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和意义.docx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目的和意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的人,应该说绝大部分的都上过学,如果按一般的说法都接受过教育,但对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可能很多人都没认真的思考过,本人并非教育界的人,也从未接受过教育机构灌输的教育理念,仅就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发表一些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真正的有识之士的重视。
本人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能够平安和幸福渡过一生服务的,所以首先要教给受教育者的是人生观的问题,因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他走什么样的道路,也决定了他一生的结果,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活目的和方向都应遵从自然的规律,否则人生必定会犯错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对人生的实质的研究上前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成果。
儒释道三教是解决人生观最好的教材,特别是佛教,对什么是人,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需要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都作出了完满的答案。
严格来说,佛教不是一门宗教,更不是一门哲学和一种思想。
而是反映和提示生命的自然规律的一门学问。
第二,受教育者要学会如何做人,要有起码的道德观念,要使人明白,遵守道德其实是为保护自己,是为自己一生保驾护航。
还需要懂得的是自己一生应负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不同的阶段应负什么责任,其中包括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小时候要懂如何做儿子,做女儿,如何做哥哥,做弟弟,做姐姐,做妹妹。
长大后要学会如何做父母,如何对待父母,公婆,如何对待朋,如何对待领导和同事。
要知道情义和负责远比金钱和地位宝贵。
这并非为别人,其实是为你自己。
要知道,先学做人,后才能学做事。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
在做人方面应以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是儒教作为主要教材。
当然也应增加一些西方的道德理念。
第三,要使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具有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知道社会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正义的善良的,什么是邪恶的可耻的。
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进一步利用和发挥。
这个没有固定的教材,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启发式的,使受教育者学会根据实际去思考。
在教育中可以举出历史的问题,也可以举出现实的事。
同时教育人要坚持正义,自己觉得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然后也要保护别人的正当利益,但不要为了利益去附和某种势力,要有独立的人格。
第四,身体是生活的本钱,要使人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知道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才能健康,要学会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中医的一些知识。
人一辈子并不能什么都靠医院的。
第五,为了生活,需要工作,所以要学会以后工作的技能,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一般人说的科学技术,这方面要使人明白,工作的技能要结合自己的素质和兴趣,不能一味的追求什么学历,要从实际出发。
才能保证以后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否则学不能用,是自己人生的重大浪费。
当今的社会,大都仅仅就以上的第五条进行教育人,也就是说只是教育给人工作技能。
而且还不重视学有所用,只是追求高学历。
前面最重要的四条都忽略了。
这样的不能算是教育,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训练,把人训练成会做某种事的工具。
甚至严格来说训练都算不上,只是为考试为学历而读书。
真正的教育不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材,更不是为什么事业培养接班人,而完全是为受教育者一生服务的。
是把受教育者教育成人,成为一个懂得为什么活着,有起码的道德观念,会思考有判断能力的人。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要攻击我,本人以为,国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人能健康而平安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对社会的极大的贡献。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在这里本人既反对长期以来灌鸭式的流水线的八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赞成有些人提倡的一味给学生宣扬西方的民主思想,不是本人反对民主,但任何的民主制度都需要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具有起码的道德和正常的思考能力下才能形成,否则也是空谈。
甚至还会被政治野心家以假的民主来欺骗和愚弄无知的民众。
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开放教育,还教于民,让教育家自由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才是教育的正常要求,是世界上所有正常国家的做法,也是当今时代的愿望。
楼主发言:
30次 发图:
0张 | 更多
楼主高论真是一针见血,现今中国的教育就是本末倒置的垃圾次品,完全是为了实现愚民剥削压迫奴役的用途量身定制的洗脑工具。
中国现在之所以出不了划时代引领世界潮流和未来的思想和科技,根源就在于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中国人无法脚踏实地客观公正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生活的土地,不能从历史进步的维度与思想革新的高度来进行突破,我们的思维和手脚都被束缚在体制权利和古今中外的禁忌牢笼,只要有人挺身敢为天下先就一定逃不过枪打出头鸟的宿命,人们在这样的教育下根本缺少向前看和大格局的胸襟和智慧,脱离生活和不敢改变的惰性让我们压根就不可能在技术上卖出哪怕一步的创新,只能以捡剩的卑微姿态去为别人的成就添砖加瓦,以燕雀之能笑傲大鹏的万里徒劳。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一: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
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
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
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
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了什么?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
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
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
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
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二: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期末反思(1297字)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回顾了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教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
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灵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工作中,我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备课,教法力求灵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助学生及时订正。
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
与学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
”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
通过民主、自主的竞选后,在班干部上岗前,要作好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或效果)。
学生在工作中总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师去指导、去组织。
因此,在班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同时,通过每周的班会和其它渠道,对班级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柏拉图说:
“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成功的因素。
”身教重于言教。
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低年级儿童缺少自主意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很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己捡、自己扫。
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洁净是大家的责任,是大家的光荣。
以后,学生都能很自觉地保持教室的洁净。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却更需要耐心和细心。
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
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点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
让学生亲近自己,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工作中,我发现与学生交谈,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把握学生心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
这一点受自身年龄、教学经验影响,我还稍嫌稚嫩。
因此,我正潜心研读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
红则愈红,黑则愈黑。
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2620字)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
“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
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我从中学会什么?
”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
”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
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
”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
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
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
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
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
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
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
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
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
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笨梢月穑慷?
导噬希?
颐浅3?
吹降闹皇墙淌π榛我磺梗?
罢嬷饕猓?
偕塘俊倍?
选=淌ψ苁怯邪旆ǜ献叛杓坪玫娜ψ永镒辍?
br/>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
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
”“你想先学什么?
”“你想怎么学?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
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
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
“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
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
”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
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
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
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
”第三次大组交流:
“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
”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
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