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1354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1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附答案

(1)

一、选择题

1.我们要想了解唐朝时中亚、印度半岛及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风貌以及社会习俗,应该查阅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B.《史记》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

2.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A.奢侈浪费B.单一保守C.多元开放D.繁荣创新

3.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4.“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5.“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6.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B.长安C.涿郡D.江都

7.“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

”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8.最近热播的《隋唐英雄传》说到这样一位皇帝——他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请问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

9.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10.“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张骞B.郑和C.玄奘D.鉴真

1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12.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下列各项中,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句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大江东去液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玄奘D.鉴真

14.人们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我们常说的享有“诗仙”“诗圣”之美誉的是

A.李白白居易

B.李白杜甫

C.杜甫白居易

D.李白吴道子

15.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列哪一个朝代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盛世繁荣景象

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

16.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

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元世祖

17.“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18.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中的“乱世”是指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19.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0.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21.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2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描写唐都长安残破景象的诗句。

那么,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2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B.

C.

D.

24.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他曾对群臣说:

“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

”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D.负责监察百官

25.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B项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项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在位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详解】

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

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

B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提取关键信息:

“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后来唐高祖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①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重用大臣魏征,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

故选C。

6.B

解析:

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B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是解题的提示信息,由此可确定是隋朝;“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是限制条件,可确定答案。

隋朝建立时,定都长安。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可知,这一“事物”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类似,答案为D。

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隋唐英雄传》”,可知是指隋唐时期,秦始皇是秦朝皇帝,孝文帝是北魏皇帝,故AB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建立隋朝,完成国家统一,隋炀帝时期下令开通大运河,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注意客观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

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科举制,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西行取经,就可以判断出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

联系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汉时期通西域,B项是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D项是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C符合题意;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南水北调、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指的是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诗句--杜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

B符合题意;A项出自出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送别友人的诗句,排除;C项是宋朝时期苏轼的词,排除;D项是宋朝时期辛弃疾的词,排除。

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指的是日本。

唐朝年时期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

ABC项项人物与日本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判断出东瀛国指的是古代的日本,由此可以链接知识点鉴真东渡日本。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诗仙”“诗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诗歌十分流行,诗坛名家辈出,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吴道子被尊为画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因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曾有这样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暴政,A排除;西晋、隋朝在中外交往中没有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BC排除。

故选择D。

16.B

解析: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7.A

解析: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末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安史之乱,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杜甫的许多诗正是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状况,被称为诗史,由此可知,材料中的“乱世”是指安史之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本题选B。

考点:

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史学家肯定武则天,B符合题意;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属于客观因素,故A排除;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属于武则天统治措施的一部分,故CD排除。

故选B。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生活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B符合题意;ACD项都会导致诗歌的风格不同,但不是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择B。

2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爆发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①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而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情况,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曲辕犁因其辕曲,而被称为曲辕犁,区别于直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骨耜为原始社会工具,C项是东汉水排为鼓风冶铁工具,D项是西汉耧车播种工具。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判断题干主旨所示—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内容,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所以B项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

2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所以答案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