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66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docx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在客观世界中要认识客观现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取得观测资料,然后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此现象.如何取得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并能够正确的加以分析,是正确的认识未知现象的基础,也是统计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统计学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生在九年义务阶段已经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学习统计的过程中还将逐步让学生体会确定性思维与统计思维的差异,注意到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特征,统计推断是有可能错的,这是由统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统计有两种.一种是把所有个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描述,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描述性统计,例如我国进行的人口普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的个体进行调查,通常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为代表,从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称为推断性统计.例如有的产品数量非常的大或者有的产品的质量检查是破坏性的.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

抽样调查是我们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来推断总体.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而样本代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结论的准确性,所以抽样过程中,考虑的最主要原则为:

保证样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总体.而随机抽样的出发点是使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这是基于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考虑.

本节课重点:

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以问题链的形式深刻理解样本的代表性.

2.目标解析

本章章头图列举了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等情境,提出了学习统计的意义.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尝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统计问题,提出统计问题.让学生养成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对某个问题的调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普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出于费用和时间的考虑,有时一个精心设计的抽样方案,其实施效果甚至可以胜过普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抽样调查,就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借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为了使由样本到总体的推断有效,样本必须是总体的代表,否则就可能出现方便样本.由此在对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探讨获取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的方法,得到随机样本的概念,逐步理解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对统计活动的认识,并学习了统计图表、收集数据的方法,但对于如何抽样更能使样本代表总体的意识还不强;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以确定性数学学习为主;学生对全面调查,即普查有所了解,它在经验上更接近确定性数学,而随机抽样学习则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体会到统计中的重要思想——样本估计总体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本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的困难有:

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所质疑;对抽样应该具有随机性,每个样本的抽取又都落实在某个人的具体操作上不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给学生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出与典型案例类似的统计问题,如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近视率,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是否符合要求等等.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中的总体是什么,要观测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获取样本,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学有所用,拉近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统计抽样概念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表述、思考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力,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佳.

根据这一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

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样本的抽取是随机的,随机抽取的样本将能够代表总体.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一些随机抽样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利用实物投影或放映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悟数据、引入课题

问题1:

请同学们看章头图中的有关沙漠化和缺水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

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并逐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一些数据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要学会与数据打交道,养成对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思考的习惯.

问题2:

我发现我们班级有很多的同学都是戴眼镜的,谁能告诉我我们班的近视率?

普查:

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总体: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population)

个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individual)

普查是我们进行调查得到全部信息的一种方式,比如我国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等.

设计意图:

通过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

(二)操作实践、展开课题

问题3:

如果我想了解榆次二中所有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打算怎么做呢?

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samplinginvestigation).

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

师生活动: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方案.

设计意图:

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使学生对于如何产生样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好坏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精确度是有所不同的.

列举:

一个著名的案例

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LiteraryDigest)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A.Landon)(当时任堪萨斯州州长)和罗斯福(F.D.Roosevelt)(当时的总统)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量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候选人

预测结果%

选举结果%

Roosevelt

43

62

Landon

57

38

问题4:

你认为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直接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问题5:

如果要调查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你们对于普查和抽样调查是怎么看的?

普查一定好吗?

请举例.

(1)了解全班同学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

(2)调查市场上某个品牌牛奶的含钙量;

(3)了解一批日光灯的使用寿命.

普查

抽样调查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能用于带有破坏性的检查

可以用于带有破坏性的检查

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能得到准确结果

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有误差

设计意图:

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比较,使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6:

如果我们想了解晋中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认为该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

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问题7:

我们是否可以用晋中市高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来估计山西省高中生的近视率?

为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样本容量以及样本抽取需要考虑的要素,如:

学生的层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生活的环境(城市、县镇、农村)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与学生一起讨论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加深学生对样本代表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到:

在多背景下的抽样会产生偏差,以及样本的随机性与样本大小在产生有代表性的样本中的作用,同时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三)总结拓展、提升思想

问题8:

请你用1-2句话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从怎样学会提出统计问题?

抽样调查与普查的优缺点?

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巩固课堂知识、初步概括统计思想.

六、目标检测设计

1.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设计意图:

促进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

2.为了了解全校2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是240B.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样本是40名学生D.样本容量是40

设计意图:

回顾复习相关概念.

3.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王一调查了自己座位旁边的五位同学,把这五位同学的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值.

(1)王一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2)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3)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吗?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回顾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强化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