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3283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doc

(一)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又是亚当·斯密、庇古、凯恩斯的故乡,是古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的发源地,加之基督教在英国具有长远的历史和影响,所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出版,该书的论点为英国后来实行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1941年6月,英国政府设立“社会保险及有关事业部门联合委员会”,聘请牛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W.H.Beveridge)负责调查、研究和改进社会福利制度。

1942年11月,贝弗里奇提出的报告成为政府社会立法的白皮书。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对每一位公民要建立全面的保健服务、家庭津贴、失业津贴、寡妇年金、较高的退休年金标准、生育津贴、丧葬补助等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险,并提出了普遍性、政府统一管理、全面保障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政府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家庭津贴和全民医疗保险法案。

以1946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一个内容广泛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最发达和最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

1965年,英国对1946年出台的《社会保障法》作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1975年对原社会保障金的缴纳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英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

1.英国社会保障项目的分类:

英国现行的社会保障项目繁多,有40多种,按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1社会保险,即由国民保险项目提供的各种保障待遇,包括失业保险金、疾病保险金、生育补助、退休金、伤残保险金、鳏寡保险金及儿童特殊补助等七个方面。

英国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它和国家保健实行双重制度。

疾病补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项目,医疗保险的主要项目是发放疾病和生育补助金;国民健康服务是一项综合的医疗服务事业。

医疗服务和疾病现金补偿是严格分开的。

前者的对象是全民,唯一条件是患者,由卫生行政机关提供服务;后者的现金补偿者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期缴纳保险费,还规定有补偿期限和各种特殊条款,主要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

1.2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各项保障待遇。

这些待遇属于社会福利性项目,即在同等条件下只要是公民,人人有份,无须考虑享受者的经济状况。

还有一种是社会救济性质的,如个人及家庭收入来源不足以满足最低生活需要者、已充分就业的低收入者和领取失业救济金者超过规定期后的补助等。

社会救济需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结果而定。

上述所需的资金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

英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包括是:

雇主与雇员共负担社会总基金的50%,其余50%由国家财政支出。

例如,1993~1994财政年度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27%、雇主缴费30%、财政预算40%和投资收益3%组成。

英国执行的高保障水平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早期在控制失业率和收入均等化方面作用很大。

医疗保险与救助,对产妇和幼儿的津贴及职业培训,促进了国民身体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

2.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1强调保障标准的“公平性”。

受福利经济学和教会“普爱”思想的影响,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崇平等性与普遍性,强调公平。

2.2强调管理上的“统一性”。

英国社会保障的管理由政府统一负责,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组织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措施。

内阁下设的卫生及社会保障部统管医疗保险、健康服务和社会保险金的缴纳与发放。

各地方政府设社会服务部,负责社会福利工作。

补助给付委员会负责补助给付金的发放。

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全方位、高福利的发展模式,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增长快。

但是,英国的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暴露出很多弊端。

3.1为求得“平等”,牺牲了一些“效率”。

一些人由于享受保险和救助而达到相当生活水平后,不愿意再勤奋工作。

英国经济增长缓慢,1991年和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负增长,在经合组织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

而英国的失业率一直在11%左右,在经合组织主要几个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中是最高的。

3.2税收加重,政府财政困难,对外竞争力减弱。

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占33,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17%(2000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英国养老金的支出有增无减,医疗保健费用也大幅度仁升。

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60年的13.9%上升到1981年的24.9,其中养老金支出在国内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60年的3.4%上升到1980年的8.2%。

目前英国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5,这必然导致财政支出加大和财政困难。

据统计,英国养老金领取者与纳税人的比例在1985年为1:

2.3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1:

1.6。

税收的加大使一些企业家转向投资国外,从而使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率下降,对外竞争力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于1986年曾宣布国家应停止当“保姆”,并以“绿皮书”的形式提出了一项关于改革福利制度的建议,要求取消多种福利津贴,减少补助救济金,但由于反对党和全国范围的抵制,这项建议最终夭折。

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高福利依靠高税收维持,政府削减福利的措施不能得到实施,只好增加税收,但是税收加大又导致公民的反对。

目前,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水平正面临一个“骑虎难下”的处境。

(二)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是实行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驱。

1871年,经过数百年封建割据的德国实现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稗斯麦当任首相,他治理国家的策略之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政府于1883年至1889年期间建立了疾病、工伤、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联邦德国(以下通称“德国”)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力,决定以实现国民经济复兴、寻求政治稳定和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在过去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以效率与公平并重、自助与公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将公助与互助、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之上。

德国的社会保障强调投保人只有承担了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后,才能获得保险的权利。

例如,德国养老金是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一种“报酬”,而不是国家恩赐的可随便拿走的面包。

养老金是投保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获得养老金是投保人的权利。

德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企业和雇员缴纳(主要部分)及国家财政补贴(辅助部分);社会保障金的给付与缴费年限和员工工资收入挂钩,并与工资增长及物价上涨有关;社会保障结构也是实行多层次结构,如养老保险,既有法定养老保险,足有企业雇员的补充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险储蓄等几个层次。

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为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保险机构的医疗保险。

工资超过最低额度的所有雇员、农民、家庭手工业者、失业者、残疾人和退休人员参加法定的医疗保险;年收入超过一定数额的雇员可以自愿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也可以到私人保险公司投保;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独立经营者不在法定医疗保险范围内。

德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养老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儿童补贴、供养战争受害者、社会救济。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一般是雇主和雇员各承担50%,特殊项目由国家财政资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养老保险资金缴纳占工资总额的18.5%,雇主和雇员各承担9.25%;医疗保险资金缴纳占工资总额的15%,雇主和雇员各承担7.5%。

德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高,由于采取了公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它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并不像西欧福利国家那样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德国战后经济的复兴与适度而稳定的增长。

通过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杠杆作用,一方面保障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使饱经忧患和战乱的普通居民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与公平并重、自助与公助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劳动者的参与意识,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1社会保障要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时,要特别注意其对经济的影响,即所有扩大“社会保障”或维护“社会公正”的措施都不得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相反,通过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应使市场更具活力。

1.2社会保障要保持在收入再分配的合理范围内,以维护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两者的内在统一。

所谓收入再分配的合理范围是指不使人们的进取精神减弱以及不对市场效率机制的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社会市场经济创始人艾哈德曾经指出:

“为了全体人民的富裕,不能让富人变穷,而只能是让穷人变富。

”这句话已经成了社会保障的座右铭。

1.3社会保障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合理负担。

实行社会保障是一个维护社会稳定和避免危机的过程,应将国家担负的社会保障任务与个人根据其能力自主决定命运的天然义务严格区分开。

凡是依靠个人力量能够办到的事情,就不应该压到国家身上。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能够保证社会安全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安全网。

2.德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2.1贯彻“资金自助”原则。

德国的社会保障项目除了工伤保险费用由企业主负担外,年金、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需资金,均由职工个人和其所在企业分担。

“资金自助”保险原则,即投保人缴纳保险费后,在需要时得到保险服务,政府只对以上项目亏空时部分地给予财政补贴。

这有利于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险的享受同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责任心联系在一起。

而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所需的经费则全部由政府提供。

2.2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的兼顾。

德国成功的经验在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即“市场效率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这种以经济效率为主兼顾社会公平的目标,更有利于效率的发挥和充分体现公平的一致性。

每位公民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缴纳保险金,均可享受福利待遇。

政府禁止滥用保险基金,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推迟某些社会福利费用。

不仅如此,德国还把社会保障与其他经济、政治措施结合起来运用,如把“自助”的社会保障同保持货币的长期稳定联系在一起,以防止消费和投资的膨胀,从而保持稳定的经济秩序。

在社会保障方面,德国虽然也存在资金紧张等难题,但与“福利国家”相比,在程度上不是那么严重。

2.3社会保障管理高度自治。

德国社会保障的主体由一系列行业和地区组织分开管理的基金组成,包括由不同保险机构、基金会或部门所属地方机构进行管理和实施。

除失业保险外,保险机构均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实行自治管理,不隶属于政府部门。

社会保障总的监督部门为联邦劳工与社会事务部。

政府只对它们在是否守法、经营管理和会计工作等方面进行监督。

2.4国家社会关照原则。

凡是没有保险的地方和领域,无论哪个公民,不问其什么原因,只要陷入困境就应得到国家的关照和社会的帮助。

(三)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实行的是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国会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和儿童福利三项在内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在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自《社会保障法》实施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已形成内容比较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

它主要包括老(年)残(障)遗(属)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福利补助等。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权利与义务紧密相关,与西欧部分发达国家实行的普遍年金、普遍儿童津贴和免费医疗服务制度迥然不同。

他们采取“受益人同时也是缴费者”,即要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必须先缴费的办法。

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