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1025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

教师资格证.docx

教育学

一章

1.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再形式上的发展:

从前制度化教育 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教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a全民性平等性 b 教育是和生产劳动结合联系的。

 

(2)古代教育特征:

a 阶级性和等级性 b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分离 (3)近现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在a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c 教育的世俗化 d重视教育立法 依法治教。

(4)当代教育的特征a 教育的终身化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章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决定教的领导权 

(2)政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决定着教的目的。

(4)教相对独立与政。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

(1)教为政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可以促进民主

7.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该面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9.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这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0.教育与文化: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1.学校文化的特征: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2.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三章

13.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1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是再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影响 a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包括机遇 条件 对象等 b 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 人再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学校教育(4)成熟(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7.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四章

18.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变化 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9.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这种意义通过以下作用实现: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2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B 人的全面发展是说人的发展程度与社会条件相一致。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

2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 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24.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能里的统一

(2)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5.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6.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

(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要求a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热爱党、人民、祖国、劳动、科学c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 养成事实其实、独立思考、用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d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理念e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的教育 (4)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发展他们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 美学的学习宽泛的多 。

(5)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五章

27.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出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这一界定包括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9.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士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0.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1)师生再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再人格上是民族平等关系(3)师生关系再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六章

32.课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任务 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4.四种目标:

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5.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6.课程设计: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也是其中三个层次。

 

37.教学计划是:

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制定分科标准 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

它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型

38.教学计划的构成: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3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 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注意贴近生活 并适当渗透先进思想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再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 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0.课程实施的结构:

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位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41.课程表安排:

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原则

4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七章

43.教学:

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下 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陶冶品质、美感 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44.教学包括: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 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5.教学的意义:

(1)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高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6.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管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7.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通过知道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的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 发展个性的过程。

48.加血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教育性d有领导的认识)

50.教学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51.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2.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3.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4.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 和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 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5.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有: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 系统性 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有a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具有挑战和启发性 难易因人而异c善于启发诱导d做好归纳小结 使学生的只是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3)讨论法:

是学生再教师指导下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研讨 辨明是非真伪 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求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再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4)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事物 直观教具 进行示范性试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世道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钥匙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主动积极自觉的投入观察与思考c通过演示 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引导他们再感知过程中进行总和分析>(5)练习发 :

是学生再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只是去完成一定的操作 并形成技能 技巧的办法。

<要求a使学生明确练习的没得与要求 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b精选练习教材 适当分配分量 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6)实验法:

是学生再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 通过条件控制引起试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要求a明确目的 精选内容 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 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b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c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八章

56.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7.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 :

传授新知识课 巩固新知识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 检查知识课

58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 检查练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59.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60.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 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同学集体上课。

特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班级授课制也有他的缺点。

61.教学策略:

专以表达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基本特点: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62.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九章

63.德育:

是教育者一句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 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其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4.德育的目标: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里特征

65.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化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引导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世界观 不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66.初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行为方面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P149

67.德育内容依据:

(1)德育目标 他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8.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里健康教育<基本任务:

a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b就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c针对少数有心里疾病的学生而言> 几个方面

69.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 是促使教育者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70.德育过程:

是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1.的与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构成思想品德的要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再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行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教与学心里学原理组织的 因而能更加有效地额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行规律

72.德育的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 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基本原则有: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73.德育的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没得再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基本方法有: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74.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十章

75班级:

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76.班级管理: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学生对班级中的各个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 协调 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77.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维持班级秩序 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 学习自治自理

78.平行管理模式: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吧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79.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80.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以克服存在的问题: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再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1.班集体:

(1)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心理相容的气氛 。

(2)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3.班主任:

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是联系班级任课老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 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84.班主任再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85.班主任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个教育力量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教师的关系>: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

3.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三岁小孩 例如发声>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表现再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间伤的不同进程>(4)差异性

5. 〓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1、12~14、15岁〉

(1)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2)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3)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4)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 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认知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动作思维>、具体运算<形象思维>、形式运算<逻辑思维>四个阶段。

7.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8.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一级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它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 二是自我体验。

三是自我监控。

9.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0.认识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分散型等方面。

第三章

11.学习: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和科学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13..学习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四章

14.◇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动力。

它具有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

15.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1)学习需要奥苏泊尔认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力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6..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7.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18. 人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