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2721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docx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学习知识

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

                            

(一)

农民伯伯大踏步地走上前去,拍了拍那个小朋友的肩膀,大声说:

“小朋友,青蛙是庄稼的保护者,是害虫的天敌,更是稻田的卫士。

伤害它,就会使稻田减产,你难道连这一点常识也不懂吗?

另外,你们老师也教育过你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你难道都忘了吗?

”说完,我一把夺过小朋友的笼子,往地上狠狠一摔……怎么样?

我编的台词够精彩吧。

我心里正得意,这时候,缪老师叫了一声“停”,对我说:

“小小,我看你的台词可要改一改。

”什么?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段话可是我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

为了写出青蛙对庄稼的作用,昨晚上我还特意翻阅了不少参考书。

缪老师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笑了笑,转过头问愣在一边的吴星辰:

“你先说说,你为什么不往下演了?

”吴星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捏捏大耳朵,支支吾吾地说:

“我,我也不知怎么搞的,反正……我,我想老农不会这么说话的。

”吴星辰滑稽的样子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对,小小的台词问题就在不符合老农的身份。

同学们想,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下老农民,怎么会满口文诌诌地说话,又是‘天敌’,又是‘卫士’呢?

”缪老师仍然微笑着,她总是那么和蔼。

“倒像常识课沈老师说的。

”王小丽轻轻地插了一句。

几个同学又笑了。

我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地下有个洞能钻进去。

“还好,这只是排练,还有机会改,我相信小小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缪老师体贴地摸摸我的头。

               

(二)

下午正好有堂作文指导课,内容是“语言描写的方法”。

缪老师着重讲了怎样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

她说:

“俗话说‘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极易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年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等等的不同,每个人都以他(她)自己独有的习惯、方式、腔调、词语讲着话。

所以,我们描写语言时一定要通过对这些独特语言的描写,显示出人物的个性,也就是说人物说的话必须符合他的身份,读者才能‘听其声,知其人’。

缪老师接着又说:

“这样的例子课文里可多啦!

像《春花》一课中的春花和妈妈的语言,就非常有个性。

如果不告诉你是谁说的,只读给你听她们的话,你就能猜中是谁说的吗?

为什么?

教室里安静得像一个人似的,同学们都屏息聆听缪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

“哟!

瞧你,嘴巴能拴小叫驴!

“您还逗我,我和小月吵架啦!

“为什么?

“我在小月家做功课,碰倒了一盆绿牡丹。

她一看花梗折了,就哭了起来。

我怎么劝她也不听,我一气,就跑回来了。

“二十几年前,我做了一件错事,在跟一些同学玩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棵名贵的绿牡丹踩坏,我一直记得养花的老爷爷那伤心的模样。

后来,我懂得了生活中不能没有鲜花,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人们所喜爱的。

“我知道!

”“我知道!

”缪老师刚读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最令我高兴的是缪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了我。

我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回答:

“第一个说话的是妈妈,第二个说话的是春花!

缪老师点头表示赞同,“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呢?

”“这……”我搔搔头皮,听是听出来了,可怎么听出来的呢我可没仔细想过。

我红着脸坐下。

“从说话的内容上就能听出来,还有,”这是杨兰兰的声音。

杨兰兰想了一下,又提高了嗓门说:

“还有第一个说话的用了开导、教育的口吻,最后还说明了道理,当然是妈妈,第二个说话的语气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的,当然是春花啦!

”“说得好极了!

同学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春花》一文的小作者,写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

”这下我终于明白了排练时闹笑话的原因。

回家以后,我把老农的台词重写了一遍,改成:

“孩子,可不能捉青蛙呀!

它能吃掉害虫,好处大着呢!

听俺的话,把青蛙放了,啊?

”写完又对着镜子念了几遍,妈妈听了笑着说:

“哟,还蛮像农民伯伯的!

吃过晚饭,我坐在桌前冥思苦想地写作文。

这是今天的语文作业,要求用上恰当的语言描写。

写谁好呢?

对了,我就写暑假里和表弟去公园玩跷跷板的事吧。

               (三)

  第二天,我可是双喜临门:

表演的小品获得了全年级第一,作文也得了个“优”!

缪老师还在课堂上读了我的作文:

                         表弟真好

  说起谁最好,当然属我的表弟。

他矮矮的个子,长得胖胖的,平时,还是个小气鬼。

可有一件事让我十分惭愧。

  那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和表弟去中山公园游玩。

刚买好门票,我就和表弟奔向儿童游乐场。

到了游乐场,电动飞机前、摇船旁边、荡秋千旁都挤满了人。

我和表弟好不容易轮到了跷跷板,我们立即坐上跷跷板,兴奋地跷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走过来。

小女孩说:

“妈妈,妈妈,我要玩跷跷板!

”阿姨亲昵地说:

“乖女儿,等大哥哥玩好了,我们再上去玩,好吗?

”小女孩一听,立刻坐在地上,抱着阿姨的腿撒娇,喊了起来:

“不要不要!

我现在就要玩……呜呜……我要玩……呜呜……”阿姨没办法,只好走到我面前说:

“对不起,能不能让我们小妹妹先玩一会儿?

” 我想:

要是让,这个机会可是我们好不容易才轮到的;要是不让,整天讲学雷锋,难道学雷锋是挂在嘴上的吗?

……阿姨见我不吭声,便走到另一头去了。

还没开口,表弟就跳下跷跷板,我猛地往下一沉。

表弟笑吟吟地说:

“小妹妹,你不要哭了,我先让你玩。

”说着,抱起小女孩,让她坐在跷跷板上,扶她一上一下地跷了起来。

小女孩抹干眼泪,高兴极了,手舞足蹈。

看到这情景,我惭愧极了,好像全场人的眼睛都盯着我看。

表弟比我小两岁呢,难道我这当哥哥的还比不上他吗?

我真想招呼她过来。

我更惭愧了,只好抱身后另一个小妹妹坐上来扶着她跷,这时,我的心才平静下来。

  表弟非常高兴,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每当我说起这件事,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夸奖表弟真好。

  缪老师讲评说:

“这篇作文写得好,尤其是对话的片段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反映出妈妈的亲切耐心,小女孩的撒娇任性和表弟的懂事谦让,这样的对话描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是成功的。

要写好人物对话,同学们平时就要多看好书,碰到精彩的话要记下来。

日常生活也要注意听人家讲话,学习群众生动的语言。

哈,今天我的收获可真大呀!

回家可以向妈妈要奖品喽!

当然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让人物按他的性格特点说话。

只有恰如其分地描写语言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不妨你们也来试一试。

2、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

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A)一个说:

“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B)一个说:

“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C)一个接过话茬儿:

“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D)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

“我看别在这里啰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E)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

“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试问:

从文中你能看出先后说话的(A)(B)(C)(D)都是谁吗?

你知道厨师的媳妇(E)是干什么的吗?

3、语言要符合身份

俗话说:

“弹琴要看听众,说话要看对象。

”写作文也同样要注意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写信呢,更要注意对象是谁,写给谁看的。

是写给长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还是写给老师、同学?

不同的对象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气。

有的同学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说得话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如下面是张芳同学写给姑姑的一封信,你看毛病在什么地方?

【病文举例】

亲爱的姑姑:

您好!

最近您的身体健康吗?

腰痛的病好了吗?

我上次坐火车从您家里回来,一直在担心您的健康情况。

您平时一点儿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是上街东奔西串,就是整天搓麻将。

有时搓麻将到深更半夜,弄得腰酸背痛;有时输了钱,就回家发火,指桑骂槐,弄得家庭不和睦。

以后邻居的叔叔、阿姨再来喊你去搓麻将要坚决拒绝,否则腰痛病会愈来愈严重。

我和爸爸妈妈身体都好,我学习挺不错,不用担心忧虑。

祝您身体健康!

                                                 侄女:

张芳

【病例分析】

这封短信,从表面上来看张芳非常关心姑姑的身体健康,可是口气却像长辈在训斥小辈,这样给长辈写信的口气行吗?

对姑姑的身体状况能使用“担心”、“一点儿也不注意”、“否则”等词语吗?

特别是“东奔西串”、“指桑骂槐”、“愈来愈严重”这些贬义词用在写给姑姑的信上,简直是在训斥姑姑。

姑姑看了心里舒服吗?

对姑姑搓麻将一事,不是用柔和的语气劝说,而是用“不是......就是......”的关联词和“有时......有时......”的排比句来训斥姑姑,最后用“不用担心忧虑”来结尾,这不是跟姑姑赌气吗?

这样的话完全不符合小辈对长辈的身份。

同学们,请你用小辈对长辈的口气把张芳这封信重新修改一下,写信口吻修改成符合小辈张芳的身份。

4、语言描写要有个性

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成功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但是,不同的人,性格各异,说的话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表达思想,使文章生动、形象。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呢?

  一、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由于各自职业、年龄、地位的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各种场合注意各种人的话,把各种不同的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话进行对比,寻找出各自的不同特点。

作文时让每个人说自己的话,不要用作者的习惯用语代替文章中的人物语言,使语言描写多彩,特点鲜明。

二、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由于性格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语言习惯。

因此,在写作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景阳冈》一文,当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提着哨棒要走,店掌柜忙拦劝说:

“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武松听了笑道: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短短对话,武松的大无畏气概已充分表达出来。

 三、语言要反映人物的神态。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无表情地叙述。

常常伴随一定的神态表情。

高兴时会喜笑颜开,愤怒时会横眉竖眼。

不同环境、不同心情,神态也不一样,写作时应该注意准确表达,切莫干巴巴地,看不到人物举止神态。

在平时阅读中,只要经常注意积累,久而久之,作文时就能做到灵活运用,笔下的人物语言也就会丰富多彩,不再千人一腔,没有个性了。

让文章带点“音响效果”

阅读《小英雄雨来》时,你是否有置身在音响前那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

请听:

(1)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

扁鼻子军官摇摇头。

两个人叽叽咕咕说了一阵。

(2)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

(3)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4)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

听着、想着,使人体会到这是发挥了象声词的“音响效果”:

(1)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嗖”,摹拟了利刀出鞘的声音,说明鬼子抽刀的动作极快,暴露了鬼子凶残的本来面目,而“叽叽咕咕”的说话声,仿佛使人看到了鬼子阴险毒辣,又准备耍什么鬼花招的丑态。

(2)表现了人物心情。

象声词“轰”,化无声为有声,准确地表现了李大叔在听到“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的突如其来的消息时,所产生的极度震惊和万分悲痛的心情。

例(3)渲染环境气氛。

“咕咚咕咚”的跑步声,使人感到声音响亮,脚步沉重,它与窗户纸发出“哗啦哗啦”声相呼应,既表现了跑步人急切的心情,又渲染出一种使读者不禁随之紧张的气氛。

例(4)预示情节发展。

门“吱扭”一声刚开,爸爸只说了几句话,门就“哐啷”一声又关上了,使人感到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紧张,预示着鬼子即将进村,为下文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埋下了伏笔。

同学们,你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带点“音响效果”吗?

5、如何写好对话

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少不了对话,对话写得好,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怎样写对话好呢?

第一, 对话要口语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如一位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了“我”帮生病住院的小刚补课的事,其中有这样两句对话:

小刚说:

“感谢你帮我补课,我要学习你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我说:

“我是小队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少先队干部应尽的职责。

这两句话就不符合小刚和“我”的身份。

如果这样写就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真是谢谢你,这么大的风还来帮我补课。

“这有什么,同学么!

日常对话一般是面对面进行的,与书面叙述的语言不同。

如果所有的对话都变得一本正经,文绉绉的,那反而会失去其应有的活泼与生动。

第二, 写对话时,要把说话人的姿态、神情、口气恰如其分地交代清楚。

如果我们写对话老是你说、他说、大家说文章就显得单调、呆板、没有变化,同时不利于读者理解对话的意思。

如:

妈妈放下担子,用手掠掠头发,笑着说:

“回来了。

怎么在这儿吹风?

”这句话通过对妈妈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妈妈对“我”的关心。

第三:

如果对话比较多,为了读起来明白、畅快,可以分行写。

如:

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召开庆祝会,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顶头饰。

为了这件事,同学们议论纷纷:

“没头饰怎么办?

“做呗!

“我不会做呀!

可急死人了!

“依我说,要是买得到就好了!

“但不管怎样,要是再不准备好,可就来不及了!

这几句议论,由于分了行,读起来明白、畅快。

6、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一)

  哎,你好,告诉你一个特大新闻:

我们的语文缪老师竟带我们走出教室,在操场上了一节语文课!

  最近,我校风行踢毽子。

星期一早锻炼时,各班选派代表进行了踢毽子比赛。

体育徐老师为了助兴,一改平时的不拘言笑,竟为同学们表演花样踢毽子的“绝技”来。

只见她一会儿正踢,一会儿反踢,一会儿翘起脚,用脚背来踢,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上课了,这节是语文课。

教室里闹哄哄的,同学们还在交头接耳,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中,直到缪老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来。

“同学们,我刚才也看了踢毽子比赛,我有个想法,这节课,我们就在操场上!

内容是:

踢毽子。

”缪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又像飞进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热闹起来。

语文课也像体育课一样在操场上,这可是破天荒第一回,把同学们乐得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不过,我提一个要求,”缪老师转身在黑板上“沙沙沙”地写了一行大字:

“仔细观察人的动作和神态。

”“好,我希望同学们玩得尽兴,看得仔细,记在心里。

能做到吗?

”“能!

”整齐响亮的声音震得屋顶都要抖起来。

  于是,我们就在寒风凛冽的学校大操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课后,缪老师要我们回去把课上观察到的以《踢毽子百态集》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多少不论,但一定要用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呀,原来在操场上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写作呀!

缪老师还说:

“一个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

所以写动作、神态也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

比如同时走路,老人步履蹒跚,小孩连蹦带跳;急性子的人大步有力,慢性子的人拖沓沉重,各种姿态是不同的。

”    

  王小丽举手说:

“我们今天写文章时,也要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写出他不同的动作,是吗?

”“你悟得真快!

确实这样。

同学们有了观察的基础,这还不够,写时还要多动脑筋,充分发挥想像,注意把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写出来。

  晚上,我回忆着白天同学们踢毽子的情景,根据缪老师的要求写起作文来。

这一阶段,我在缪老师的指导下读课外书做摘记,累计已用完两本摘抄本。

脑子里的好词好句也越来越多。

奇怪的是每当我写文章时,不必翻摘抄本,它们就会自动跳出来,因此写作文的速度比先前快了许多。

这不,用不了半小时,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就写完了。

            

(二)

  第二天作文课时,缪老师让同学们到讲台前交流自己的作文。

缪老师先请王小丽上来,她念道:

“真有意思,今天我们在操场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瞧,小胖踢起毽子来最有趣,头一摇一摆的,全身的肌肉都在抖动,好像在说:

‘你们可别小看我,我虽然胖了点,可踢起毽子也不赖呀!

’”教室里有人轻声地笑了,这个王小丽,两句话就写出了小胖不服输的特点。

我瞄了一眼小胖,见他激动得脸都涨红了。

  “他瘦瘦的身子,戴着眼镜,正气喘吁吁地踢着这鸡毛一般轻的小玩意儿,姿态像个弯腰驼背的老人。

”这句写的是李明,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踢毽子的样子妙极了,有的腰板挺得直直的,像树干一样,有的低头弯腰,像一根根香蕉……”   

  “好!

王小丽描写的动作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想像丰富,值得同学们学习。

”缪老师高兴地评论着。

  “下面还有谁来念?

”缪老师边说边扫视全班。

我想举手又不敢,王小丽是班里的写作尖子,万一比不过她,不就谁出丑了吗?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就在我犹豫时,缪老师请了我。

我只好走上讲台,念了起来。

“……杨兰兰踢毽子的动作最美,两条长辫子一甩一甩的,腰肢也一扭一扭的。

那只插着美丽羽毛的毽子像一朵小花,忽上忽下,听话极了。

 轮到我踢了,我心里为自己鼓劲:

‘好好踢,可得为男同学争光!

’‘1、2、3、4……’我心里默默地数着,小心翼翼地踢了起来。

开始毽子还稳稳的,谁知一阵风吹过,毽子失去了平衡,我赶紧伸长右腿,绷直脚,用脚尖一接,哈,毽子又救起来了!

……”

 我越念越顺,声音越来越响,终于念完了。

下面一片寂静,我紧张地想: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错?

谁知教室里竟爆发出一片掌声,我的脸一下子绯红绯红的。

“小小的进步真不小!

他把杨兰兰动作的优美灵巧和毽子的美丽都描绘得很逼真。

这说明他观察得很认真,很细致。

他还注意到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先写毽子平稳时他是怎么踢,再写毽子失去平衡他又怎么救,这样的叙述就十分清晰,写得也很有条理了。

  缪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提出了新的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表示动作先后顺序的关联词还有哪些?

”吴星辰站起来说:

“还有‘先’、‘然后’、‘最后’等词语。

”“很好。

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词语描写一连串的动作,使条理更清楚。

”缪老师娓娓地讲着,此时此刻,我觉得她的声音格外动听。

  “动作描写时选准确切的动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王小丽用的‘一摇一摆’、‘挺’和‘低头弯腰’,小小写‘救毽子’时用的‘伸长’、‘绷直’和‘一接’等动词就很恰当,既有变化,又使内容更加具体。

可见,动词选得好,用得准,就能使文章锦上添花。

  缪老师继续分析:

“还有,单是用动词还不够,还需要描写人物的神态。

神态也就是脸部表情,当它与动作放在一起用时,句子就会变得生动具体得多。

小小描写动作时在动词前能加上一些神态描写,像‘小心翼翼’、‘赶紧’等等,动作之间又穿插了一些心理描写。

这样的写法值得提倡,因为它使动作描写活灵活现,而不是单调、乏味的。

总之,要想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写得栩栩如生,关键在平时的仔细观察和用心体会。

                (三)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缪老师的分析,心头的疑惑一个个得到了解答。

我的心里既高兴又有几分轻松,看来,写作文并不难啊,只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这堂特殊的语文课后不久,我又写了一篇文章:

我的良师益友

 她留一头紧贴头皮的短发,两条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对不大的眼睛,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着。

她就是我的同学江小敏。

由于长得瘦小,她在班里并不起眼。

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操场上和小伙伴一起打球,她走过来,笑盈盈地对我说:

“今天我到你家做作业吧。

”我想:

她平时数学不太好,今天数学作业有难题,我和她家住得近,她也许是想让我这个数学高手教她吧。

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了,便背着书包和她一起回家了。

  到了家,我们便拿出作业本做了起来。

做到数学难题时,我三下五除二便解好了题,心里得意极了,看她还在托着腮苦苦思索,便对她说:

“别想了,我教你吧。

”可她却头也不抬地说:

“不,我自己来。

  “当当当”挂钟敲了五下,我们喜爱的电视节目马上要开始了,我见她还没做出那道难题,便把自己的作业本摊在她面前,说:

“喏,动画片就要开始了,你抄一抄算了,别错过了看电视。

”她把我的本子一推,坚决地说:

“不!

我不要抄。

”说完,又埋头做题。

  “真是木鱼脑袋不开窍!

”我嘟囔了一声,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有时瞥一眼江小敏,见她一会儿咬着笔杆冥思苦想,一会儿在草稿纸上写着什么。

我的答案就在她边上,可她连看都不看一眼……

  不知过了多久,她忽地跳起来,激动地嚷道:

“我做出来了!

”可这时,精彩的动画片也进入了尾声。

  看着她那副高兴劲儿,真像中了什么大奖似的。

我由衷地想:

她在学习上可真有一股钻劲啊!

在这方面她不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吗?

  我这篇文章当然又获得了缪老师的好评。

不过我知道功劳可不是单是我一个人的。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堂语文课,因为那里面有知识,更有欢乐。

它让我懂得:

形象逼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能使文章更具体,更吸引人。

而这离不开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平时的大量积累。

只有看得仔细,感受得深,积累得多,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感人。

怎样把事情写具体

 ——多问几个“怎么样”

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犯不具体的毛病,叙起事来,语言干巴巴,内容空洞。

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写作文时多问几个“怎么样”,是很有好处的。

有位同学写了自己看瓜的片断:

“晚上,我去看瓜,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

可是我想到自己是个少先队员,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瓜地。

很明显这段话笼统,不具体。

在短短的文章中,他用力“很黑很黑”,“害怕极了”,“鼓起勇气”,“坚持”等词语,简单广阔,没有写出事情的具体情节。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同学认真地回忆了看瓜的这段经过,边写边问自己:

“那天晚上天怎么黑?

”“我心里怎么害怕?

”“当时,我怎么想的?

”“后来,怎么坚持到瓜地的?

”等等。

通过这段仔细回忆,他对文章进行了修改:

那天晚上没有月亮,天空中只有几颗小星星眨着眼睛,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我像盲人一样,一脚深一脚浅地在田埂上走着。

突然,不知什么东西从田野里发出“嘎——嘎——”的尖叫声,我的心怦怦直跳,一不留神,踏进了田边的排水沟,摔了一跤。

我更慌了,浑身吓出了汗,爬起来就往回走。

快到家时,我心跳不那么厉害了。

这时,我觉得自己挺可笑的,有什么值得怕的呢?

我主动向爸爸要求看瓜,难道能说话不算数吗?

再说,平时同学们都说我是胆小鬼,这回,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说错了。

想到这,我鼓起勇气,转身向瓜地走去,一边走一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

通过修改当时的景物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具体生动了,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这个片断修改中,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文时多问几个“怎么样”,把事情发展过程写清楚,文章就会具体生动。

服饰描写作用大

服饰,是衣着穿戴的总称。

我们在课文中常看到有关人物服饰的描写。

服饰描写有哪些作用呢?

一、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

“30岁左右,穿着绣花上衣,白地红花的裙子。

”(《曼谷的小像》)这句话从外貌上刻画出阿玲是一位年轻、美丽、富有朝气的妇女,并用鲜艳明亮的服饰衬托出阿玲的心灵之美。

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

“这藤野先生。

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在仙台》)这段文字写出了藤野先生那种工作上认真、生活上马虎的性格特征。

三、暗示人物的生活遭遇。

如“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句描写,从侧面写了李大钊被捕后受过敌人的酷刑。

四、反映不同的社会背景。

如“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少年闰土》)“小毡帽”是旧社会绍兴一带贫苦农民的特征,“银项圈”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因为害怕闰土死掉,所以要用银项圈套住。

这一服饰描写很含蓄地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