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0822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docx

作业4阅读材料1职业健康

第一章绪论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healthandoccupationalmedicine)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qualityofworkinglife)。

基本任务:

1识别(identification)、评价(evaluation)、预测(forecast)、控制(control)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和促进劳动者健康。

2研究职业性病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劳动能力鉴定。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面向一切职业人群,不仅指工人、农民,也应包括服务行业的职工和脑力劳动者。

不仅包括正式工与合同工也应包括临时工下岗工人和老年职工。

有人统计全球人口的45%属于职业人群。

1996年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WHOGlobalStrategyforOccupationalHealthforAll)的新决议。

一、职业医学的发展及概况

人类自开始生产劳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

而且职业病伤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1国外职业医学发展史

公元前460-377年: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告戒他的同事“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的根源”,他是第一个认识到铅是腹绞痛原因的人。

公元14-16世纪:

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西欧科技开始兴起,采矿和冶炼业的发展,出现金属中毒的病例。

曾在德国的Agricola(16世纪)出版了《论金属》一书。

同一时期,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该书描述了50多种职业病,成为职业病的经典著作,而Ramazzini也因此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

18世纪:

英国纺织机械的革新和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但当时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及传染病流行,经常发生意外工伤事故。

19世纪:

德国因电力的广泛应用,又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规模的采矿和冶炼,还发明了合成染料,出现了苯胺中毒等。

自19世纪末职业性危害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始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劳动条件进行职业性病伤的防治,许多国家的政府建立了职业卫生与劳动保险的法规,开展了防治职业病的服务与研究。

20世纪:

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合成了许多种有机化合物,出现了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和职业肿瘤等问题。

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on)-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的美国医生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

后来又兴起了以原子能、高分子化合物和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职业卫生问题。

英国的亨特(Hunter,1889-1976年,是对职业病倾注无尽心血的通科医生)所著《DiseasesofOccupation》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后期:

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一些古老传统的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2我国职业医学概况

北宋时期(11-12世纪):

在《谈苑》中述及“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

明代:

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3年)中明确提到铅矿工人的铅中毒。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年)中述及“煤矿井下简易通风方法,并指出烧砒(三氧化二砷)工人应站在上风向操作,并应保持十余丈的距离,以免发生中毒。

在长期封建统治和外国压迫下的旧中国,职业医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

杰出的内科专家吴执中教授是我国职业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职业病〉一书,为我国的职业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80年代初开始,在各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区或省辖市及某些工业部门所属机构先后建立了防治机构为一体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200多所,另外在全国2000多个防疫站都设有劳动卫生科。

自2001年以来,国家对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调整,职业病防治工作隶属于疾病控制中心。

专业队伍:

1959年具有大专水平的专业人员不足300人,现已有6000多人,现从事本专业的人数达3万多人。

全国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硕士点17个,博士点7个。

学术交流:

专著、高级参考书不断问世:

1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现代劳动卫生学

3现代职业病学4劳动卫生国家标准汇编

5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规汇编

7劳动卫生学进展8职业病进展

9临床职业病学10高温生理与卫生

11尘肺病学12职业中毒防治

专业杂志10余种:

1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3中国卫生工业医学杂志4职业医学杂志

5职业卫生与病伤杂志6职业与健康杂志

7卫生研究杂志8铁道医学杂志

9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0公共卫生学杂志

11Journalof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JOEM)

学术会议:

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每5年召开一次:

第一届:

杭州(1973年,收到论文篇)

第二届:

长沙(1978年,收到论文篇)

第三届:

杭州(1983年,收到论文篇)

第四届:

天津(1988年,收到论文350篇)

第五届:

武汉(1993年,收到论文593篇)

第六届:

大连(1998年,收到论文740篇)

第七届:

成都(2001年,收到论文534篇)

中、日、韩劳动卫生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第十三届在北京召开(2001.5),第十四届在韩国召开

专业学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

粉尘与尘肺学组、职业病学组、职业流行病学学组、劳动心理与健康学组、人类工效学学组、物理因素学组

科学研究:

自国家七五规划开始,一些重点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中毒性肝病、职业性哮喘、振动病和混配农药中毒)的诊断、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八种职业肿瘤调查、五种职业中毒普查、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学调查都是全国性科研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对近80种职业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研究。

“尘肺高危人群健康监护、诊断技术和危害控制技术研究”列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

职业病立法:

1997年底已制定有74种职业病的国家诊断标准,对全国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及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1996年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为职业性病伤患者提供全国统一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和实施劳动保险的医学依据。

劳动卫生立法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不断完善,于2001年10月27日九届人大常委会24次会议通过了职业病法,2002年5月1日起实施。

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1997年同意等同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五项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目前,ISO18000、ISO9000和ISO14000共同成为评价企业在产品质量、环保及职业安全及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对企业安全卫生、环境、质量管理的考核成为国际贸易的必备的证件。

ISO管理体系关于环境与职业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

ISO9000

ISO14000

ISO18000

产品安全性作为质量特性之一,将伤害(对人)或损坏的风险限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应考虑产品故障对操作者及周围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

承诺和满足政府的环境法规标准,加强对从原料开发到产品制造、使用及用后处置的全部活动和过程引起的环境危害的控制及控制危害因素

承诺并遵守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员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可能遭受的危害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

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性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劳动条件包括: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按其来源分为: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常常随着生产设备、使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变化而变化。

按其性质分为:

⑴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金属及类金属、有机溶剂、有害气体、农药。

生产性粉尘:

有机粉尘、无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⑵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

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电磁辐射

⑶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

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致病寄生虫:

煤矿井下钩虫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⑴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

劳动时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当,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⑵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

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

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如视屏作业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琴演奏家的手指痉挛等。

⑷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线工作人员如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

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缩病。

长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⑸精神紧张:

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的一种失衡。

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乱。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⑴自然环境中的因素:

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⑵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厂房建筑面积过小,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

⑶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上述各种有害因素随着产品种类、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有时单独存在,多数情况下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联合存在,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同的特殊影响。

职业性病损(occupationaldisorders)

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统称职业病损。

它可以是轻微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损害:

工伤(occupationaltraμma)

职业性疾患:

occupationaldiseasesandwork-relateddiseases

WHO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1.25亿例,死亡约20万人,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1.6亿例,其中约110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

据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30%的乡镇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

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

(职业病防治法45页)

1.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范围:

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根据我国政府的规定:

凡诊断为法定职业病的必须向主管部门报告;而且凡属法定职业病者,在治疗和休假期间及在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应按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劳保待遇。

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称赔偿性疾病(compensationaldisease)。

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

2002年又修订为10类115种。

职业中毒:

(51项)49种中毒及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诊断的中毒性肝炎和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诊断的其它职业性急性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已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6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10砷化氢中毒

11氯气中毒12二氧化硫中毒

13光气中毒14氨中毒

15氮氧化合物中毒16一氧化碳中毒

17二硫化碳中毒18硫化氢中毒

19磷化氢、磷化氢、磷化铝中毒20工业性氟病

21氰及请类化合物中毒22四乙基铅中毒

23有机锡中毒24羰基镍中毒

25苯中毒26甲苯中毒

27二甲苯中毒28正乙烷中毒

29汽油中毒30二氯乙烷中毒

31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热裂解物中毒32四氯化碳中毒

33氯乙烯中毒34三氯乙烯中毒

35氯丙烯中毒36氯丁二烯中毒

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38三硝基甲苯中毒

39甲醇中毒40酚中毒

41五氯酚中毒42甲醛中毒

43硫酸二甲酯中毒44丙烯酰氨中毒

45有机磷农药中毒46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47杀虫脒中毒48溴甲烷中毒

49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尘肺:

(12种)

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物理因素职业病:

(6项、12种)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局部振动病、放射性疾病(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烧伤)

职业性传染病:

(3种)

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

职业性皮肤病:

(7项)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

(3种)

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炎眼、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2种)

噪声聋、铬鼻病

职业性肿瘤:

(8种)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其它职业病:

(7种)

化学灼伤、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牙酸蚀病

职业病特点:

⑴病因明确:

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⑵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⑶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

⑸是可以预防性疾病,发现病因,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即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职业性多发病(work-relateddiseases)

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其共同特点是:

⑴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

⑵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增加,可诱发和加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紧张作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⑶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

3职业特征(occupationalstigma)

轻微的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有时随不引起病理性损伤,但可以产生体表的某些改变,这些改变成为职业特征。

如胼(pian)胝、皮肤色素增加等。

这些改变在生理范围内。

属机体的一种代偿或适应性变化。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疾患、伤残或死亡,形成这种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即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发生职业性损害。

1.作用条件:

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

2.职业性有害因素:

性质、强度

应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前提下用低毒代替高毒,用危害小的代替危害大的,并尽可能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

3.个体因素:

在同一生产环境从事同样作业的工人,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可有很大差别,既存在个体易感性,个体易感性主要取决下列因素:

⑴遗传因素:

个体遗传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如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D6分解亚硝胺能力相差1000倍,谷光苷肽转移酶代谢芳香胺速率相差350倍。

某些患有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毒物的作用。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对氧化性毒物敏感,如蚕豆病。

⑵年龄和性别:

未成年人对某些毒物较敏感,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对某些毒物较敏感,因此提出了“五期保护”。

⑶个体健康状况:

皮肤病患者可以增加经皮吸收毒物的吸收机会。

有肝脏疾患,影响对毒物的解毒功能。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对粉尘的危害较敏感,因此要做好就业前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避免从事较敏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⑷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

如长期摄入不合理膳食,吸烟、酗酒、过度精神紧张均能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程度。

以上因素称个体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敏感。

故称易感者或高危人群。

Highriskgroups:

某些人在接触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时,由于本身内在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反应比一般人群强,这些敏感性强的人成为高危人群。

在就业前或已接触人群中及时鉴别易感者,使其尽量避免或脱离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其加强医学监护是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工作内容

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工作

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病因预防):

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这包括:

改善劳动条件使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卫生标准范围以内;检出高危人群避免其从事粉尘作业。

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临床预防):

对已患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

为做好三级预防,具体工作内容为:

1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目的在于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其来源、分布及动态变化,为改善劳动条件提供依据。

2健康监护:

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研究早期特异的诊断指标,做到对病损进行早期识别处理,同时对劳动能力已受损者,根据国家标准做出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劳保条理规定妥善处理。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寻找因-果联系,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制定卫生标准和诊断标准:

为职业卫生立法提供依据。

5劳动卫生监督:

监督卫生法规的执行,是一个全过程的监督,从生产设计到验收;从生产到破产;从作业环境到从业人群;从接触水平到病损的诊断及管理,按监督实施阶段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⑴预防性卫生监督:

指在所有生产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引进新技术项目时,要求职业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⑵经常性卫生监督:

是指对现有厂矿企业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的情况定期或随时进行的卫生监督。

6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

加强培训,更新专业人员的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家有各类继续教育)。

宣传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使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共同做好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

六、21世纪职业医学发展趋势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将会带来许多新的职业卫生问题,这就要求职业卫生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解决新问题。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机械化的生产和先进的流水作业,如组织不当,会给劳动者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或由于单调乏味的操作造成心理障碍而产生各种疾病。

采用新的化学物质或新的工艺流程,由于操作和使用人员不了解或不认识其危害,很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的融合

21世纪职业医学将面临第二次飞跃,即冲破厂内、厂外界限,逐步实现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相互渗透与融合。

第一次飞跃是从个体到群体,即从诊断治疗疾病到识别、评价、控制有害因素即到预防疾病。

事实上环境中的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臭氧的耗竭、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都与无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

环境与生产是不可分割的,职业医学工作者需具有完整的环境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

这是国际发展趋势。

学位点经2000年调整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一些国外杂志早已更名:

BritishJournalofIndustrialMedicine→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JournalofOccupationalMedicine→Journalof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

3产业结构改变和就业状态变化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农村乡镇企业的大量发展农民大量转为从业人员,由于他们缺乏正统培训,自我保健能力差,使得某些已经绝迹多年的重度职业病又重出现,如广东某县一乡办厂用土法炼砷,42名工人中13人死亡,其中死于肺癌者7人,死于肝硬化4人。

98年12月新闻联播报道,四川都江堰市石英砂厂一接尘者仅从业6个月就患矽肺导致死亡。

2002年4月,焦点访谈报道了,河南10几名打工者在河北辛集某个体箱包厂工作,连续发现数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卫生部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危害转嫁”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广东省“三资企业”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有机溶剂急性中毒事故。

有的是因接触了早在发达国家严禁限制使用的正己烷所致的死亡和中毒。

第六章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目的要求]

1.掌握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中暑的概念、表现。

评价噪声的常用物理参量及卫生学意义。

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及控制。

减压病。

2.熟悉高温作业、生产性噪声概念,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局部振动病。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

3.了解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降温措施。

异常气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防护措施。

[学时分配]10h

[学习要点]:

一、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及特点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一)气温

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决定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生产上的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

热源通过传导、对流使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加热,并通过辐射加热四周物体,形成第二次热源,扩大了直接加热空气的面积,使气温升高。

(二)气湿

生产环境中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大于80%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

高气湿主要由于水分蒸发和释放蒸汽所致,如液体蒸煮的缫丝、印染、屠宰等工艺和矿井作业。

低气湿可见冬季高温车间的作业。

(三)气流

生产环境中的气流动力来自于外界风力和厂房中的热源。

室内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越大。

(四)热辐射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和一部分可视线而言。

太阳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热辐射。

红外线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除随不同季节大气条件的变动而改变外,也受生产场所的生产设备、生产情况、热源的数量和距离、厂房建筑、通风设备等条件影响。

二、高温与中暑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高温作业的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场所的气象条件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