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散文5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617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散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明节散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清明节散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清明节散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清明节散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明节散文5篇.docx

《清明节散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散文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节散文5篇.docx

清明节散文5篇

清明节散文5篇

清明节的梦

有关她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模糊过后,剩下的仅是一座孤零零的坟。

清明,为什么会在春天?

春天的清明,多的是阴雨的天气,尤其是中国江南一带,绵绵的雨能下一天、一周,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月,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季节。

这个春天,这个清明也如往常一样,刚到了利川站,外面的雨就开始缠绵起来。

天黑了,外面的雨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脚步,它反而越下越大,他大概是想在这个悲伤的季节多呆一晚吧!

无所事事,洗洗就睡了吧!

躺在床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入了梦乡。

梦里,也有个春天。

梦里的春天,草长莺飞,阳光从山上飘下来,抚摸着我的脸颊,柔软,丝滑。

淙淙的流水也随着这柔软,丝滑的温暖从家后面的山崖顺势而下。

偷偷地脱掉鞋子,坐在沟边,把脚慢慢的伸进水里,有一种清凉的舒爽。

在我身后不远的坝地上,有一个老人朝我呼喊:

“快把鞋穿上,会感冒的。

待会你妈会回来收拾你的!

”她的声音拉的老长老长,仿佛喊出这句话就耗费了她的全部力量。

顺着声音回头看去,哦,那是我年迈的奶奶,阳光把温柔慈祥倾泻在她那有皱纹的脸上,银色白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奶奶。

”我叫着朝她飞奔过去,身后溅起一片水花。

她朝我微笑着摆摆手,突然一下,她消失得无影无踪。

“奶奶。

”突然醒来,我的眼前是一片漆黑的世界。

不知什么时候了,外面除了几声车鸣,剩下的全是雨拍打在房檐上的声音。

久久的,不能入眠。

多少年没有梦到那逝去的老人了啊!

儿时的呵护,儿时的照顾,儿时给我给我讲故事的片段,在丢失了的记忆里慢慢的回来。

细细数来,在每年除夕夜去那里上坟已有12次了。

当年还在上小学的小子现如今已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奶奶,其实,每年除夕的夜晚,我都会在坟前默默的问您:

“奶奶,您在那边还好吗?

还好吗?

”可是回应我的只有爆炸着的烟花和一地的胡乱鞭炮渣。

奶奶,您的几个孙儿都已长大,他们不再需要您每天晚上都来给他们盖被子了,不再需要每天晚上拉着您,围着您一圈,吵着叫您讲故事了。

奶奶,我不知道您为什会走那么早。

您走的太过匆忙,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甚至连一张遗照都没有。

说走就走了,您把属于您的一切都带走了,同时,也把我们的想练也带走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城南一所农村中学任初中教师,当班主任。

那时流行“拉练”,就是徒步出行,锻炼学生的身体,也磨练学生意志和毅力。

有一年清明节,经领导批准,我组织本班学生到四十里外的北杨集扫墓。

因为那里是聊城早期的党支部之一——北杨集党支部所在地,有一个烈士纪念亭,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同学们都很高兴,家长们也支持。

去的时候,大家站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英气勃勃,一路没有一个掉队的。

我也没骑自行车,一直陪同学们走到最后,先瞻仰烈士墓,给烈士献花圈,又请当地的老人讲了烈士英勇斗争,牺牲的经过,同学们很受教育。

中午,就像夏令营似的,我们在纪念亭旁边的野地里随便一坐,吃了点带去的食品,就往回赶。

毕竟年龄小,体力弱,回来的时候,大家都没大劲儿了,有的男同学也赖在路边不想走。

幸亏事先为了防备突发事故,我让两个班干部带了自行车,此时派上了用场,就轮流驮一下实在走不动的同学。

有一位女同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白白净净、细皮嫩肉的,身体单薄,却比谁都坚强。

不仅是少数没掉队的人之一,而且始终笑着,鼓励同学们坚持。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

回到学校的第二天,她的爷爷早早地到学校替她请假,告诉我说:

昨天夜里,听到她睡着觉“哎哟哎哟”的,才知道她的两只脚都磨破了,今天走路还一瘸一瘸的,非要来上学,就把她挡住了。

她的家就在学校所在地庄上,我赶快随她爷爷去看了一下,看到她两只脚上的血泡,都磨烂了,血糊糊的,真的很让人心疼。

我一边为自己作为班主任的失职,对她照顾不周内疚,一边为她的精神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班里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回到班里给全班同学讲起她的时候,情绪就很激动,许多同学被感动得流下了泪。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重点中学,一直没再见到她。

几十年后,我听人说起她,虽然一辈子有诸多不顺,但她都能泰然面对,现在生活得很好。

我想,革命先烈对敌斗争需要坚强,对待人生中的困难与波折,同样需要坚强。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多么重要啊!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有吃素食的习俗。

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还有孩童都会倾巢出动。

携带挖野菜的家什(篮子、小铲)去湖地的田野边、麦地的田埂上、菜园的畸梗上,去挖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来食用,以此来过一个清气的“清明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

具有明目,清凉,利尿,治痢的药效。

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

它的药用功效最早还是从村中老中医先生传说来的,然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一野菜的习俗却流传了很久,很久。

  至于这种传说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乡亲们都没有去证实过,然这一习俗却是流传下来了。

荠菜的吃法,家家户户也是不一样。

有包水饺的,也有煎鸡蛋吃的,也有凉拌吃的,不管怎么吃法,但荠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尝,只有煎锅鸡蛋的荠菜会在村中酒馆的饭桌上野味飘香。

  家家户户的午饭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

等到午饭过后,人们才会走出家门,买上两刀上坟纸,在家中备置一些酒食、凉菜饭,带上上坟填土的铁锨,陆陆续续赶到村中西南夹老祖坟地膜拜烧纸,以此方式纪念先祖。

整个下午,你会听到鞭炮的震鸣声、看到坟前烧纸的火苗在林中传递的呼呼声,还会看见人们挥掀填土飞扬的壮观场面。

偶尔也会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苏牧的一首清明诗,以此描写人们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的的景象。

然今年家乡的清明节,远远没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扫的场面依然是那么壮观!

尤其是晚辈对先祖的思念和寄托下一代的情思,总是游离在回归故乡的亲人期盼中。

在我的脑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时节关于家乡的清明的季节图:

“清明时节不见雨,期待后人承先祖。

坟前烧纸寄情思,林(坟)中填土有万语。

”  离开故乡,走在村中大街的时候,仍然闻到野味飘香的“荠菜”的丝丝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们从坟地填土回来的泣丧神情,还有不时落泪的家人。

只有孩童欢蹦的嬉笑着,跳跃着,给这个清明节带来“不相协调”的音符,然对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却深深的寄托在这一辈人的身上。

记忆中的“清明节”

随着天气转暖,花儿开了,叶儿绿了,天地澄明,风和日轻,清明节转眼就到了眼前,想起清明节,脑海里满满温馨温情的回忆。

儿童时代,清明节的记忆与鸡蛋和秋千有关。

老家的习俗,清明节这天,不论穷富,都要给家里的孩子煮鸡蛋吃,一人两个,多者不限。

我们家穷,偏偏孩子又多,我们姐弟三个,加上和姐姐只差一岁的小姑,算起来有四个小孩,最少要八个鸡蛋,这对当家主事的奶奶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自打开春鸡开始抱窝后,奶奶每天都盯着鸡屁股,每下一个蛋都会喜滋滋的收起来,攒到八个的时候,我想奶奶会长出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刚煮出来的鸡蛋暖暖的,卧在手心里,看着就那么可爱,一开始舍不得吃,用红纸染了,红彤彤的,带着一股喜庆。

小朋友之间,会拿出来互相炫耀,比较,看谁的鸡蛋更大,更圆。

把玩半天,实在忍不住了,便吃掉一个,另一个忍了又忍,还是没忍多久,又被我小口小口的吃掉。

吃完了便眼巴巴的盯着姐姐的那份,姐姐看我可怜,再把她的那份给我,我等于一人吃了两个人的鸡蛋。

我小时候就是那么馋,为了一口吃的,可以什么都不顾,没脸没皮。

老家的院子里有几颗碗口粗的榆树,奶奶拿绳子绑了,给我们做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我们几个就在院子里争着吵着闹着荡来荡去,奶奶在一旁看着,笑而不语。

一般是我和弟弟坐的多,姐姐和小姑轮流在后面推我们,姐姐只比我大三岁多,但从小就有姐姐样。

大了以后,有一年清明节去大姑家里,看到她家门口的空地上也有一个小秋千,一个小男孩坐在上面,一个小女孩在后面推,我估计那小女孩肯定是小男孩的姐姐,那一刹那,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姐姐,一种感动油然而生,有个姐姐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比起我们小孩玩的小秋千,大人玩的大秋千就要复杂多了。

我们家门口是个三叉路口,有一块三角形的空地,正适合用来荡秋千。

记得离清明节还有好几天,村里好事的大人便开始张罗开了。

通常是几个老者指挥着一帮青年后生,搬来打麦场压麦子的石头碌碡做底座,上面架上“门”字型的架子,四周有六根绳子从不同的方向固定住,架子上有两个铁环,绳子拴在铁环上,一个秋千就做成了。

清明节那段时间大概是人的心情最惬意,最放松的时候。

远离了冬天的严寒,脱掉了臃肿的棉袄,棉裤,人的身子一下轻快了很多,随着身体的轻快,精神也自由了,有种想放飞自己,拥抱自然的冲动,荡秋千便是宣泄这种情绪最好的方式。

大人们打秋千不像我们小孩子,享受那种荡来荡去的惬意,大人们享受的更多的是那种刺激,那种从精神到肉体彻底的奔放。

荡的好的人飞起来几乎可以与横梁齐平,看得人心惊肉跳。

每到此时,这里便成了乡村快乐的海洋,谁都可以去试一试,一个人荡,无数人看,有叫好的,有起哄的,有相互较劲的,品头论足,笑声不断。

最受欢迎的是男女组合,相对而站,轮流发力,只见两人不断蹲下起来,那情形多少有些暧昧的成分,让围观的人笑得直不起腰来。

这样的组合,女的一方一般都是泼辣的、已婚的女人,未婚的姑娘恐怕都会躲得远远的,唯恐那意味深长的目光落到自己脸上。

其实,清明节荡秋千古已有之,苏东坡的蝶恋花.春景就有这样的描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只不过,苏夫子描写的这位荡秋千的少女大概是生活在深宅大院里。

她在春光明媚的早上,兀自打着秋千,没心没肺的笑着,却不知,她银铃般的笑声引发了墙外一位后生的相思之情,他在墙那边徘徊很久,渴望一睹姑娘芳容而不得,春潮泛滥,百爪挠心,像一只发情期的公猫。

中年以后,我每年清明节都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上坟,无数次在乡村行走,再也没见到那种高高的架在碌碡上的大秋千,即便小孩玩的小秋千也难得一见,大概,在席卷全球的物质享乐主义大潮裹挟下,即便是乡村,对这种简单质朴的,带有田园气息的运动也早已不屑一顾了吧。

中学时,清明节给我的印象是扫墓。

学校地处乡镇,距离县城的烈士陵园有十几公里,一大早就走,以班级为单位,举着红旗,列队而行,一个学校的学生怎么也有几百号人,长长的队伍可以拖得很远。

行走在绿色葱茏的原野上,行走在蓝天白云下,春风鼓荡,春意盎然,人的精神格外愉悦,十几公里的路程并不觉得有多么遥远。

到了那里大概十点多种,无数个学校的学生汇集到一个广场上,红旗猎猎,人头攒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声势自是浩大。

按照程序,先是领导讲话,然后请当年的战斗英雄讲话,最后是学生代表宣誓,代表一般选模样周正,根红苗正的,往那里一站,表情严肃,苦大仇深,声音则洪亮高亢,郎朗上口。

宣誓词大概意思是,我们要牢记先烈事迹,继承先烈意志,不忘阶级斗争,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我们因为离得比较远,只能听个大概意思,鼓了几次掌,喊了几次口号,讲话也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是自由活动。

大家顿时如蒙大赦,作鸟兽散,烈士陵园顷刻成了儿童乐园,犄角旮旯里到处是疯跑打闹的孩子。

烈士陵园建在一高高的土丘上,翻过这座土丘,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县城,四八年解放军攻打县城时,这里成了主战场,反复拉锯多次才得手,因此,这片土丘里随处可挖出大把的子弹壳,有的已经锈迹斑斑,有的擦拭后依然黄澄澄的。

后来,这些子弹壳成为我们放鞭炮的道具,将威力巨大的雷子塞在里面,点着后一声有些沉闷的轰响,子弹壳蹦起老高。

记忆最深的是上大学时的一次清明节,好像是大一,班里组织集体活动,清明节那天到英雄山野炊。

为此,前一天,我们买好了猪肉,鸡蛋,蔬菜,火腿,面包、啤酒等等,借来了锅碗瓢盆,就等着去山上美餐一顿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七八个负责带东西的同学先行出发了,我背了一箱趵突泉啤酒,用背包带打好了,背在身上。

那时去英雄山要先去工业北路粮站附近坐3路车,然后到大观园倒4路车,一路艰难前行,于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英雄山。

我们出来时天下着毛毛细雨,下车时成了中雨,等冒雨爬到山顶集合地点,雨突然停了。

我们七八个人分头行动,有的去捡干燥点的枯枝树叶,有的去找砖头石块架锅垒灶,有的去找稍微平整点的地方摆放案板,万事俱备,就等着大部队的到来。

谁知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望眼欲穿,快两点了,别说人影,鬼影都不见一个。

估计是看着天下雨,这帮懒虫都不来了。

这时,忙活了一上午,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我们几个一合计,再等下去也是徒劳,背回去对不起我们一上午的奔波劳碌,干脆吃了算了。

于是,我们开始生火做饭,七八个人各有分工,会炒菜的当大厨,手脚麻利的切菜,啥都不会的当火头军,一通忙活下来,居然也搞得像模像样。

因为是三十多个人的口粮,七八人吃,肯定是绰绰有余。

肉足有六七斤,火腿好几块,啤酒整整两箱,这对我们这些平时碗里有块肥肉都要窃喜半天的穷学生来说,无异于满汉全席了,那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眼角眉梢全是喜啊。

肉是五花肉,切成大块,劲道,饱满,咬一口满嘴流油,浓香四溢;酒是易拉罐装的,打开后丝丝冒气。

我们几个大块吃肉,大口喝酒,那感觉仿佛不是在英雄山,而是在梁山泊忠义堂群雄聚首,结结实实过了一把好汉瘾。

不知过了多久,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都有了些醉意朦胧,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都在晃动。

天依旧阴沉,但雨是彻底停了,空气中氤氲着饱和的水汽,潮湿而清新,松林中有一种青草的味道,有一种酥软的土壤的味道,好闻极了,我们一行人踉踉跄跄、相互扶携着蹒跚下山。

等回到学校,已是华灯齐放,月上柳梢头了。

煦风拂柳绿,春雨润花红,漫山花似锦,故乡景清明。

狗年的清明节即将来临,我的故乡沂蒙山到处都是花的海洋,游人如织,歌声如潮。

人们或踏青、赏花;或祭祖扫墓;或寻亲访友;或春耕春播,到处都是一片欢歌笑语、繁忙热闹景象。

徜徉在花丛里,头顶蓝天艳阳,脚踏如茵翠草,沐浴和煦春风,狂闻十里花香,令人流连忘返,心情无比陶醉。

睹此情景,不由得想起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十分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清明时节上河的繁华集市自然与人文景色。

这个世界名画在**年**世博会中国馆里,被制成高科技动态图,栩栩如生,让人似乎穿越到了遥远的北宋年代。

但是清明时节上河的人文与自然景色再美丽壮观,都已成为历史了,用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概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今朝的沂蒙山,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这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

二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现使用文字符号;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就丰存过郯、莒、费诸侯国。

勤劳、智慧、善良、勇敢的沂蒙山人民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植根于沂蒙大山的沂蒙精神,如奔腾不息的沂河,哺育着一代代沂蒙儿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沂蒙精神,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涌现出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先进典型。

改革开放春风,吹遍沂蒙大地,山河气象一新,城乡繁荣兴旺,到处一片清明景象。

我的故乡就坐落在沂蒙山怀抱里,是一个典型的景色清明的小山村。

每逢清明时节,可谓春风浩荡,气象万千,繁花似锦,祭祀祖先。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清明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革命烈士扫墓。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正在村里上小学,清明节这天早上,我们几个班的小学生,排成一个队列,浩浩荡荡地来到离学校很远的山脚下,给一名本村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杨姓烈士扫墓。

刚到墓地,我就站在队列里想:

给烈士扫墓,都没带笤帚,怎么扫呀?

正在迟疑之时,班主任老师就让两个大高个学生把抬着的一个花圈庄重地摆放在烈士墓前,然后下达指令:

全体注意,脱帽,向革命烈士三鞠躬。

我们规规矩矩地按照指令做完这些规定动作后,便等待着看老师如何扫墓?

接着班主任便拿出一张用毛笔抄写的大白纸,只见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

让我们高举起他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让我与另一名同学高举着,让班长杨姓女同学领着同学们一句一句地念。

念完之后,班主任老师便介绍了这位杨姓烈士的生平,最后号召我们要向烈士学习,从小立大志,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甘于抛头颅洒热血。

最后那名杨姓女班长还把自己现场采的一束老鸪花和迎春花埋在烈士的坟头上,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朵朵花儿随风飘拂,似向烈士致意,又似烈士含笑九泉。

在返回的路上,我问女班长:

扫墓原来就是这样扫的呀?

用不着笤帚呀!

女班长说我土老帽儿:

您家扫墓都用扫帚呀。

打那以后,多年不见女班长,直至上高中时,偶尔听到了她的坏消息:

她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与未婚夫家人感情不和,导致婚姻亮了红灯。

她一气之下,喝药身亡。

如花年纪香消玉殒,着实令人扼腕磋叹。

后来她的坟墓就出现在故乡出山的必经之路旁边,我每次回故乡经过她的坟墓旁,都要深情地凝视一下,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清明节与她一起扫墓的情景,仿佛她为烈士采的那束山花,就是她的化身,与烈士一样热烈奔放,含笑九泉。

故乡的清明,其实不都是像上面这样令人沉重的话题,有趣的事情多着呢。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这天,祖母与母亲特别的忙活。

她们干着同一件事情:

烀熟咸菜。

这种咸菜我特别爱吃。

因为当时没有啥蔬菜吃,喝地瓜饭就着熟咸菜,那是再美不过的了。

熟咸菜的烀法因人而异,所以烀出来的咸菜有的好吃,有的却不爽口。

我的祖母与母亲密切合作烀出来的熟咸菜,既香咸可口,又色泽好看,吃起来劲道,有嚼劲。

她们的做法是:

冬季就将辣菜疙瘩削好洗净晾干,放到大咸菜缸里腌着,用的盐是粗盐粒子,腌出的咸菜特咸。

经过一个冬季的腌制,咸菜慢慢地由白色变成土黄色,才能食用。

这是生咸菜的腌法。

那么熟咸菜就是把冬季储藏的辣菜疙瘩,清明节前扒出来,洗净切块晒得萎缩半干,然后等清明这天开始烀。

一般都是将晒得半干的辣菜疙瘩放在大铁锅里,倒上若干酱油、粗盐和水,拉着风箱,锅底填上木块,悠哉悠哉地烀。

等锅烧的沸腾了,再放些干红辣椒、干云豆皮子、姜块等,慢火使锅里的咸菜汁浓缩,直至咸菜煮破皮为止。

然后盛在一个大黑瓷盆里,全部凉透,一日三餐便捞上几块,切成薄片或长条,配上大葱,卷在刚烙出的新煎饼里,吃起来真是狼吞虎咽,津津有味,心里美滋滋的。

那时的我,吃一顿饭,得吃去一整个熟咸菜疙瘩,咸得我得多喝一暖瓶水,才能止住渴。

祖母怕我把熟咸菜当饭吃,便一家一盘瓜分了。

我家的熟咸菜吃没了,便讹着母亲再烀,母亲只好推说清明节已过,来年再说吧。

于是盼望来年清明吃上熟咸菜,便是我在故乡对清明节的一种企盼和乐趣。

在我的故乡,清明节这天,有屋檐下插柳枝松枝避邪祁福的习俗。

据老百姓迷信的说法:

清明节是鬼节,这天要给祖坟上烧香上供。

谁家不烧香上供祭祖,祖先的亡灵就会到他家里去看看。

只要在门口插上松枝柳枝啥的,亡灵就进不了屋啦。

其实不然,我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鬼神说的,但是尊重故乡的习俗,清明回乡祭祖,传承家教古训和文明乡风,是我这个游子义不容辞的职责。

然而松枝与柳枝我是不会折的。

因为清明节的枝条,挂满了新芽,充盈着生机,煞是可爱,着实不忍心损伤它,给”春天的发丝”徒增烦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活灵活现地描写了诗人清明节不能回家上坟,在异地他乡的凄凉心情。

如今斗转星移,物换人非。

在走进新时代的故乡,清明节已绝非此种情景了,故乡大倡文明新风,建了公墓节约土地,实行新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套用此诗,特仿作新诗一首,以此作结:

清明时节花缤纷城里来客祭祖魂借问公墓何处有乡贤遥指山桃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