、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

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

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画面:

夕阳西垂想起

•斜阳芳草萋萋家

•芳草

四、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

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明确:

(1)、一种说法是:

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

(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另一说法是:

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

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

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五、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

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

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

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

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一、作者简介: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年轻时,常出入歌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

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

宋仁宗景#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

他一生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

柳永还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因而流传很广。

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有《乐章集》。

慢词是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的旋律与节奏比小令增多并延长了,字数多,词句更加多寡不等、长短不齐。

这就使慢词更适宜于描绘生活场景,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词共用了八个韵脚,所以名《八声甘州》

二、诵读全词,正音,纠正句读

三、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你最欣赏哪一句?

   明确:

上片描写雨后凄凉萧条的秋景。

起首二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具有盛唐诗歌博大高远的气象。

为此,苏轼赞美说: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是处”四句在写景中,在感叹时光的消逝中,包含有对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

四、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是分作几个层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明确:

下片,触景生情,抒写思念家乡及妻子的情怀。

作者分三个层次展开铺写。

第一层写其“不忍登高临远”,想到自己年岁已大、事业无成,心情实为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遥望的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就会增添一份悲伤。

第二层,“想佳人”三句,想象他的妻子在妆楼上举首遥望,盼着他坐船回来,表面是写佳人对作者的盼归,实际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第三层,为对方设想自己,又增添一层曲折,将怀人之情迂回反复、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

五、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

请从这首词中圈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明确:

作者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上片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接着又以“渐”字承上启下,“渐风霜”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是处”两句一转,刻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

“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

下片即景抒情,“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然后用“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并与下片起句相互呼应,然后以一“叹”字转回到自身浮萍浪迹的处境。

最后从“想”字引出对方(佳人)妆楼遥盼的情景,由此一气贯注而下,既写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质朴身后,情谊深长。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作者简介:

2.赏析词文:

三、炼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天仙子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

著有《张子野词》。

1.结合词序内容说说张先不赴府会的原因是什么?

由词序可知,一是位卑(时为嘉禾小吏),二是老病(病眠)。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位卑老病的感叹。

2.这首词所写内容时间跨度。

从中午到夜晚。

3.仔细体会“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所表达的情感。

“送春春去几时回”,表面上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是问自己生命中的青春几时再回来,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之春的留恋。

所以才会对着明镜,为流水般消逝的光景伤心(“临晚镜,伤流景”)。

作者回首过去,则往事成空,瞻望将来,则后期无定,流光堪悲,人事就更堪悲了。

“空记省”,想也无益。

4.下片所有景物描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

“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

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5.“沙上并禽池上暝”为什么要写“并禽”。

“沙上并禽”,用以对照自己的块然独处。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大家赏析“弄”字的妙处。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7.“明日落红应满径”是虚写,分析表达的情感。

结句扣住“送春”,是说今晚还可以看到“花弄影”,大风之后,明天所见到的,惟有“落红满径”,表达伤春之情。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

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

“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板书:

一字显旨

王驾写《晴景》一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板书:

一字现境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①动词(板书):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范仲淹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板书:

一字传情

例2: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板书:

一字现境,一字传情

②修饰语(板书):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解析: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板书):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c.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