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1036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docx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料

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共同经验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多元参与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整体联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2.规划引领,项目推进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其次,做到规划因地制宜。

    第三,尊重群众意愿。

 第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为了把规划蓝图落地变成美好现实,就必须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细化为具体的实施项目。

  3.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体现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譬如,永嘉县发挥本地生态、旅游、“中国长寿之乡”品牌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养生保健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四大基本表征。

 

内涵特征:

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

其中,“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创建目标:

根据农业部2013年5月下发《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分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总体目标:

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分类目标:

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目标,并将原则性要求与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

 1产业发展型模式

 概述: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特点 :

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概述: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 

特点:

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概述: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 

特点:

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

  特点:

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

 特点: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 

 特点:

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

 

 特点: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 

特点: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

 特点:

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概述:

分布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 

 特点:

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建议与对策

一要科学规划村庄布局。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规划实施举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衔接配套其他规划,科学制定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做好村点有机串联、彰显整体风貌,加强沿线环境整治、景观设计,做到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

 二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把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着力点,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村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

 四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开展沿路沿线、村庄外围和内部的环境综合整治,成片连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县(区)处理”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大推广行动、农村污染大治理行动、乡风文明大提升行动,促进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居民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五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要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

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等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净化等工程建设。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六要以建管并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

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维护乡村良好生态与环境的习惯,并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

 

 七要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经验,提供路径。

 八要加强组织领导。

要建立明晰化的责任机制,明确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

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督查考核力度,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各项计划、指标任务逐一落实。

在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思考。

(一)集聚合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

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主体,但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包抓部门和乡镇有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因此,我们要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成效真正触动干部群众思想,共同携手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要在全社会凝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共识,争取社会各界和各方力量,支持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区的一大亮点工作来抓,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坚持标准是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一的乡村美,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层面来看,要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更高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六美”,即“思想美、班子美、产业美、村容美、设施美、生态美”。

思想美,就是要教育引导群众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公民,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班子美,就是要选优配强村“三委会”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加快“六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产业美,就是要因地制宜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发展好山地苹果、大棚蔬菜和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家园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村容美,就是要继续坚持“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方面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彻底根治脏乱差,做到院落整洁、色调统一;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坡屋顶改造,做到既美观大方,又安全实用。

设施美,就是要不断完善休闲广场、文体设施、村民院落硬化和村内道路、厕所和垃圾台建设,让群众吃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生态美,就是要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继续加强林木管护,及时补植补栽,坚决查处乱砍滥伐、乱采滥牧和破坏生态植被行为,全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美丽家园。

(三)筹集资金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四)建章立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办法。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长效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也很难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

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活动意见

总体目标

 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不断优化镇村发展布局,以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新格局,以推进强村富民为目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共同进步、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

通过三年努力,全区打造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3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形成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促进农村环境、产业发展、人文特色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武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发展目标。

建设标准

  紧紧围绕“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有农游特色”(以下简称“四美一特色”)的建设标准,对照《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各相关村要挖掘潜力创出特色,创新机制增添活力,协调发展增强实力,强村富民彰显实效,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具体标准为:

——村庄秀美(25分)。

结合村域自然地形,依托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在村庄主要出入口设有地方特色与标志性的标识,路牌村牌、旅游标识规范有序。

村庄整体建筑布局协调,风貌各异,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

核心区域内村庄无破败空心房和违章建筑,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得到合理整治,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架设整齐有序,建筑物外观整洁、协调。

古民居、古建筑、古树木等自然和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较好保护和利用。

沟渠路林田综合整治,田园风貌良好。

——环境优美(30分)。

村域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达到农村四级公路标准,居住区道路贯通,基础设施配套。

有特殊功能(如乡村旅游)村庄的停车场应在村庄周边集中布置。

村庄给水、排水系统完善,自来水入户率100%,生态户厕比例98%以上,村内生活污水全面实施有效收集、处理,其中,核心区域内村庄实现雨污分流。

建有公厕3座以上,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

合理布置垃圾箱(桶),并与村庄风貌协调。

绿化景观乡土自然、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建有1处以上公共绿地或小游园,村庄绿化覆盖率35%以上,达到省级绿化示范村建设标准。

村域内工业污染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道路宽畅整洁、河塘水体清洁、坡岸自然生态、滨水绿化美观。

村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畜禽封闭养殖、棚舍规范,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健全。

——生活甜美(15分)。

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重85%以上,农户加入各种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95%以上,劳动力就业层次不断提升,创业农户比例稳步增长,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农民按股分红。

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人意外保险均实现全覆盖。

合理设置小游园、文化健身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形成“10分钟健身圈”。

建成高标准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以上,全面实行“晋档升级”,全面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的内涵和水平,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积极实施电子政务网络农村延伸工程,宽带入户率达到60%以上,组建农民文化活动团体,定期进行文化展示活动,村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社会和美(10分)。

村级班子团结有力,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四有一责”建设达到区级以上示范村标准。

“道德讲堂”活动持续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或和谐社区。

定期开展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村民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自觉遵守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内的村规民约。

社会风清气正,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有农游特色(20分)。

依托现有的特色产业、山水资源、田园风光和人文传统以及周边的景点景区,建有富民合作社等发展载体,利用民间资本连片种植具有采摘、观赏等休闲功能的林果或花卉苗木500亩以上,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开发建设农家乐或休闲农庄,吸引游客与自然景观零距离接触,并提供游客选购的优质农产品或精美的手工制品。

积极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建有若干农耕文化或农业旅游观光体验项目,开设游客接待中心,组织推介活动,创建旅游品牌,全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业年收入300万元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现在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了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其余部分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庄规划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

三是认识不深。

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

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

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

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

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

***村美丽乡村规划结合村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

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三是要稳步推进。

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注重财政引领。

结合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

二是激发部门活力。

深入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该村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持。

三是整合各项资源。

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四是开展市场运作。

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五是发挥主体作用。

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

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

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

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

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六、“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难点

 

1产业培育的效果不明显。

通过一年的创建,

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完善,

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

展上,虽然有一些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村级工业平台、

发展家庭工业,有效的推进了建设与发展的互促共进,但还未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

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还处在开展初期,产业的

培育还未有明显的成效,这也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2、建设融资的渠道不够宽。

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县、镇、村与农民

的投入,虽然有一部分民间资本的项目投入和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但所占比例还不

高。

下步我们还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下功夫。

一是向上争取省市对‚三农‛项目的财

政补助;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所在村的合作共建,互利互惠;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引

导金融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

四是盘活农村资源(如土地),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

 

3、品牌经营的力度不够大。

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

形载体,更是我县今后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

从08年开展以来,我县

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如何利用品牌发展安吉经济方面考虑的不

多,力度不太,成效也不明显

 美丽乡村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

 

标准的编制以“十八大”精神、

“五位一体”思想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

议”精神为导向,紧扣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目标及内涵,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

形成了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建设内容,以“规划布局科学、

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为美

丽乡村的主要创建目标。

 

一合理参照国家政策,注重普适性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标准的编制紧密贴合“十八大”、“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14中央一号文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的精神和建设任务。

标准的技术内容充分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想。

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及各条款内容应与国家及行业现行政策、法规、规划、标准、意见中的规定和要求相一致和相协调。

能参考国家政策要求、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尽量等同引用;需要综合统筹权衡的,应尽量体现全面性。

 

二充分借鉴地方经验,注重实用性

 以浙江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

南》为基础,参考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余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广西、海南

等现有相关地方标准、地方标准规范,充分借鉴各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综合考虑各地差异性,提练共性部分,确定标准内容框架和核心技术。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兼容性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应一而化之,应彰显各乡村自己的特色,应按照乡村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深厚底蕴,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

因此,本标准采用定性要求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方式,规范美丽乡村建设的技术要求及目标。

用定性方式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就美丽乡村的建设给予方向性指导,以预留乡村发展的自由空间,适应不同村庄的发展情况,使美丽乡村建设更明晰,并对相应的建设内容提出具体的技术依据;而对生态环境、安全等基本的指标及重要指征项目进行量化,统一规范,就美丽乡村的建设给予目标性引领。

起草标准中的定量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全国各地的水平差异,遵循保住底线并适当超前的总体要求。

一些指标要体现最大公约数,要保底线,特别是与各地自然要素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指标,以环保部生态村标准的最低要求为基准。

 

4、农村整治建设的典范,注重引领性

 

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为基础,美丽乡村是新农村的升级版,是打造先进农村和精品村的过程,因此,美丽乡村的要求应高于一般的农村建设水平,标准应以“美丽乡村代表农村整治建设的典范”为整体基调,在村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基础及集体经济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在技术要求、指标设计时在结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了时间延展性,注重引领性。

 

5、是通则性标准,应以覆盖美丽乡村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为具体补充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综合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技术性、指南性为基础,注重方向性、指导性和原则性,只是一个通则性的标准,可因地制宜,在本标准基础上制定完善覆盖美丽乡村建设各环节的标准,对具体环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如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等。

 

常山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自2011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点更亮、面更广”,根据“共建生态家园、打造美丽乡村”行动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为目标,在深入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全力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村、“六美”乡村,彰显常山新农村建设亮点,提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