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益概述 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698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补益概述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艾灸补益概述 2.docx

艾灸补益概述2

艾灸补益概述

   ◆艾灸补益的作用

 

   艾炎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

是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

“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

“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

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这些记载和论述,说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补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

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

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

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

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艾灸的补益现代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

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

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

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

日本金万淳夫等观察艾灸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

艾灸后l~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

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3)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

艾条温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灼痛,皆能很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

艾灸大椎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TC)和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而以TC更为显著。

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取穴基本方法】

 

   艾灸补益,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在穴位上施灸实现的,而下面的按摩补益有的也需要在穴位上进行,因此必须学会定位、取穴,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

这里主要介绍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

 

   1.体表标志法以体表某些标志如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肚脐或关节、肌肉等活动时产生的孔隙,凹陷等来作为依据,去找所要取的穴位,这样的取穴方法就是体表标志法。

通常比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两眉中间;膻中,即两乳头水平连线中点等。

 

   2.指寸法指寸法是在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以施术者本人或被施术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比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还有横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节为准,量取四横指为3寸。

 

   3.经验法经验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等等。

艾灸的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艾灸的特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手法

   【基本方法】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1.艾条灸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

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普通的艾条和药艾条中药店均有售)。

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

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

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

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

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

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

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

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

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

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

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艾草

  【物种名称】艾草

  【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

  【拉丁学名】Artemisiaprinceps

  【英文名称】Asiaticwormwood

  【科属分类】菊科,艾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

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

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

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药用特性】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

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

“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

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

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

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

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

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

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

"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

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

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

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

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要点】

  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用作食用。

生长主要以采收鲜嫩株头及嫩叶为目的。

生产中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

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

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

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

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

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

企业收购合同价为每千克0.65元,一般农户每公顷纯收入达22500元左右。

郎溪县生产的艾草经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

该县有较多的岗地,因其生产水稻取水困难,所以在岗地生产艾草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年历史,现有品种6个,生产面积100公顷。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拟再建200公顷的艾草生产基地,扩大加工流水线,以达到扩大日本市场和国内部分市场的需要。

  首先准备好糯米干粉,磨得越细越好,艾草准备多些,芝麻、花生适量,猪油适量,黄片糖和白糖适量,柚子树叶或者芭蕉叶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净后,入大锅里煮开,其间加一点点苏打粉一起同煮,这样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烂,煮好艾草好,捞出再用清水洗净,然后挤干水分备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净后,分别入锅里炒香,然后放入搅拌机搅碎备用,黄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馅里,再加入适当的猪油和白糖,搅拌均匀后,制成艾糍粑的馅备用。

  用适量的黄片糖放入锅中煮成水状,然后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黄糖水及处理过的艾草,一起搓揉,尽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搅拌均匀,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为艾草也带有水分,揉好的面应该不干不湿,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么样便可。

  抓一团面,揉圆后,在中间挖开个洞,装入芝麻花生馅,然后轻轻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圆形状,蒸笼里垫上柚子叶,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层花生油,然后轻轻置于柚子叶上,置炉上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

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

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

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冰台

  艾的别名。

见《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

“陆佃《埤雅》云:

《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

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

”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可使局部发热、潮红,皮肤吸收后则使肢体末稍神经麻痹;口服对咽喉及肠胃道有刺激,产生咽喉部干燥、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并有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

艾中毒能引起肝脏细胞的代谢障碍,出现黄疸型肝炎。

艾油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大剂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LD50为1.12m1/kg[17]。

艾叶药用不得超过10g,对人致死量为100g

艾、艾绒及艾炷艾条制作

1艾的作用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

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

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

"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见图)现代研究:

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2艾绒的制备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

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3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

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

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

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

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

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min。

  ②艾条: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

一般长20cm,直径1.2cm。

因其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纯艾条:

取制好的陈久艾绒24g,平铺在8寸(26cm)长、8寸(26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0.35寸(1.5cm)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

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

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

制法同纯艾条。

  太乙针其药物配方历代各家记载各异。

近代处方为:

人参250g,参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蕲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纸(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左右,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待用。

  雷火针用艾绒94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少许。

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

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平方形,然后将药料匀辅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待用。

(注:

比艾条要粗大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