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391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docx

华师333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

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整理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2014、2012、2010)p29

答:

a.狭义的教育中的一种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知识点)

b.狭义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指专门有组织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试题)

2.教育制度(2014)p47

答: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3.体育(2013)p46

答:

体育是指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体力和体质的发展非常重要,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作基础。

所以,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形成性评价(2013)p69

答:

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5.教育目的(2012、2010)p42

答: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

6.分组教学(2012、2011)p68

答:

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

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分组教学还可以分为内部分组与外部分组两种形式。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来分组教学的,外部分组则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来分组教学。

7.教授法(2012、2010)p65

答: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②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③要讲究语言艺术。

8.陶冶(2012、2011)p78

答: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它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9.学校制度(2011)p48

答: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主要有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目前,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

10.课程标准(2011)p52

答: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自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某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

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11.智育(2011)p46

答: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生态文明(2014)p37

答:

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人类生存在地球的自然怀抱里,是自然的产儿,自然生命的一分子,理应爱护自然母亲,与自然万物保持必要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可是,人们为了个人及其群体的私利和生活改善却一味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力图征服、主宰自然,而不顾自然是否承受得起,是否对它造成了伤害。

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学校里和社会上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观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对自然开发的无序与过度,运用科技的不当或失误、不懂得珍爱生命和节约资源等等,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

因此,我们应当有计划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懂得:

什么是生态?

爱护生态与节约资源对人的长远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污染与生态失衡?

它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并注意指导与督促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去爱鸟,爱花草、树木,保护植被,保护珍稀动物;去节约水、煤气等资源;不乱丢垃圾,爱护环境的清洁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J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关涉社会的移风易俗,所以,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要组织学生参加到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如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访问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的积极分子,总结环卫与节能的好人好事,参与社区清除环境污染的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与锻炼,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情趣与信念。

2.德育途径(2014)p77

答:

①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③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④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⑤心理咨询

⑥班主任工作

⑦校园生活

3.教育的文化功能(2013)p38

答: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

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古往今来,一直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

教育的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利益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

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

高等学校既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又是造就各种有较高素质的文化生产者的专门场所,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日益开放化,学校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教育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4.教师的教育素养(2013)p86

答:

(1)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

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2)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①课程开发能力;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引导与创新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间题的能力。

论是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还是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改革,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资格也有条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他们从事的教育或教学研究。

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5.上好一堂课的要求(2012、2011、2010)p68

答: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好课,必须做好下述三方面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

合理选择教法。

(2)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教师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下述要求:

明确教学目的。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的质量要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内在动力;

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组织好教学活动。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布置好课外作业。

总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有效,积极性高,表达清晰。

(3)课后的教导工作

课后的教导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4)教学评价

学业考评可通过书面考试(开卷与闭卷)、口试、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实施。

6.培养集体的方法(2012、2011)p81

答:

(1)确定集体的目标

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培养集体首先要使集体明确奋斗的目标。

班主任则应果断地不容置疑地提出要求作为集体必须实现的目标。

目标的提出应当由易到难,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又提出一个要求更高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培养集体必须注意健全集体的组织与功能,使它能正常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因为只有在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系列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形成集体奠定情感基础。

班主任在确定班的奋斗目标后,应制订集体活动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引导集体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只有在集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集体才能识别是非、善恶、美丑,扶正抑邪,发扬集体的优点、抵制不良思想作风的侵蚀,才能使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教育的主体。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分清是非,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

7.教师劳动的特点(2012、2010)p82

答: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

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再次,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最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一方面,这种创造性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所作出的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上,即教育机智。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011)p45

答: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要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从分层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与自我关系的能力。

(3)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培养独立个性,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9.教师的素养(2011)p85

答:

第一、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教师要富有献身精神,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要关怀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

要依靠教师集体,最大效度地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第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科学、正确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

第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2)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引导与创新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间题的能力。

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第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010)p40

答: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

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不能依附于政治或经济;

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评,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引导、教化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全面、持久发展。

三.论述题

1.联系中小学实际论述处理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014)p60

答: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以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它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教材,然后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从而就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参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长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即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也离不开间接经验的学习,改变不了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的事实。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L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

他们主张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

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举例说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要求(2013)p64

答: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木要求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提出为什么常受日光照射的皮肤颜色比较黑这一问题,就能够引入皮肤这个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人

例如,在引入细胞的失水和吸水这一内容时,向学生提问生活中那些现象与这个知识点有关,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实际的能力。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述叶的形态结构,花的结构前,先让学生采集不同形态的叶标本,制作花的解剖标本。

这对学生更具诱惑力,挑战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人的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2012)p30

答:

从基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这两个特点。

(一)未完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能动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它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4.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意义(2012、2010)p30

答: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学意义: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育学意义: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学意义: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

教育学意义: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5)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

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教育学意义: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记(2010)p103

答:

a.《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

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

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学制与学年,视学与考试等;教育教学原则方面提出预(预防性原则)、时(及时施教原则)、逊(循序渐进原则)、摩(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提出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学记》承袭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

教育对个体发展也起到作用,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

《学记》十分强调尊师,还提出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

(试题)

b.《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