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672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江苏省邗江中学  潘竹娟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

目前高中地理四种版本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有专门的关于“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的章节,有些版本没有安排专门章节;全球气候变暖是高考热点内容。

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不仅受地形的影响,还受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课在重点认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的同时,还必然涉及相关因素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课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本课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变暖的典型案例等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构建】

本课知识属于两部分内容,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并能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学会分析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形成的地形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能否因地制宜综合认识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在导学案中设计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的问题与练习,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状况。

在认真批阅导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第一部分:

复习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课前收集的热点

同学们,你们觉得目前哪些现象是由气候变暖的引起的?

学生回答。

让学生有意识运用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认识地理环境中的一些现象。

呈现学生问题

投影学生导学案中共性错误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询问学生是否存在其他问题

学生回答

进一步了解学情,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

复习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投影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②展示导学问题1: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③展示导学问题2:

请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的一般规律。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同时板书结论。

①以前后桌四人为组,讨论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②学生整理讨论结果,作出回答。

③再四人一组,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的一般规律。

学会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内容解析]表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特点

地形区

地形区环境特点

典型例证

聚落分布特点

呈条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高原

地区

河谷地势相对低,气候相对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分布特点成因

青藏高原

高原面上聚落少。

热带地区城市多在高原

地势高亢,气候寒冷。

热带地区低地过于湿热

多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聚落分散,规模小)

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我国西南山区

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或河流两岸

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山前,河漫滩分布于河流两岸

冲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沿河流或海岸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和沿海聚落带。

内陆地区的城市聚落多分布在绿洲

平原

地区(聚落集中,规模大)

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航运、海运便捷。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沿海地区

 

探究活动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等值线图一般特性

①投影:

中国地形图和铁路分布:

②展示导学问题1:

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地形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③展示导学问题2:

请归纳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④投影图1,并同时展示导学问题3:

:

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主要原因。

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⑤投影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第27题(3)、(4)题。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每组派代表回答

③学生提问,或质疑

学会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并学会全面准确提取图中相关信息。

[内容解析]表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交通方式

注意事项

线路

形态

交通方式

原因

平原

多种

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程造价低,建设难度小

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聚落的关系。

网状

分布

山区

首选公路,其次铁路

①地势起伏大,工程造价高,建设难度大;②公路造价低,建设难度小,选址比较灵活;③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建设铁路等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沿等高线,呈“之”字形

探究活动3: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①直接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请学生读必修一图4—3—3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

②展示问题1:

从何时开始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幅度开始不断变大,分析原因。

③请学生阅读必修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相关章节。

④分析学生列举的全球变暖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⑤投影世界地形图,指出不同地区,请学生分析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①学生回答

②学生读图并回答

③学生读课本相关章节。

④学生讨论并回答。

复习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读图能力,进一步认识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保护环境思想。

[内容解析]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未来全球气温还将上升,且上升幅度可能加大。

就全球状况而言,并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区域性气候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的变化;但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毁林,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致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全球气温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产了生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

影响内容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沿海低地面临被淹的危险。

资源条件

的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许多地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增大。

自然灾害加剧

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变大,破坏程度变大。

原有生态系

统的变化

根据有关研究,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世界上将有1/3的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农业生产

不稳定

高纬国家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位于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干旱加剧,农作物减产;一些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必须调整。

危害人体健康

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某些疫病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典型例题】

1.图2为北非简图,图3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本题突出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①题,该地区沿海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气候适宜;沿海地势平坦;沿海距海近,便于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航运。

第②题,读图2可知:

公路与铁路沿途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说明受资源影响大;在山区线路线路沿等高线延伸(稀少),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大;同时铁路公路的建设还要尽可能多连接聚落。

2.图4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①~②题。

①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题指导:

第①题,读图4,发现与1992年相比,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明显变小,说明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第②题,冰川大量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变短;故A项正确,C项错误;冰川水属于全球水量的组成部分,所以,冰川融化,并不能导致全球水量增多,B项错误;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大量冰川融化,吸收热量增多,会导致局部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变慢,并不能使全球气温下降,故D项错误。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

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这些本课将在复习自然资源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构建】

需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和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道如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针对社会热点和近年高考特点,需重点掌握主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分布及开发利用特点。

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增大,自然灾害也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危害,还要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学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掌握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本课的重点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二是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条件;二是如何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课前准备】

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

复习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

整理

①展示导学问题: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并对其分类。

②展示导学问题:

请列举近年来世界和我国世界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对其进行分类。

③板书学生列举出的资源名称和灾害名称,引导学生评判列举出的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

学生回答

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并学会对其进行分类。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

复习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①投影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图文资料,请学生阅读并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

②展示学生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③投影中国地形图,请学生分组结合气候分析我国太阳能、风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④注意观察,及时给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

⑤组织学生交流分组讨论的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⑥展示学生在导学案出现的主要错误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请学生讨论解决。

①学生阅读资料,列表梳理。

②学生评价同伴表格。

③学生分组讨论。

④学生汇报分组讨论结果

⑤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一步认识开发新能源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内容解析]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土地资源为例:

表1土地资源与人类

生产特征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举例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

土地资源数量对人类影响不大

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植被繁茂,动物繁多

易获取食物,不需经常迁移

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土地资源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阶段

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逐步学会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土地肥沃,易于耕作

人类聚集,社会安定,

生产力发展快

农耕、,畜牧起源地,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

工业文明阶段

蒸汽机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的标志;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机器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判别标准发生本质变化

非农用地(城镇建设、工业、交通、旅游用地等)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

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食物安全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的质量、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带来的食物短缺、食物安全问题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部沿海。

内蒙古高原风能丰富的主要原因:

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地势平坦开阔,阻力小。

2.东部沿海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

核能地区适应性强,运输量小;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东部沿海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发达。

3.我国太阳能分布:

最丰富的是青藏高原,原因主要是:

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其次是西北地区:

降水稀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光照最少的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探究活动2: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①投影课本图4—2—4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

②展示导学问题:

旱涝、寒潮、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方,给这些地方造成哪些危害,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其原因。

③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上述问题。

④展示导学问题:

地震发生与何种地质构造有关,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⑤展示导学问题:

预防自然灾害的共同措施主要有哪些,不同自然灾害预防的个性措施可以有哪些?

⑥展示学生在导学案出现的主要错误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请学生讨论解决

①学生读图

②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③学生讨论并回答。

④学生讨论并回答

⑤学生相互解决问题。

掌握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内容解析]自然灾害的含义: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自然灾害的含义有两层,①是自然界发生的;②是对人类构成危害,如果对人类没有影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表2主要自然灾害

形成原因

危害

在我国时空分布

主要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

夏秋季节;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近海内地也受影响

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站等加强监测和预报;沿海建设防护林

暴雨洪涝

长时间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地表水泛滥;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导致汇水速度超过河道的排水速度

大面积大量积水,淹没农田村舍,摧毁道路等公共设施。

我国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加强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中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旱、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西北(常年)、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及东北地区为主

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旱物种,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范围广,且伴有大风、暴雪、冻害等现象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为主,青藏和滇南谷地、海南、台湾影响小

及时预报,及早准备

地震

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建筑物发生破坏和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震级大小与能量释放有关。

而地震的破坏程度又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质量等有关。

世界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西藏、青海等板块交界处。

加强对地震研究,准确预报;提高预警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

【典型例题】

1.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②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③分析乙地风能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①题需读图认清曲线表示发电成本的变化,柱状图才表示装机容量的变化,还要看清两条纵坐标的名称和单位,读懂图后再根据题目的提示,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第②、③题先要读图定位,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图3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①~②题。

图3

①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②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露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A.西南B.西北C.东北D.东南

解题指导:

这是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题的第9、10两题,该组题紧密联系当年的热点:

日本3月11号大地震,考查地震与洋流的相关知识和读图能力。

第①题结合图例,读图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第②题福岛核电站沿岸为日本暖流,流向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故B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