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大学生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1226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年代大学生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0年代大学生活.docx

80年代大学生活

五十、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和学术风气

9084 次点击

24 个回复

榔头榔头 于2013/4/3018:

09:

49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在九五年之前,大学生毕业是“国家”包分配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因此可以专心学习。

同时刚刚受压抑的人突然见到吗么多的新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如饥似渴,学术上也比爱现得更加自由。

现摘录几段80年代的大学生活和学术风气的场景,让大家对80年代的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大学校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

    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知识急剧传播、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

经过了文革十年浩劫,中国社会突然从思想封闭的状态中走向开放,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改变狭窄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要远远大于改变物质贫困生活的冲动,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了80年代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79和80级学长中有很多老三届的大学生,有的人已经成家并有孩子,他们学习非常刻苦,晚上熄灯后,他们还在水房里、走道里看书学习。

那时的图书馆和教室的位子永远是紧张的,我们经常轮流去抢位子;图书馆里的各种中外名著非常的紧俏,要排队预约;每天晨曦刚露,校园里到处都是同学们朗读外语的身影。

    2、八十年代的大学充满了诗意和吉他声

    八十年代的大学,朦胧诗非常流行,舒婷、顾城等朦胧诗人的作品在校园非常受欢迎。

我记得当时读舒婷的诗《致橡树》是非常的感动,心中崇尚着那种高尚、伟大的爱情,对舒婷的诗是倒背如流。

当时学校里有很多的诗社,也涌现出了一批校园诗人,记得大学一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为了向一位心仪的女生示好,根据该女生宿舍室友的姓名,新年的时候写了一副对联送给这位女生,‘古川杨新柳,瑶琴扶静怀’,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惜该女生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八十年代的中国,邓丽君的歌声从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港台文化是内地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的导引。

当时,校园里许多男生,模仿港台明星,烫着卷发,穿着喇叭裤,弹着吉他,这是当时大学校园里最时尚的一景。

    3、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简单而又纯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大潮还没有荡涤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如同一片净土,非常安宁。

同学们思想也非常单纯,大家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真诚。

由于学生分配是计划分配,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同学们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生活简单而美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爱情也是美好的,同学们都比较保守传统,谈恋爱也是搞地下活动,不敢明目张胆,校园爱情大都是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纯纯的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巨变的时代,是激情与温情交织、充满理想和梦想的时代,我很荣幸经历了那个时代,这一段温暖的记忆永我心,永不磨灭。

”⑴

    “施建青,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他的大学属于20世纪80年代,在为我们讲述那个远去年代的大学生活时,他充满骄傲和深情。

 

    施建青1982年考上杭州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入学分数在班上排名垫后,与第一名的差距有100分之多。

但数理化对于这个男孩子来说是‘学得轻松’,物理考到了98分的好成绩;但拉开差距的是文科,英语甚至只有9分。

如此悬殊的基础,并没有在大学阶段恶化累积,好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知识呈饥渴状态,有着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动力。

能考入大学的,本来就已经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读书、学习已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环境塑造人。

那时的大学校园里,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劲头,没有虚无缥缈的诱惑,没有就业的压力,也少有浮躁之风。

作弊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传统’,也无需作弊。

考场和平时上课的教室布局一样,学生们紧挨着坐,谁也没有意识偷看别人一眼。

也有个别的同学会不及格,但往往承认水平如此,绝不会借助作弊的方式自欺欺人。

 

    终日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人人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所以教室是永恒的战斗场所,偶尔休闲,一定是去图书馆或电影院。

作为理科生活的调剂品,看小说是最美的享受。

考完试后,一群哥们也会打打扑克,消遣一番。

”⑵

    “昨天上《文艺心理学》课,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艺心理学研究,顺便提了几句那个年代的大学教育情况,学生都十分惊奇,一想也是,那时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呐。

    回想起来,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大学教育,倒真是很让人怀念。

那时,学生的学习非常认真也非常刻苦。

我78年上东北师范大学,晚上找上自习的地方都不容易,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坐得满满的。

当然,教师讲课也非常认真。

从生活上看,那时比不了现在。

但精神上是富足的。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寝室装着12个人,晚自习回来,大家议论的多是谁读了哪些书,议论卢梭、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就争论马克思的《手稿》,谈论

‘异化’。

清苦的日子中,也有改善生活的时候,但那时都很穷,所谓改善,也就是同寝的人一道买点豆腐卷儿,买些白菜,切成丝放到洗脸盆里,淋上点儿酱油拌凉菜,再买点散装的白酒。

大家就非常尽兴。

    当时,教师讲课认真,又比较自由,主要是在教学管理上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清规戒律。

老师讲课,有机会慷慨激昂,学生的作业,也可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

还有,大概是因还不需要算‘经济帐’吧,我所在的学校,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有的课,只有三、两个学生选了,也照开不误。

有些课,学生选得少,主要是开设的选修课很多很丰富,并不是教师水平不高,如开设《西游记研究》课的苏兴教授,是国内《西游记》研究的知名学者,那年选他课的只有两个人,其中有一个还退选了,只剩一个学生了,但课照上不误。

    那时,有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空气。

记得有一次,学校选区的人大代表,本来学校已经提出一位候选人,一般说,这位候选人会当选人大代表的。

但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很愿意为社会服务,他要与学校提出的候选人竞选,我们这些同学也起劲地为他宣传,结果,他真的击败了学校指定的候选人,当选了。

    那时的学校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楼房,却有绿地,还有树林。

记得从食堂到教室,可以走一片树林中的小道,秋天踩着落叶,真的是很美。

现在这树林早就没有了。

85年到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那时北师大也没有很高的楼,最高的主楼只有8层,主楼北面很开阔,夏天栽种了很多花草,像一个大花园。

现在也都没有了,变成了楼区,三幢高大的楼房,几乎挤到了一起。

    我原以为,自己是八十年代上的大学,读的研究生,可能只是这个原因,才怀念着八十年代,但上个月和一位同事出差,在房间里,不知怎么聊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比我年纪小得多的同事,对八十年代也很有好感。

也许,怀念八十年代,还不仅是我的同龄人。

”⑶

    “50后的80年代阅读,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改革开放,门户渐开,先是开窗子,继而开门,外面的东西都涌了进来,让我们应接不暇;再一个,‘文革’当中,专制主义当道,我们都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读书成了很奢侈也很冒险的事。

忽然有了很多书可读,而且是光明正大地读,不用再偷偷摸摸的了,那我们就很开心,天天像过节一样。

那时大家最关心,说得最多的

‘关键词’,就是自由、民主、人性、人道,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张扬这类东西。

这是我们最缺乏也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那时我们都信奉这样一句话: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这个让我们感到很震撼。

虽然有人早就宣称‘我不相信’,但理性地‘怀疑一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反省、反思、反拨、反动,却是在80年代读了一些书之后。

那个时候,审美主义盛行,追求艺术至上,但又不是要养眼,要把玩,不是那种沉迷其中、享乐玩世的心态,而是将审美、艺术视为人类唯一能够走向自由的途径。

如果要概括80年代的阅读,其主要精神特征我以为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社会历史方面表现为本体或主体之维,文学艺术方面则表现为审美之维。

”⑷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摘掉了‘文革’期间戴在头上的一个‘臭’字,但依然是‘老九’。

那时他们很穷,但学术风气比现在好。

回顾一下这个‘好’的原因,对于今天或许是有益的。

    那时候老师穷到什么程度呢?

有贼为证:

当时大钟寺一带尚属荒凉之地,常有劫匪出没,据说,防范劫匪的一个有效方法是:

当遇到劫匪的时候,只要说一句

‘我是师大的老师’,你便可以安然而归。

不肖说,那劫匪的脸上一定堆满了失望的表情。

    1983年我从山东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于9月份来到北师大,跟随杨寿堪老师学习西方哲学,研究方向是黑格尔。

这是杨老师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共两名,另外一个是甘绍平,他是从首都师大考来的。

    我们两个在学习上的待遇,现在的博士生也望尘莫及:

杨老师每周都给我们上专题课,专门讲授黑格尔的著作,记得杨老师讲过的有:

《精神现象学》、《小逻辑》、《自然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其间还涉及到黑格尔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精神哲学》和《宗教哲学》等。

杨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对于每本书,杨老师都是从头讲到尾,至今我还保存着详细的笔记。

    上大学时,我曾经从图书馆借来了黑格尔的《小逻辑》,但是,尽管一个生字也没有,可就是看不懂,不知所云,于是第二天便还给图书馆了事。

通过听杨老师的这些课,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终于能够看懂黑格尔的著作了。

不用说,再看其他哲学家的著作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现在想来,自己现在之所以还有些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跟杨老师的这几年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老师讲这些课的时候,听众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讲授过程中可以随时与杨老师进行交流。

上课的地点通常就在老主楼八层的哲学史教研室(那时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属于同一个教研室),但也常常去杨老师家里上课。

每周去听杨老师的课,是我们两个最期待的时刻。

时间一到,我们便夹着笔记本来到教研室,在杨老师的导游下,到西方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漫游。

    杨老师还让我们选修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

第一年我们两个听了安文铸老师一年的德语基本知识课程。

安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是自学的德语,教学的方法非常灵活,加上他富有激情的讲解,因而特别适合于我们这些学习二外的人。

学习了一年以后,竟然能够翻着字典,写小的文章了,后来毕业论文的摘要便是用德语写的。

第二年,杨老师给我们请来了中央编译局的一位朱老师(很遗憾忘记了他的名字),教我们专业德语,每周到中央党校朱老师的家里去上课,朱老师给我们俩讲解和翻译黑格尔的德语原著,好像是《逻辑学》。

我当时不太重视外语的学习,所以最终没有学好,后来也没有再继续学习,由于长时间不使用,现在已经把学了两年的德语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

而甘绍平很下工夫,后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读博士去了。

    至于学习风气,那就不用说了,吃完饭后几乎没有人呆在宿舍里,去处自然是阅览室。

在那里可以看到一张张如饥似渴的脸。

    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的成果也自然不菲。

高年级的同学丘长虹、尹瑜新、韩震、袁贵仁等人,经常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哲学动态》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许多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和热议。

我自己也在毕业的那个学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宇宙全息论》,并写完了《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的草稿。

甘绍平写的论文则在《光明日报》举办的读书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

那时候的奖很少,而且是货真价实的。

    同学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知。

因为那时候就业状况比较好,不用太考虑将来的前途。

这是造成当时良好学术风气的外在原因。

就学术和学校内部来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奖励措施,没有鼓励发表论文的制度,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学术规范,所以,论文的写作纯粹是出于创作的冲动——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拿钱,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名誉。

总之,没有什么功利性的动机。

    后来,也就是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了:

知识分子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学术研究课题的经费日益增多,有的课题多得令人咂舌;经过多年的改革,学术方面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多,学术研究也似乎越来越规范;在学生方面,有各种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措施和奖励,也有不少旨在促进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课题,还有了专门培养拔尖人才的各种种类的人才班。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学术研究的风气却越来越糟糕,剽窃、抄袭现象不仅屡禁不止,且已蔚然成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日益堪忧;学术研究的水准未见有提高,只是徒然地增加了论文的数量而已;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课题,也未见有让人能够读得下去的著作出现。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与八十年代的学术风气和管理方式一比,就可以一目了然,这就是管理方式的错位。

管理层把管理经济的模式挪来管理学术,讲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经济活动可以讲投入与产出的话,那么思想活动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投入与产出比的,试问:

有谁能够在年初制定出今年的思想产量呢?

有谁能够把金钱的数量转化为思想的产量呢?

在这里,物质与精神之间不具有正比关系。

现在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学术干预得太多了,学术活动本来是一种个人活动,而这种管理方式非要使它变成公共活动,从而纳入到经济计量过程。

现在这种管理方式就是:

我给你多少钱,你得给我多少思想。

于是乎,学术研究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了。

八十年代之所以学术风气活跃,就在于管得比现在少,因而人们的学术活动还不那么功利;而现在相反,学术活动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因为可以得到巨额的课题经费和奖金,或者是为了完成每年规定的思想产量,因为你如若完不成,饭碗就难保。

学术活动也就成了一种谋生的活动了。

    当然不能由此就说是金钱惹的祸。

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是理所应当的,而且现在知识分子的待遇还不够高,因为我们知识分子的待遇尚远不能与非洲相比,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比了。

问题在于提高的方式。

提高待遇的方式不应当是那么功利的,要求他完成多少多少任务,相反,把这些提高放到他们的工资里就可以了,不必那么直接地干预他们的具体学术研究。

这样,就会有另外的一种“于是乎”,即学术和思想的繁荣与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思想发展规律的:

待遇的提高可以使知识分子们在生活方面高枕无忧,从而专心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如果再辅以思想的自由,那么学术想不繁荣都难。

    从学术史上来看,学术上的进展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是自由的创作,没有一篇是为了金钱而写成的;那些伟大的著作没有一本是一朝一夕写就的,也没有一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写的。

康德的伟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十二年悠久沉思的产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直到20多岁才完成。

如果他们在我们现在这种学术管理体制下,是否还能够产生这些思想呢?

起码,他们的教授位子是保不住的,因为他们在研究期间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爱因斯坦虽然发表了几篇,但还不是他的“专业”,因而按我们的规定是不算“成果”的;其实,他的相对论也不算成果,因为他当时是专利局的职员,实在是“不务正业”。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没有人是从什么尖子班里出来的。

    学术研究的状态,应当像池塘中悠闲的鱼,随心所欲地游来游去,至于说为什么如此悠闲地游荡,则找不出理由,那些鱼只是没有目的地游着而已,它们不必急于寻找食物,也没有什么要达到的目的。

学者只有在这种非功利的状态中才有可能产生出伟大的思想,写出伟大的作品。

反之,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则如同在这悠闲的鱼群中撒下了一把诱人的食物,那群鱼便一下子失去了宁静,纷纷去争夺主人扔下来的美味,于是乎,池塘里的水便再也不平静了。

”⑸

(注: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