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2576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docx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校本教材

 

《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

淮盐文化课程校本教材之六

 

目录

第一章板浦春秋(历史)

第二章革命先驱的足迹(事迹)

第三章连云港地区革命斗争史

第四章日上红波起征帆

第五章走进(史实)现场

第六章将军的风采

第七章信仰的力量

 

第一章板浦春秋(历史)

第一节板浦红色文化简介

板浦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还是一座有着辉煌革命斗争史的古镇。

“九·一八”事变后,板浦的原灌云县中(即现板浦中学)和灌云乡师的师生走上街头,轰轰烈烈地开展查禁日货活动,并组织募捐队为抗日战士募捐。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日寇出动多架飞机轰炸灌云县城,在飞临板浦上空时,接连抛下48枚炸弹,城内共有700多间房屋被炸毁,70多人被炸死炸伤;三元宫、崇庆院、二许故居等古建筑群都被炸成一片瓦砾废墟;当年八月,日机再次轰炸板浦,使古城惨遭浩劫,满目疮痍。

日寇如此猖獗,但英雄的板浦人民是吓不倒的,这里的革命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许多有志青年也纷纷冲破日伪的层层封锁,投奔根据地参加革命抗日。

其中革命烈士苏光(陈德芳)、“板中二女杰”张明、朱平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英勇事迹都为板浦写下了光辉的革命的篇章。

板浦镇革命历史悠久,老一辈革命家在本地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板浦成为了红色文化的根据地。

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有利于我们开设一些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教育广大中学生不忘国耻,勤学报国。

 

抗战初期的板浦

板浦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又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城镇。

一九二八年秋,在这儿相继成立了中共灌云县第一个党小组和第一个党支部;一九二九年春,这儿又建立了中共灌云县第一届委员会。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板浦的原灌云县中(即现板浦中学)和灌云乡师的师生即走上街头,轰轰烈烈地开展查禁日货活动,将没收的日货集中到北门外焚烧,并将与奸商勾结的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孙友仁等三人抓住游街示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板浦的爱国师生又向十九路军发出声援和慰问函电,并组织募捐队为抗日战士募捐。

一九三三年夏,孙笃生、钱天素、汤良谦、吴泉友等同志在板浦创办“连云汽车公司”,掩护党组织,搜集情报,筹集经费,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一九三八年二月,周春如、孙海光等在板浦组织成立“灌云县抗日救亡巡回话剧团”,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同年夏,吴健、沙衡、周特夫以及许家屯等在板浦成立“灌云县青年救亡工作团”,创办《灌云日报》,宣传抗日救亡。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板浦的老人们对这个日子是永远忘记不了的),早饭后,板浦镇上仍像平常一样,商店开门营业,小贩摆摊设点,学生到校上课,妇女提篮购物,市场上渐渐喧腾热闹起来。

突然,响起了长时间的凄厉瘆人的防空警报声。

这下子,古镇混乱了,处处收摊关门,一片大哭小叫,人们扶老携幼,惊慌失措地跑往城东大天池、小天池、城西拾骨寺、城南水关门、秋园等处躲蔽,有的干脆就钻进床底桌下……原来,这一天日寇部队攻打连云港企图强行登陆,为了配合战斗,即出动四架飞机来轰炸灌云县城,这四架飞机从北面飞临板浦上空,盘旋几圈示威后,就接连抛下48枚炸弹,板浦城东的陶公祠(现东小区东首)、城中的当铺(现海林饭店一段)、盐运分司衙门(现市场路供销社宿舍区)以及北后街街头汪蔚农家正在新建的“诚吉新村”先后被炸;最可惨的是城北街的“小人堂”,(此为当时慈善机关设置的育婴堂,专门收容抚养社会上的孤儿),该堂内挖有一防空洞,这天防空警报拉响后,板浦当铺喊头柜的罗姓一家慌忙随同一些过路人跑进洞里躲藏,其中有一位小新娘子还穿着件红套褂,刚跑进洞口,红光一闪,使日机发现了目标,“轰轰”几声,炸弹响处血肉横飞,洞内近40名男女老幼无一幸免,不是被炸死,就是被洞顶坍塌砸死。

从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到四月二十四日,日机连续四天狂轰滥炸,古镇板浦硝烟弥漫,墙倒屋塌声和着惨叫之声此起彼伏,城内共有700多间房屋被炸毁,70多人被炸死炸伤;三元宫、崇庆院、盐义仓、二许故居等古建筑群都被炸成一片瓦砾废墟(二许故居惟剩下许氏后人许绍蘧居住并撰写《连云一瞥》的三间小堂屋尚未炸倒);其中鱼市口至东大街的吕姓、施姓、徐姓三家被炸死17口,一施姓妇女被炸去下半截身体;花园巷一个卖鱼的徐二被炸得身首异处,大腿被炸断,挂到了树上,血肉喷溅到墙上,惨不忍睹。

贫民季万祥家房屋被一颗琉磺弹烧毁,六口人流离失所,他按苏北小调《手扶栏杆》的曲谱,以国难家仇和板浦人民的遭遇为内容,填词编成了《面对苍生叹十声》小唱,满腔悲愤地四处说唱,听者无不潸然泪下,对日寇暴行义愤填膺。

当年八月,日机再次轰炸板浦,使古城惨遭浩劫,满目疮痍。

眼看日寇铁蹄逼近灌云,国民党县政府却执行“焦土抗战”政策,在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的直接指挥下,由自卫团连长陈少山带人,将板浦城南的淮北盐务稽核所办公楼、别墅和被誉为“淮北第一名园”的“秋园”,遍浇汽油后点燃炸药,使这座由国民党财政大员、两淮盐运使兼淮北盐务稽核所经理缪秋杰多年苦心构建的名园胜地毁于一旦。

1939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日寇在灌河埒子口登陆;正月十三日(公历3月3日)夜,板浦沦陷。

首先从城南进入板浦的是日寇第五师主力和田部队、岗崎部队,紧接着是川口马队和伪和平军七十二旅。

就在日军进城后的翌日清晨,有两个小要饭花子在街头小便,当场即被“啪!

啪”两枪打死了。

当时日寇部队占驻在板浦中心马路南头的朱垣生大楼(现金玉缘照相大楼的前身)、南门外堆栈、东大街陶公祠、三元宫一带和老县政府(现板浦初级中学后操场位置)等处;七十二旅旅部设在现板中(高中部)的后院。

日寇一进城,随军的“宣抚班”即一面作反动宣传,一面纠合地方上地痞流氓组织成立“灌云县治安维持会”,会址设在原国清禅寺内,会长丁均南。

不久,在板浦即建立伪县政府,并派了名日本陆军特务小池幸一作顾问。

(日寇占领七年间连换了七任伪县长,当时亦称县知事,先后为葛锦城亦名葛植安、黄绥之、徐善东、刘玉璜、曾天琳、邵竞生、崔庸庭。

)日寇在城郊建了地堡3个、碉堡3个(现小南门碉堡仍存在2个),将原稽核所防空洞地下室改建为水牢,并将“秋园”废墟作为屠杀中国人的刑场。

四一年麦收后的一天傍晚,日寇就在这儿一次砍杀了11名中国人,其中一个颈部没被砍断,夜里爬到南边一家窑民家讨水喝,刚喝一口便断了气。

还有一次,一个外乡农民拾到一张字纸,他不识字,便揣在衣袋里,在南门口炮楼前被日军搜了出来,原来纸上抄的是《大刀进行曲》歌词,后来这个农民就被绑到“秋园”地下室边活剐了。

日寇在板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镇东门外有个外号葛小毛头的葛帮胜,一天在鬼子川口马队的马棚中打扫马粪,他将马粪中未消化完的麦片扫聚在一起,准备带回家淘净后煮粥吃,被鬼子发现,命他自己挖坑,然后用刺刀将他刺死在坑内;还有一个叫王小丫头的贫民,也因此惨死在日寇屠刀下。

最可恶的是一些无耻汉奸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有个叫蒋占高的特务,霸占了东大街璇桥头王小二的女人,王小二母亲骂了几句,便被蒋占高抓去,捏造个罪名,叫手下人把王母拖到小南门外顾小园用刺刀戳死。

最有名且民愤最大的汉奸恶棍名叫刘龙飞,原籍东北,认贼为父,跟随日寇来到板浦,起初当了日伪警察局督察长,后又升任伪县警备大队副大队长,他平日身着军装,腰挂东洋刀,骑着大洋马,在板浦街上横冲直撞,稍不顺眼,开口就骂“八格牙鲁”,举起马鞭就抽;对路摊小贩的果品杂货则用马靴踢翻,打马让马蹄踏烂,作恶多端,人人恨之入骨;他逼死了板浦小学工友王德,又威逼奸娶了板小女教师程翠华,真是恶贯满盈。

后来因与伪和平军七十二旅少将旅长李实甫互相倾轧,被李逮捕拷打后拖到板浦北门外公路西侧枪毙了,成了板浦当时人心大快的一件特大新闻。

日军还经常到板浦周边乡村“扫荡”,39年7月23日和8月23日就两次血洗吴凤庄,烧毁房屋30余间,杀害村民群众20人。

日寇如此猖獗,但英雄的板浦人民是吓不倒且征服有了的,此地的革命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孙笃生等同志在沦陷前即解散了汽车公司,购买了枪支弹药,组织成立灌云三区抗日基干队,进行了抗日武装斗争。

许多革命青年也纷纷冲破日伪顽层层封锁,投奔根据地参加革命抗日,革命烈士苏光(陈德芳)、“板中二女杰”张明、朱平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附注:

李守维,国民党军队八十九军军长,黄桥战役中溺毙。

第二节淮北盐都板浦

《淮盐今古》

古老的海州流传这样童谣:

“讲古讲古,讲到板浦”,当地民谚也有“先有板浦,后有新浦”之说法。

板浦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板浦镇龟腰桥西曾发现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以灰色泥质陶制的锄、镐及簸箕等精美的农具冥品。

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劳作了。

古时候,板浦周围是浅滩,为地势低洼的开卤之地,又有大片的芦苇荡,是提取海水煎盐最方便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成了海盐的重要产地。

板浦地名的由来也与海有关。

那时,这块新淤的滩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流淌的小河,煎盐的灶户为了便利东西交通,在河上架桥,低洼之处以“苍梧板”铺垫以利通行,因而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板铺”。

日久天长,由于濒临河流入海口,人们又把它叫“板浦”。

按辞典解释:

浦乃水边或河流入海处之意,用于此地颇为合理。

板浦由于座落在海盐产区,因此,板浦的兴衰与盐务的变迁相关。

板浦自唐代建镇,属淮安府管辖,为淮北重要的产盐区之一。

唐垂拱元年(685)官河开挖,板浦成为水陆枢纽。

有文字记载,板浦盐场设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池滩在板浦北太平埝一带,辖西临、东归、西三、新坛四疃。

疃即古代盐民屯聚的村落。

据《宋史·食货志》载:

“板浦,惠泽,洛要三场岁鬻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

”当时板浦盐业生产已居淮北之冠。

元朝初年,板浦盐场为两淮都转盐运使所辖,驻有七品盐司令、八品司丞和九品管勾各一员。

明洪武元年改设板浦盐场盐课司大使;洪武二十五年(1392),大使丁乙、副使贾清在板浦中心河东孙家桥北创建盐课司大使衙门,有“官厅三间,后厅三间,书房二间,门楼一座,廨舍二所”。

清康熙年间开海,盐河流经这里,水陆交通顺利。

板浦设立口岸监督,征收往来船舶货税,当然包括盐课。

康熙十七年(1678),板浦场设徐渎场,辖于公、北献、大义三疃,产盐区在东陬山与朐山之间,计有官私盐滩330份。

清朝中叶,盐商又在云台山北麓濒临海处新建池滩,正是“东边北边都是大海,海滨尽是盐滩”。

时有垣商331家。

雍政五年(1727),雍政帝“敕建”板浦盐义仓,仓储大米三万四千二百石,“以备贫苦灶户缓急之用”,用现代话说则是备荒为盐民。

乾隆二十八年(1763),板浦归属海州、淮安盐业公司,更名为海州盐业公司,在板浦建立分司署。

在任盐政官吏对原衙门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大门、仪门、大堂、内堂、内室、东西书房”,同时开始修建城墙,营造城门,规划街市铺面。

板浦逐步发展成为苏北三大盐运内港码头之一,准盐“出于斯,纳于斯,敛于斯,散于斯,其来无尽,其去无穷”。

因为板浦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准盐集散港,所以河面停泊的盐船几乎成了这座小镇的标志。

歌咏板浦的诗人,常常提到这里的盐船。

清时漕运总督管干贞在《板浦》诗中赞道:

昔闻营板筑,远浦接蓬莱。

山月随潮入,秋帆逐水开。

地令临海断,人自涉淮来。

信宿犹知处,渔矶绣绿苔。

道光年间,陶澍剔除旧弊,大力发展盐务,扩建板浦,中正,临兴三场,使淮北盐务得以复振。

淮北海州分司运判童濂在板浦设督销局,管理票盐的放销事宜;海州副长官“州同”衙门也一度设在这里,板浦成为国家征收田赋、盐课、工料的要区。

板浦凭借“岁产百万金”的盐场为依托,成为商贾辐辏之地。

商业之盛,曾被视为江北各镇之冠。

当时,“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3万人,其中商业市民占该镇总人口的85%以上。

可谓“皆鹾客侨聚,为财赋重地”。

运盐河穿街心而过,河上铺以木板。

盐河两岸商号林立,繁华热闹,镇上有大盐商十余家。

陶澍设府于板浦,专门管理漕运。

以板浦盐关为中心,北至大浦,东达海边,运盐河、纳潮河形如蛛网。

运盐盛期,板浦盐关每天出关盐船达80余艘,日运盐量达500余吨。

板浦榷关每年征收的淮北盐税居海州地区之首,不仅左右海属经济形势,还直接支持了淮安、扬州的繁盛。

漕运总督杨钖绂在《板浦》诗中咏道:

板浦沿东海,鱼盐夙号饶。

人家都水面,井灶自通潮。

野烧随风起,寒声落雁遥。

云台欣在目,谁共履岹峣。

至民国25年(1936)板浦场有池滩552份,约5.27万亩,年产盐约150万担。

1914年,稽核总所为改变两淮税收日减的状况,遂将原两淮稽核的一套人马,分解为二,在板浦另立淮北稽核分所,专门管理淮北盐税征收及盐斤称放。

1928至1937年,淮北盐产空前发展,漫滩是”积雪中春,飞霜暑路”。

板浦除设立淮北盐务稽核两淮运使等机关外,还驻有一些其它机构,如板浦场盐课司,建坨委员会,济南七公司驻朐办事处,湘鄂赣皖四岸公所等。

1931年,两淮盐运使公署扬州迁板浦,下设八十一处盐场,产盐行销苏、豫、皖四十一个州县。

板浦镇的深巷小街到处都是盐务机关,加之板浦、中正两场垣商多居于此,三街六巷市井显得分外繁华。

盐业的兴旺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达。

是时,中国、中央、上海、商业、江苏、交通、厚康诸银行在此广设分所,开业钱庄有十五家之多。

马路两侧店面衔接不断,商贾川流不息。

酒楼、茶馆、澡堂、妓院等冶游场所人声鼎沸;鱼市、花市生意兴隆,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青砖小瓦的幽深庭院,使人感到古老而清新。

这座盐业古镇一时名扬苏北、鲁南、皖东。

板浦得山海之势,具鱼盐之利,不仅为历史悠久的繁华商埠,而且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人杰地灵。

这里的秀水媚水曾孕育出李汝珍的《镜花缘》,也曾哺育出凌廷堪、刘淑曾、许乔林、许桂林等一批享誉海内的文士。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文学家阮元、思想家魏源、官宦文士陶澍、杨锡绂、管干贞等都曾到过板浦游说、巡视或居住过。

近代教育家江问渔以及电讯专家、原联合国联盟高级官员汪德官,我国水声学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原厦门大学名誉校长、细胞物理学家汪德耀,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汪德熙,原邮电部副总工程师、电讯专家汪德诚,美籍数学博士、曾任美国少数民族学院副院长程君复,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等,都是板浦人。

清人黄申瑾将板浦“盐池汇宝”列为云台二十四胜景之一,到这里游览人常年络绎不绝,“登山场者必宿板浦场市”。

板浦曾是古海州地区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非常丰富。

有相传唐初大将罗成挑出的天龙泉,后经唐代开掘扩建成为“大天池”;有国清禅寺、拾骨寺、关帝庙、火星庙、天齐庙、龙王庙、文昌宫、天后宫、百子堂、善林庵、观音堂、崇庆院、陶公祠等寺庙二十多处,或殿阁巍峨,雄奇瑰丽,或画栋雕梁,飞檐流金。

其中金碧交辉的国清禅寺始建于北宋,堪称建筑艺术上的上乘佳品。

李汝珍著书楼和“二许”故居是游人必到之处。

城墙、护河、市桥、四座花园及高大的北城门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板浦胜迹。

板浦饮食之精,歌舞之繁,粉黛之多,园林之美,冠盖之盛,酷似扬州,倒也赫赫扬扬地兴旺了上百年。

日战争,驻板浦的灌云县政府执行国民党的“焦土抗战”政策,在第八军军长李守维的指挥下,将“秋园”遍浇汽油烧毁,一些重要设施被炸毁。

1938年4月,日寇袭占了连云港口,被我军民所阻,西进不得,疯狂的日机于4月21月至24日对板浦进行狂轰滥炸,板浦的一些建筑物被毁。

瓦砖遍地,疮痍满目。

抗战后盐务机构迁出,板浦从此一蹶不振。

板浦新生以后,这座地道的消费城镇的面貌得以改观,逐步形成了电镀、纺织、食品、建材、化工、包装六大支柱产业的工业系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板浦人躁动不安,他们始终为寻回昔日的辉煌而苦苦奋斗着。

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镇办工业,在传统名特产上做文章,板浦滴醋香飘海内外。

板浦现为附近各乡的农、副、商业集市贸易中心。

(选自《文化连云港丛书·淮盐今古》,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第三节在水一方

潘友国(板浦实验中学后勤)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古镇板浦因善后河里的水得以繁衍、鲜活、生生不息。

老家的水是古镇独特的标志。

老家古镇板浦因水而生,因河而闻名。

老家板浦不仅因水而盛,老家板浦还因水而灵。

水给了古镇最灵动的恩泽。

古镇板浦人自古就与水有着不解的渊源。

善后河浩浩荡荡,一河古水从古流到今,竟孕育出无数的名人。

水,是老家的血脉。

老家板浦善后河中的水,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老家的水盛产名人闻名于世。

老家的水滋养一方水土。

翻开历史的档案,著名的武卞赓、“二许”、“汪氏五魁”、革命烈士陈苏光、板中二女杰······他们的名字光彩耀目,光辉耀古今,载入史册,令后人世代敬仰。

他们曾经叱咤风云,他们曾经名噪一时,他们曾经令历史动容,令历史震撼。

在古镇提起他们任何一人,如果有谁不知他们,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古镇的人。

一方灵土,悠悠岁月中流淌着水秀,也流淌着水性。

水性的流淌中,滋润了多少文人的心灵,滋润了多少文人的情怀。

水诞生了多少传奇。

水是源头。

老家的水得天独厚。

水孕育了柔情的古镇,老家的古镇注定与水相依为命,密不可分。

水与古镇板浦人命运紧紧相连。

水滋润了老家的风物,风姿灼约。

水环绕古镇,尽显妩媚,就像母亲将自己的孩子揽入怀中。

水,宛约多情。

水美丽诱人。

水柔媚秀丽。

水流淌出一部活的风俗志。

水与才子佳人结缘。

镜花水月水为媒。

有水就有船,200多年前,李汝珍就是坐着船来到这一块神奇的土地的。

是多情的水留住了李汝珍,是水使才子李汝珍与佳人许小姐喜结良缘,是水才有了一部石破天惊的古典名著《镜花缘》。

水,成就了李汝珍与许小姐动人、缠绵的爱情故事。

老家板浦一带,有许多跟李汝珍有关的遗迹和传说。

水,书写了古镇的风土人情,千古传奇。

水,秋园的桃花因水而艳。

桃花有情,才有了名句: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有情,水更有情。

水,一汪清水,碧透灵动,澄净可人,不染尘世半粒尘埃。

老家的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

老家的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

老家的河水,是世界上最美最甜的水。

甜得一如母亲乳汁的味道。

水,浸润着这块神奇的土地。

水,滋生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风俗与民情······

水孕育美食,河源的饮食之族,让人体会到“人之饮食,首重惟水。

水之身无穷末,却是万味之祖。

人所共知的特产汪恕有滴醋、小脆饼、凉粉、香肠、糖人人······足可

以让外地人垂涎欲滴,品尝之余,惊呼:

美哉,板浦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无论外地人,怎样模仿板浦名食,都以失败告终。

老家的板浦人美食小吃的秘诀,世代相传,相沿成俗。

老家的水,灌溉着农田,稻花飘香,果蔬压枝,老家宛如“塞上江南。

老家的水,早在千年之前就为人所用知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老家的水,吸引了数不胜数的他乡文人墨客,例如:

李渔······袁枚等皆在古镇板浦,或抚琴、或吟诗、或饮酒、或品茗、或交相唱和。

老家的水风流千古。

欲闻行人何处去?

善河盈盈处。

老家的水,滋养着芦苇,万千郁郁葱葱的芦苇,一片嫩绿,如美女随风轻盈摇曳。

水天一色。

老家的水像一泓清波明镜一样,倒影着蓝天,白云,花草,树木······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泽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家的河水,柔波万里,气象万千,气吞山河。

水饱蕴着春天的绿色。

春阳正暖,微风轻送,河水恬静温婉,水中的野鸭,白鹭······密密麻麻,成群成对,结伴而行,蔚为壮观,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水墨画卷。

老家的水岸千树万树梨花,白似雪锦,灿然多姿,傲然竟放。

落日水融金。

夕阳余辉,红彤彤过阳光照在水面,像一幅彩色的油画。

无怪乎,乾隆帝下江南,多次在次,流连忘返,游忘思归,赞叹不已。

倘如有朝一日,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利所扰,不为情所困,远离古镇的喧嚣和浮华。

携两三知己,泛舟水上,清风徐来,水波荡漾,一壶浊酒,对酒当歌,是何等的美气,是何等的惬意!

如能与一汪清水相伴,便是人生最理想的生活,便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古镇的水是灵魂,古镇的水是魂魄。

水把这一块神奇的土地装扮得如此多娇

水的背后必有一段不寻常的岁月,以及千古不同的题材故事。

离开了水,千年的古镇便没有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便没有了儿女情长的市井传奇故事,便没有了灵气,便没有了内涵,便是一潭死水。

没有了水,古镇板浦便黯然失色。

水造就了,古镇繁华。

我始终不会忘记,是老家的水滋养了我,给了我的生命。

我是喝老家的水,长大成人。

长大的以后,本向了外面的世界。

长大的以后,本向了外面的世界。

今生今世,无论走到何处,老家的善后河的水,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第二章革命先驱的足迹

第一节惠浴宇在海州

任职时间最长的江苏省省长——惠浴宇。

惠浴宇(1909一1989年)原名惠美琬,灌南县新安镇镇北村人。

曾跟随其大哥惠美珊到位于板浦镇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附属小学(今苏光小学)就读四年,后就读于江苏省第八师范(海州师范前身)。

1928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与李超时等人按照中共江苏省委的要求,在海州白虎山建立东悠特别支部任特支宣传委员。

次年秋,在东海中学读书时,发起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参与发动海州大村的农民暴动。

1929年秋,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0午4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7年,坚贞不屈、坚持斗争。

1937年l0月作出狱,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作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惠浴宇的一生始终和江苏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相连。

他曾经两度担任江苏省省长,前后长达15年,是建国后任职时期最长的江苏省省长。

  惠浴宇,1909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灌南县。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于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他于192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天,他与李超时、宋绮云共同创建了海州地区的党组织。

在革命的低潮时期,他领导了震撼海州的农民暴动。

1929年秋,他来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0年4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抗日战争时期,惠浴宇受党组织和陈毅的直接派遣,奔赴苏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中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并担任县长。

这块地区成为新四军挺进江北的先头阵地,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四军东进后,他又奉命率领部分武装胜利地完成了恢复江都、开辟兴高宝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使苏北根据地与淮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46年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军撕毁停战协议,向苏中解放区姜堰一带猖狂进犯。

当时在苏中军区工作的惠浴宇作为我军首席代表,深入虎穴与敌人“火线谈判”,他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迫使敌人不得不在谈判桌上签字。

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战略性反攻后,惠浴宇随解放大军驰骋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功勋。

  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惠浴宇历任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兼市军管会主任,苏北行政公署主任、区党委常委,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华东局常委。

1955年2月,惠浴宇当选为江苏省省长,在1958年和1964年他又连续当选为江苏省省长。

在这一时期,惠浴宇为江苏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他是党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十年浩劫中,惠浴宇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蒙冤受屈达十年之久。

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

粉碎“四人帮”以后,惠浴宇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彻底平反。

他恢复工作后,于1980年重新担任江苏省省长。

1983年,他拥护中央关于实现干部新老交替的重要决策,主动退居二线。

晚年撰写了大量缅怀战友的回忆文革,汇成了感人至保的《写心集》。

第二节“板中二女杰”

一、张明、朱平烈士生平简介

张明、朱平都是板浦人,是我校一九三八年的初中毕业生。

张明生于一九二O年,家住东大街,学生时代取名张流芝,牺牲于一九四三年。

朱平生于一九二二年,家住大寺巷,学生时代取名朱芳,在上饶集中营化名王洋,牺牲于一九四二年。

张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