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一、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
检测方法
识记
理解
操作
比较
运用
兴趣
a
b
c
d
e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1、重力的认识。
2、学会安装橡皮筋驱动小缆车
3、认识弹力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
√
√
√
√
。
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
√
√
√
√
了解弹力的产生
√
√
√
√
√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认识反冲
安装一辆喷气小汽车
√
√
√
√
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
√
√
√
√
√
4、测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
1、认识弹簧秤,
2认识摩擦力、
认识力的单位
√
√
√
√
√
√
会利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
√
√
√
√
√
1、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关系
√
√
√
√
√
√
√
6滑动与滚动
认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滑动与滚动的比较
√
√
√
√
√
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
√
√
√
√
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
1、摩擦力的利与弊2、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设计制作时怎样克服摩擦力或利用摩擦力
√
√
√
√
√
第四单运动元和力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本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3、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本单元的单元结构。
1、本单元的概念沿着“运动和力”这条线发展。
活动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要载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
2、与常见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
本单元探究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课)分别用重力、弹力、反冲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探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5-7课)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8课)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学建议
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建议生的:
根据学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知道汽车是靠发动机、电瓶车靠瓶、自行车靠人力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各种缆车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缆车是靠缆绳的拉力来运动的。
这样逐层深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车子的兴趣。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建议: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概念“弹力”在学生得出概念的基础上,举例实验论证,加深科学概念的理解。
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了解了气球运动的原理后,让学生思考要把气球作为小车驱动的动力,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后知道要把气球作为动力首先必须让气球朝一个方向运动,不能让它到处飞,所以要想办法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同时引入弹簧测力计,通过物体重量以及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N”,引出力的单位“牛顿”。
并且了解了牛顿与克力的关系。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建议:
本环节教学应采用“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完成,不仅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也让学生形成了认准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第六课滑动和滚动
教学建议:
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
在试验设计时避免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
提醒学生不要只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
第七课运动与设计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应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八课设计小赛车
教学建议: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名称,这样他们才会言之有“名”。
将自行车的实物与课件结合,让学生认识自行车的各个主要部位:
车把、刹车(车闸)、脚蹬、齿轮、链条、前轮、后轮……。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行车的结构,又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从而从自行车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入手,引发师生共同探讨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
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
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
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
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结合日常经验,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课时,将自行车实物搬进课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效果将更佳。
。
第四单元
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
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
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
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
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
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人
4、提问:
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
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
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
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
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
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
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课堂检测
问答题:
1、垫圈起了什么作用?
2、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
3、静止的小车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使学生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
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
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
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
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
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
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学生解释
(2)实验:
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课堂检测:
1、简答:
橡皮筋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2、填空: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
引导语:
玩过吗?
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
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
(2)测量
3、提问:
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
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课堂检测:
1、提问:
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
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给学生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
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
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
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
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
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
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
弹簧测力计。
引导:
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
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
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课堂检测:
简答题: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最好把它的挂钩轻轻来回拉动几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如果你用的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并不是指在零位置,你该怎么办?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
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防滑、摩擦)
2、引导:
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
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
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
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
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
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
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课堂检测:
填空题:
1、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
2、体操运动员往手上擦镁粉是为了。
问答题:
1、小车在运动时,小车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
第六课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
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
滑动和滚动
3、提问:
你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
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
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
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
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
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
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
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课堂检测:
填空题: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和两种方式,同样重量的物体,时,受到的摩擦力小。
2、连线题:
1、生活中有许多滑动和滚动摩擦现象,用线连起来。
推木箱在地面前进,木箱与地面的摩擦
足球在地面上滚动前进的摩擦滚动摩擦
汽车地面前进,车轮与地面的摩擦
把书推到桌子边上,书与桌面的摩擦
自行车车轮绕车轴运动的摩擦滑动摩擦
轮式溜冰鞋在地面上前进,轮与地面的摩擦
第七课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
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
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
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
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
板书:
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
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
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
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
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
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
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
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
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课堂检测:
1、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的?
2、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第八课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
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
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
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
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
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
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课堂检测:
简答题:
1、设计师们是怎样思考和设计小赛车的呢?
五年级第一学期科学
运动和力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
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
5、赛车车身重心很低,目的是为了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