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复习内容.docx
《水质工程学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质工程学复习内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质工程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1、富营养化:
是指富含磷酸盐和某些形式的氨素的水,在光照和其他环境条件是以的情况下,水中所含的这些营养物质足以使水中的藻类过量生长,在随后的藻类死亡和随之而来的异样微生物代谢活动中,水体所含的溶解氧很可能被耗尽,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和水生态环境结构破化的现象。
2、同向絮凝:
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推动水流运动引起的脱稳颗粒间的碰撞絮凝。
3、异向絮凝:
有布朗运动引起的脱稳颗粒间的碰撞絮凝。
4、强化絮凝:
通过某种手段强化传统混凝工艺对天然有机物〔BDP前驱物〕的去除,从而控制后续消毒过程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5、接触絮凝:
澄清池开始运转时,在原水总投入较多的凝聚剂,如果在池内形成一个絮体体积浓度足够高的区域,是投药后的原水进入该区域与具体很高提及浓度的粗粒絮体接触,就能大大提高原水中细粒悬浮物的絮凝速率。
6、自由沉淀:
悬浮物质浓度不高,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互相不碰撞,呈离散状态各自独立地完成沉淀过程。
7、拥挤沉淀/干预沉降:
当水中有大量颗粒在有限的水体中沉降时,由于颗粒之间产生影响,致使颗粒沉速较自由沉降时小的现象
8、絮凝沉淀:
脱稳的胶体或微小的悬浮物聚结成大的絮凝体而沉淀的过程
9、浅池理论:
按照理想沉淀池的原理,在保持截留沉速U和水平流速V都不变的条件下,减小沉淀池的深度,就能相应地较少沉淀时间和缩短沉淀池的长度。
10、截留沉速:
恰能在池中沉淀下来的颗粒沉速u
11、外表溢流率/外表负荷:
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量。
12、有效粒径d10:
表示通过筛孔的滤料质量占滤料总质量10%时对应的筛孔孔径。
d80:
表示通过筛孔的滤料质量占滤料总质量80%时对应的筛孔孔径。
13、不均匀系数k:
d80与d10的比值
14、滤层膨胀率e:
在滤层的反冲洗中,滤层因部分或全部悬浮于上升水流中而使滤层厚度增加的现象,称为滤层膨胀。
滤层增厚的相比照率,为滤层膨胀率
e=(L-L0)/L×100%
15、反冲洗强度:
用水对滤层进行反冲洗时,经滤层单位面积上流过的反冲洗水量。
q=Q/A
16、强制滤速:
水厂中部分滤池因进行检修或翻炒,而停运时,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其他运行滤格的滤速。
17、软化:
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处理
18、除盐:
把水中强电解质盐类全部或大部分加以去除的处理过程
19、硬度:
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总和
20、活性炭再生:
采用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将吸附在活性炭外表的吸附质去除,恢复活性碳的吸附能力
21、离子交换:
利用离子交换剂从电解质溶液中吸取某种阳离子或阴离子,而把本身所含的另外一种带相同电荷符号的离子等当量的交换下来并释放到溶液中去
22、离子交换树脂的全交换容量:
单位质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全部离子交换集团的数量,为固定常数
23、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作交换流量:
一定的工作条件以及水利条件下,一个固定周期中单位体积树脂实现的离子交换容量,是实际工程运转中所利用的交换容量。
24、混合液悬浮固体/污泥浓度MLSS:
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中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
g/L
25、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物质部分的浓度
26、污泥沉降比SV:
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形成的沉淀污泥的体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27、污泥容积指数:
SVI:
SV/MLSS〔mL/L〕/(g/L)
28、BOD污泥负荷率Ns:
曝气池内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Ns=F/M
29、污泥回流比R:
指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QR与与原污水流量Q之比
30、污泥龄/固体平均停留时间SRT:
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的时间。
工程上,污泥总量/剩余污泥量
31、水力负荷:
单位面积的滤池或单位体积的滤料每日处理的废水量。
32、硝化:
分为两步:
氨氮首先氧化为亚硝酸氮,继而在氧化为硝酸氮。
〔由自养微生物硝化菌完成〕
33、反硝化:
在缺氧〔不存在分子态游离溶解氧〕条件下,将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复原成气态氮〔N2〕或
34、厌氧生物处理/厌氧消化/污泥消化: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各种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的过程。
35、生物处理:
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植物性营养物得以降解,去除
36、污泥含水率:
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量之比的百分数
37、污泥干燥:
将脱水污泥通过处理,去除污泥的绝大部分毛细结合水,外表吸附水和内部结合水的方法。
38、污泥脱水:
用真空,加压和干燥方法是污泥中的进一步别离,减少污泥体积,降低储运成本,或利用焚化等方法将污泥固体物质装化为更稳定的物质
39、污泥发酵:
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
40、污泥脱水过滤产率:
单位时间在单位过滤面积上产生的滤饼干重量
41、土地处理:
污水有节制的投配到土地上,通过植物—土壤系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吸附,过滤与净化作用以及自我调节功能,使污水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得以净化,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分得以再利用,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获得增产
简答题
1、给水处理的常规工艺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强化工艺:
常规处理工艺:
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
特殊给水处理工艺:
原水→预氧化〔加氧化剂,去除水中有机物〕→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饮用水
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常规流程是什么?
当水源受到较严重污染时,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应增加那些单元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处理的要求?
答:
常规处理工艺:
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出水
需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原水→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出水
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深度处理→出水
2、胶体结构〔图〕
答: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胶核+吸附层+扩散层
胶体微粒聚合在一起形成胶核,胶核外表吸附电位形成离子带电,由于静电引力,势必吸引溶中异性离子到胶核周围。
靠近胶核外表处,反离子浓度最大,通过胶体微粒外表电荷的静电作用使该部分仅离子与胶体微粒紧密吸附在一起,并随胶体微粒移动,这一层反离子称为束缚反离子。
胶体微粒外表吸附的电位形成离子和束缚反离子合称为吸附层。
随着与胶体微粒外表距离的逐渐变大,反离子浓度逐渐变小,束缚反离子以外的反离子由于热运动和溶剂化作用有向溶液中扩散的趋势,并不随胶体微粒移动,这些反离子称为自由反离子,构成扩散层。
3、胶体的稳定性〔由哪些原因造成〕
答:
①胶体的动力稳定性:
由于胶体尺寸很小,强雷的布朗运动使其可以克服重力的作用而不下沉,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溶液中。
②胶体的带点稳定性:
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能够对抗其间的范德华力,使胶体颗粒保持分散状态而稳定。
③胶体的溶剂化作用稳定性:
胶体颗粒与分散介质水分子发生作用,使胶体颗粒周围形成一层水分子有规律定向排列的水化层,当两个胶体颗粒靠近时,水化层中的水分子被挤压变形而产生反弹力,阻碍两胶体颗粒进一步接近,使胶体颗粒保持分散状态而稳定。
疏水胶体稳定性主要原因:
带电稳定性,动力稳定性。
亲水胶体稳定性主要原因:
水化作用稳定性占主导地位,带电稳定性则处次要地位。
4、混凝机理
答:
混凝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是水中胶体颗粒和微小悬浮物聚集的过程,是水和废水处理工艺中的一个单元操作。
主要包括凝聚和絮凝两部分。
凝聚:
主要是指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絮凝:
主要是指脱稳的胶体或微小悬浮物聚集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
胶体的凝聚机理包括:
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网捕—卷扫作用。
胶体的絮凝机理包括:
异性絮凝:
有布朗运动所引起的两个胶体颗粒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而发生碰撞聚集的情况。
同向絮凝:
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推动水流运动引起的脱稳颗粒间的碰撞絮凝。
5、混凝过程的控制指标/混凝可分为混合和絮凝两个过程,请简要说明各阶段的控制指标要求,并解释原因/混合和絮凝在工艺上要求有何不同?
水厂中这两个单元过程的G.GT值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答:
在混合阶段,主要目的是混凝药剂快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有利于混凝剂的快速水解,聚合及胶体颗粒凝聚,因此需要对水流进行快速剧烈搅拌。
混合过程通常在10—20s至多不超过2min内完成。
搅拌速度按速度梯度计,一般控制G值在700—1000s-1之内。
由于此阶段水中颗粒尺寸很小,未超过布朗运动颗粒的尺寸范围,因此存在颗粒间的异向絮凝。
在絮凝阶段,主要靠机械或水力搅拌促使颗粒碰撞凝聚,同向絮凝起重要作用。
一般控制平均G值控制在20—70s-1,平均GT值控制在1×104—1×105范围内。
6、G值的推导
7、影响混凝效果因素
答:
①水温的影响水温过高过低都对混凝不利,最适宜水温20—30度之间。
②水的pH值的影响不同混凝剂的最正确水解反应所需要的pH值范围不同。
③水的碱度的影响当原水碱度低或混凝剂投加量较大时,通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碱度药剂,如石灰等来提高混凝效果。
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有机物存在条件下胶体颗粒比没有有机物时更难以脱稳,需要增加混凝剂投加量才能获得较好的混凝效果,混凝剂投加量大幅度增加。
⑤混凝剂种类与投加量的影响:
⑥水力条件影响:
水利条件包括水力强度和作用时间两方面。
⑦水中杂质颗粒浓度的影响。
⑧混凝剂投加方式的影响。
8、理想沉淀池假定
答:
假定:
①进水均匀地分布于沉淀区的始端,并以相同的流速水平的流向末端。
②进水中颗粒杂质均匀的分布于沉淀区末端,并在沉淀区内进行这等速自由沉降。
③凡能沉降至沉淀区底的颗粒杂质便认为已被除去,不再重新悬浮浸入水中。
对于理想沉淀区,外表负荷=截留沉速
9、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率的因素/改进沉淀池去除效率可采取的措施有什么?
①适当增加沉淀池的水平流速水平速度增加Fr随之增大,水流的稳定性也得到增强,可减少浑水易重流的影响,同时也可减少其他上述各种水流的不良影响。
目前平流沉淀池一般的流速为10—20mm/s,最高可达50mm/s。
但水平流速增加,水流紊动程度增加,因此过大的水平流速,也不利于沉淀。
②减少沉淀池水力半径R可以使Re减小,Fr增加,即使流态趋向层流,又能提高水流的稳定性。
具体做法可在平流沉淀池中设置多余导流墙,通过增加水流断面的湿周,而使R减小。
③浅池理论:
在保持截留沉速u。
和水平流速u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沉淀池的深度,减少沉淀时间。
10、对滤料的要求——石英砂是最常用的滤料
答:
①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②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③具有用户要求的颗粒尺寸和粒度组成
11、反粒度过滤的基本原理
答:
理想的滤层构造适应是沿过滤水流方向滤料的粒径由粗变细,称为反粒度过滤。
使水首先进入粗滤料层,粗滤料的单位体积滤层的滤料外表积较小,单位体积滤层进入滤层中截留的杂质比较少,从而使滤层孔隙被堵塞的比较慢,未被表层截留的杂质增长的较慢,滤池过滤周期增长,滤层含污能力增大。
12、提高滤池效果的手段
答:
①采用分层滤
②使用粗制均匀滤料
③提高反冲洗效果:
气水反冲洗,外表助冲,外表扫洗
如何提高滤池的含污能力
①提高滤料颗粒的均匀性
②由单层滤料改为双层滤料或三层滤料
③改变水流方向,采用上,下双向水流过滤
13、滤料层、承托层,配水系统的作用
答:
滤料层的作用:
用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以获得浊度更低的水。
〔如慢滤池主要依靠滤层外表形成一层致密的滤膜。
水经过滤膜过滤后才变得清澈。
〕〔快滤池主要依靠整个滤层提供的滤料外表积来去除浊质。
〕
承托层的作用:
①支撑滤料层的作用,以防止滤料泄漏
②起配水作用,使配水系统流出的反冲洗水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滤层底部。
所以承托层的结构与配水系统有关。
配水系统的作用:
①在滤池过滤时,能将过滤的水聚集起来起初池外
②在滤池反冲洗时,能将反冲洗水均匀分布于整个滤池平面面积上。
反冲洗作用:
清除聚集在滤层中的积泥
14、反冲洗配水系统类型、特点、原理/滤池常见的反冲洗配水系统有哪些?
各有何作用。
答:
反冲洗配水系统有:
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两种基本形式。
还有中阻力配水系统。
大阻力配水系统:
①常见的是“穿孔管大阻力配水系统”
②能定量地控制反冲洗水分布的均匀程度,工作比较可靠,但水头损失较大。
小阻力配水系统:
①分布水的均匀程度较差,但反冲洗时消耗的水头损失很小,为滤池反冲洗提供了便利条件,常用于中小型设备。
②常用的是:
格栅、孔板、穿孔渠、滤头
③小组里配水系统的孔眼流速越高,均匀配水的可靠性也越高适用的滤池面积也越大。
配水系统的均匀程度可以孔眼最小流量与最大流量之比表示:
≥QQ
15、V型滤池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
V型滤池因两侧〔或一侧也可〕进水槽设计成V字形而得名。
其主要特点是:
①滤料粒径较粗,均匀性好,反冲洗不致产生水力分散现象,滤层不易堵塞,故过滤周期长。
②气、水反冲洗再加始终存在的横向外表扫洗,冲洗效果好,冲洗水量大大减少。
16、请绘出水中含有氨氮时的加氯曲线,并说明各段化学反应。
OA段:
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
AH段:
氯与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合性余氯
Cl2+H2〈=〉HoCl+H++Cl-
NH3+HoCl→NH2Cl+H2o
HB段:
氯与氨继续反应,产生化合性余氯,随着氯量增加,开始出现:
2NH2Cl+HoCl→N2↑+3HCl+H2o
BC段:
水中的氨消耗完,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
〔该阶段消毒效果最好〕
自由性余氯:
以Cl2、HoCl和OCl-等形式存在的余氯为自由性余氯
化合性余氯:
以氯胺〔一氯胺、二氯胺、三氯胺〕形式存在的余氯为化合性余氯
17、氯消毒的副产物、危害、控制技术
答:
氯消毒的副产物〔DBP〕:
三卤甲烷〔THM〕和卤乙酸〔HAA〕
危害:
致癌〔多数为挥发性物质,对人类健康会产生潜在影响〕
控制技术:
强化混凝〔消除DBP前驱物〕,粒状活性炭吸附〔去处没有被混凝沉淀所去除的DBP前驱物〕,膜过滤〔去除有机物,并控制DBP〕
18、影响活性炭吸附的因素
答:
①活性炭的性质、物理、化学、吸附性质
②吸附质的性质
③其他因素:
包括溶液的pH值,无机离子组成的以及含量,无机沉淀
④活性炭与水处理化学药剂的反应
19、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组成
答: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带有活性基团的网状结构高分子化合物
结构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离子交换树脂的骨架,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基体
另一部分是带有可交换离子的活性基团,它化合在高分子骨架上,提供可交换的离子。
20、典型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的净水过程,活性污泥法的系统组成。
A典型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典型的城市污水主要来源是城市居民生活污水,主要的去除对象是有机污染物一般用COD和BOD5作为指标
格栅:
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
沉砂池:
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初沉池:
去除悬浮物,同时去除部分BOD5,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并降低其有机负荷。
曝气池:
活性污泥反应器的核心处理设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场所。
二沉池:
实现泥水别离。
B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过程
答:
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条件中,有机物从污水中去除过程的实质是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活得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使活性污泥的到增长。
该过程大致包括:
①初期吸附去除
②微生物代谢
③活性污泥沉淀别离
C活性污泥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
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
②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③由污水挟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有机物质
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D活性污泥微生物及其作用
答: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主要由细菌组成,此外,在活性污泥上还存在真菌以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活性污泥微生物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
在活性污泥处理条件中,进化污水的第一承担者也是主要承担者是细菌,而摄食处理水中游离细菌,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原生动物则是污水净化的第二承担者,并将原生动物称之为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性动物。
E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规律
答: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主要取决于有机物量〔F〕与微生物量〔M〕的比值〔F/M〕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分为以下4个阶段:
①适应期:
本阶段初期微生物不增殖,但是微生物个体增大,酶系统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在本阶段后期,酶系统对新环境已基本适应,微生物个体发育也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细胞开始分类。
微生物开始增殖。
②对数增长期:
此阶段微生物增殖速率提高,有机物非常充分,微生物以最大速度摄取有机物,也是最大速率增殖,合成新细胞。
③减衰增殖期:
随着微生物不断增值,有机物浓度不断下降,有机物逐步成为微生物增殖的限制因素,在后期微生物增殖速率几乎与死亡速率相等,微生物活体数到达最高水平。
④内源呼吸期:
污水中有机物持续下降,到达几乎耗尽的程度,F/M比值降至最低程度。
F环境因素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影响
答:
①营养物质污水营养物质的平衡一般以BOD5:
N:
P=100:
5:
1
②溶解氧:
一般宜保持在不低于2mg/L的程度
③—
④温度:
事宜温度介于15—30度之间
⑤有毒物质:
如重金属,H2S等。
21、活性污泥处理法中污泥膨胀的原因,控制对策
答:
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或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多的污水
②腐化或早期消化的废水,硫化氢含量高的废水
③N、P含量不平衡的废水
④含有毒物质的废水、混合液中DO浓度太低
⑤高pH值或低pH值废水
⑥缺乏一些微量元素的废水
⑦曝气池混合液受到冲击负荷
⑧污泥龄过长及有机负荷过低,营养物不足
⑨高有机负荷,且缺氧的条件下
⑩水温过高或过低
22、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优缺点分析/生物膜法特点
答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a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多样化,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
b生物的食物链长
c分段运行与优势菌属
a耐冲击负荷,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b微生物量多,处理能力大,净化功能强
c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易于沉降别离
d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
e易于运行管理,节能,无污泥膨胀问题。
23、好氧与厌氧优缺点,使用条件。
答: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优点:
能耗少,运行费低,污泥产量少;营养盐需要少;产生甲烷,可作为潜在的能源;可消除气体排放的污染;能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可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和容积负荷;厌氧污泥可长期储存,添加底物后可实现快速响应。
厌氧生物处理发的缺点:
欲到达理想的生物量启动周期长;有时需要提高碱度;常需进一步通过好氧处理到达排放要求,低温条件下降解速率低;对某些有毒物质敏感;产生臭味和腐蚀物质。
24、活性污泥法的演化/派出/发展/深层次发展。
答:
传统活性污泥法→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25、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工艺形成,了解其特点原理图
答:
生物膜法基本流程
初沉池:
作用是去除大部分悬浮固体物质,防止生物膜反应器堵塞,尤其对孔隙小的填料是必须的。
二沉池:
作用是去除脱落的生物膜,提高出水水质。
出水回流:
作用是当进水浓度较大时,生物膜增长过快,采用出水回流,以稀释进水有机物浓度和提高生物膜反应器的水力负荷,加大水流对生物膜的冲刷作用,更新生物膜,防止生物膜的过量累计。
从而维持良好的生物膜活性和适合的膜厚度,但出水回流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26、生物膜法的概念,组成
答:
生物膜形成过程:
是废水在流经载体外表时,微生物相载体外表输送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固定化后就形成了生物膜。
它生长于载体外表,其中的丝状菌相互缠绕并蔓伸于水中,使生物膜呈现立体结构,当废水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营养物,微量元素及溶解氧时,微生物在填料外表生长繁殖,微生物可在其自身通过代谢途径产生的胶质粘膜内活动,使微生物的数量不断增长,并并使其从载体外表向外伸展。
由于微生物不断繁殖增长,生物膜的厚度不断增加,当膜厚度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在氧气不能透入的膜内侧深部即转变为厌氧状态,表层仍然为好氧状态,由此形成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的生物膜。
成熟标志:
生物膜沿水流方向分布,其上由细菌及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到达了平衡和稳定状态。
27、BAF〔曝气生物滤池〕,氧化沟〔三类〕,AB,SBR,生物氧化床,USBR〔三相别离器〕的原理,运行方式,特点
答:
BAF〔曝气生物滤池〕:
是集生物降解,固液别离于一体的污水处理工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与过滤工艺的有机结合。
该工艺将生物接触氧化与过滤结合在一起,不设沉淀池。
通过反冲洗再生实现滤池的周期运行,可以保持接触氧化的高效性,同时又可以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
工作原理及特征:
进水水流向下,空气从距滤料底部30cm处向上通入,二者形成逆流,从而增加气水接触时间,有利于氧的转移,充分发挥下层滤料外表生物膜的氧化降解作用。
由于滤粒较小,比外表积大,使池中能够容纳着大量微生物,提高了整个曝气生物滤池的储污能力。
延长反冲周期。
处理水从底部出水系统收集到出水渠,进入集水池。
到滤池运行到一定时期,随着生物量和滤层中截留杂质的增加,水头损失也增加,水位上升,此时需要对滤料进行反冲洗。
反冲洗废水通过排水管回流到一级处理设施。
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
①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
②出水水质好
③氧的传输效率较高,曝气量小,供氧动力消耗低
④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耐低温
⑤易挂膜,启动快
氧化沟:
又称连续循环反应器
是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改型和发展,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的池底狭长,池深较浅,曝气池一般呈现封闭的环状沟渠形,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作不停的循环流动,水力停留时间长达10—40h。
氧化沟的基本构造和工艺简况
1化沟的基本构造
②氧化沟的工艺简况
可考虑不设初沉池,也可考虑不单设二沉池,使氧化沟与二沉池合建,可以省去污泥回流装置。
氧化沟内的流态是完全混合式的,但是又具有某些推流式的特征,如在瀑气装置下游,溶解氧浓度从高向低变动,甚至可能出现缺氧段,氧化沟这种独特的水流状态,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而且可以将其区分为抚养去,缺氧区,用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取得脱氮的效果。
③主要缺点
氧化沟工艺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占地和耗能方面,由于沟深的限制以及沟型方面的原因,是的氧化沟工艺的占地面积大于其他活性污泥法;另外,由于采用机械曝气,动力效率低,能耗也较高。
AB工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图示AB法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并简述该工艺的运行特点
①AB法的工艺流程
AB法为两段活性污泥法,即分为A段〔吸附段〕和B段〔生物氧化段〕
污水经过砂沉池进入A段系统曝气池中短时间停留,进入中间沉淀池,进行泥水别离。
中间沉淀池出水进入B段系统,污水在B段曝气停留较长,一般为2—4h,完成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A段与B段个字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每段能够培养出适于本段污水水质的微生物种群。
②AB法工艺的运行特点
a不设初沉池A段由曝气池,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组成,AB段有单独的污泥回流系统,因此二段有各自独立的微生物群体,故处理效果稳定。
bA段以高负荷或超高负荷运行
cA段活性污泥吸附能力强,能吸附污水中某些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及N、P等植物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通过剩余污泥的排出而得以去除。
dB段接收A段的处理水,以低负荷运行,去除有机物是B段的主要净化功能。
e主要缺点是产泥量高,有两个污泥回流系统。
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
1、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工作原理
S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