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23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docx

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

2011届高考语言运用——时文评说专题复习一

(一)时评素材:

众网友围观《2010网络流行语基本能力测试》

 2010年即将过去,热闹的网络江湖又将召开经典“语林大会”,且看哪句网络流行语最火。

  近日,有网友就以这一年的热点事件和网络热词为背景编成《网络流行语基本能力测试》,用以“证明2010年你没白过”,引起了众多网友围观,其中“非常艰难的决定”、“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等纷纷在试卷中出现。

  记者发现,与往年单纯恶搞不同,今年的热词多与新闻事件相关,甚至有的词已成正式书面用语。

  流行语逐渐主流化

  今年的《网络流行语基本能力测试》,有20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2道智力简答题、1道命题作文,共计100分。

  除了新闻事件催生出的热词外,许多政经词汇也网络化了。

今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出现了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后,“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等大批三字经犹如一副多米诺骨牌,陆续出现在报纸、电视、网站上,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涨价的现状。

  而11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显示,5年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

走在大街上,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诸如“不差钱”“顶”“没见过吧,说明你‘Out’了”等网络用语已出现在商品及其广告牌上。

  不少网友认为,网语的主流化,是网络被主流媒体和政府认可的标志,体现了他们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

  网络用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使用网络语言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网上,大家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容易消除陌生感。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听不懂网络语言,别人就会笑话你老土。

而且现在人民日报都‘给力’了……”读者张东烜说,他看到那期的《人民日报》之后很惊喜。

  但也有许多人认为,网络语言会给汉语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网络语言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网络语言简单便捷,诙谐幽默,直观形象。

我觉得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要是习惯成了自然,考试中也出现这样的网络语言该怎么办?

”郑州三中的一名语文老师对此表示担忧。

她说,当这些词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时,自己要花费很大的工夫去纠正。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老师和家长也持同样的看法。

  “就像今年的‘ungelivable’(不给力)是一个生造词,连老外都可能看不懂,在中国网友中却大受欢迎,但这对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确实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学生家长辛女士说。

  网络热词

  不再仅仅是“自娱自乐”

  “汉语是活语言,会自动淘汰和吸纳新的词汇,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过去的网络流行语,多见类似‘偶’、‘稀饭’、‘94’这样的,它们更多像是种语言游戏。

”河南大学文学博士郭灿金特意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释新旧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前者多用来凸显自己的个性,而从2008年开始,网络流行语有了质的变化,“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

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会出现。

  “现在,有许多网络热词更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多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

今年这些网络热词更有浓郁的自发‘监督’色彩。

”郭灿金表示,现在的网络热词,大多“有故事”。

“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人事件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

  郭灿金说,社会热点事件“热词化”,彰显的是网民的不满、讽刺,是网民公民意识成长的一个侧面。

附:

网络流行语基本能力测试题

——为了证明2010年你没白过!

引导语:

2010年马上要结束了,这一年,网络里流行了很多用语,对于玩网络的你,都知多少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测试吧:

网络网络流行语基本能力测试题,速度来测验!

看看你得了几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考试一般用什么铅笔?

A、NBB、2BC、MB

2、“给力”这个词出自以下哪本名著?

A、《不给力啊,老湿》B、这货不是宿敌》

C、《西游记:

旅程的终点》

3、以下与“闹太套”无关的是?

A、避孕套B、黄晓明C、notatall

4、如果你是兰州,你最讨厌别人回神马?

A.兰州烧饼B、沙发C、围观

5、请问“山木强奸门”是什么意思?

A、山木强奸了门B、宋山木强奸女员工事件C、以上都不对

6、“坑爹”是什么意思?

A、小坑他爹B、他爹姓坑C、骗人、不太给力

7、开车撞到人,只要说什么就没事了?

A、我爸是李刚B、我女是彭帅C、对不起

8、中国最神秘的部门是神马部门?

A、有关部门B、无关部门C、艳照门

9、以下哪种需求一生难求?

A、求合体B、求加薪C、求公平

10、如果我们想表达一种蛋腚的人生观,视金钱、权利、美女为粪土,我们通常会说?

A、你知道的太多了B、神马都是浮云C、XX神马的最讨厌了

11、从前有个女孩叫小文,后来她有了男朋友,她就改名叫神马了?

A、凤姐B、小月月C、小六

12、选出你认为无毒的东西?

A、三鹿奶粉B、一滴香C、老鼠药

13、国家规定MY女的尊称必须是神马?

A、小姐B、果儿C、失足妇女

14、以下哪个东西跟鸡有关?

A、蛋疼B、蛋腚C、蛋汤

15、如果湖南卫视叫“芒果台”,江苏卫视叫?

A、大蒜台B、鸭梨台C、番茄台

16、“不给力”的英文怎么表达?

A、bugeiliB、ungeiliC、ungelivable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

1、生活在马勒隔壁的神兽有哪些?

A、草泥马B、河蟹C、亚克蜥D、布鸣真象

2、以下哪种东东可以吃?

A、蒜你狠B、豆你玩C、姜你军D、兰州烧饼

3.说一个人很倒霉,我们通常怎么形容?

A、苦逼B、悲催C、杯具D、沙发

4、当你过关斩将赢得世界冠军后,应该先谢谁?

A、cctvB、所有TVC、父母D、国家

5、以下哪些人需要安装360密盘?

A、爱情动作片收藏家B、日记门局长C、闫凤娇D、明星

6、以下哪个油可以食用?

A、中石油B、中石化C、中海油D、中地沟油

三、智力简答题(10分)

1、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长跑运动员,一个统计局的专家,三个人在茫茫的沙漠里迷了路,谁生存下来的几率最大?

为神马?

2、西红柿和香蕉拍电影,哪个会红?

为神马?

四、命体作文(20分)

用“凡客体”或“羊羔体”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要求格式规范,必须分行(这是亮点),一行呵成者视为零分。

开放式答案,无标准!

你懂的,求标准答案神马的你就奥特了!

一、1-5BCACB6-10CAAAC11-15BCCCC16-20ACBBA

二、1ABCD2ABC3BC4D5ABCD6D

三、1统计局专家,因为统计局水分最大。

2西红柿,你见过红的香蕉吗?

丫就是一拍黄片的。

(只答出“香蕉不是黄的”即可)

四、作文:

格式10分,内容10分

格式完全正确的10分,不完全正确得5分,完全不正确直接判0分,内容丰富5分,内容有趣5分。

据记者报道:

2010年即将过去,热闹的网络江湖又将召开经典“语林大会”,看哪句网络流行语最火。

与往年单纯恶搞不同,今年的热词多与新闻事件相关,甚至有的词已成正式书面用语。

今年的《网络流行语基本能力测试》,有20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2道智力简答题、1道命题作文,共计100分。

11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显示,5年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

走在大街上,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诸如“不差钱”“顶”“没见过吧,说明你‘Out’了”等网络用语已出现在商品及其广告牌上。

尽管许多人认为网络用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不看好它们的“前途”,但某些网语被主流媒体和商家使用,还是体现了社会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体现了对语言创新的认可。

过去的网络流行语,多见类似“偶”、“稀饭”、“94”这样的东东,它们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被一些小P孩用来凸显自己的个性。

今年,童鞋(同学)、鸡冻(激动)、虾米(什么)、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帅锅(帅哥)、酱紫(这样子)、银(人)、小强(蟑螂)、汗(惭愧)、灰常(非常)、寒(吃惊)、表嘛(不要嘛)、打酱油的(路过)、猪头(笨蛋)、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囧(无奈)这一类词汇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其使用频率已呈大幅下降的短命趋势。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

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因为它们多与社会生活和热点事件相关。

(二)时文评说集锦

一、我们为何难以孝敬自己的爸妈?

  近日,一些网友在一起聊自己的父母。

有网友表示:

以前总觉得孝敬爸妈的机会还很多,可仔细一算,爸妈能再活二十年,我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30来次;假若他们只能再活十年,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十多次了。

(10月22日山西新闻网)

  古人云:

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自然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的将孩子培养成人十分容易。

孩子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理应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哪怕只是和他们简单的唠唠家常。

可是,我们为何很少回家?

难道真的是我们不懂得孝敬自己的爸妈?

  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毕竟是少数。

实际上,谁不愿回家看看自己的爸妈?

可是,像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一年也难得回家一趟。

原因在哪里?

一是工作了,却没有了时间。

除了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其余剩下的时间根本寥寥无几。

就拿笔者而言,从工作地到家乡,在路上就要花去两天的时间。

要是遇上火车晚点之类,则要三天时间了。

而五一、十一和春节,可谓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来回一趟,人累个半死不算,真正在家的时间也就一两天。

而为此花去的费用,却够我交半年的房租。

  本想将父母接来同住,可是房子问题一时又无法解决。

租住的房子,只是一个标准间,如何让父母同住?

而且,房租还随着房价的疯涨一路水涨船高。

租一套大房子,于经济上难以支撑。

所以只有等到买了房子之后,才能圆上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梦想。

但看看自己的存款,再看看越来越让人高不可攀的房价,要到何时我们才可以买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不是我不懂得孝敬父母,更不是我不想去孝敬父母,而是现实迫使我难以孝敬父母。

什么时候,单位能让我带薪休假;什么时候,回家的路不再让我望而生畏;什么时候,我能把爸妈接到属于自己的家?

当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才会好好的去孝敬自己的爸妈,而不至于感到自己活着实在太累。

二、“孝”在今天已经成了奢侈品吗

   郑州一对老夫妇,因为小女儿张丽萍自2002年起,出于对一些琐事不满就对他们“不管不问,从来不回家探望”,而一怒之下将张丽萍告上了法庭。

日前,法庭做出了一审判决:

张丽萍不仅要每月向老人支付200元钱的赡养费,而且还必须每半月回家探望一次(10月25日《河南商报》)。

   在我看来,这一判决传递出两个令人忧虑的信号:

一是维系我们社会的一些普适道德,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二是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是疲于应付,苦无良策。

   先说第一个问题。

赡养父母,探望父母,这本来是任何一个做子女的应尽的义务,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但这种义务却对“小女儿张丽萍”没有任何约束力,老夫妇将她告上法庭,想必也是万般无奈之举。

当然,如果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一桩个案,我们似乎也不必过于担忧,但近些年来,诸如此类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说明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现象而并非偶然事件。

比如,容貌并无缺陷的女生,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一些,竟让父亲卖肾为自己筹整容费;再比如,母亲身患癌症,儿子却以“母亲再怎么花钱治疗,也是没有希望的,应该不要浪费钱财”为理由,不愿意节省自己的婚礼花费等等……总之,在今天,“孝”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

   “孝”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价值。

道理很简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如果没有孝心,不知道尊老敬老,则家庭必然就不和谐;而家庭不和谐,则社会和谐又从何谈起?

从中国社会的传统来看,“孝”是整套社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家庭都没有责任感,我们又如何相信他会对自己服务的组织、单位乃至社会大众有责任感呢?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孝”,指的是天伦之爱,而不是古代宗法社会的“孝道”,那是一种片面的法权,在今天应该被扬弃。

   再说第二个问题。

“孝”既然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调动起各种力量去维护它。

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除了司法的力量,我们却没有看到其他的力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司法判决虽然具有强制力,但用来维护社会道德,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工具。

判决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的内心。

   试想,即便是张丽萍服从判决,每月回去探望父母两次,但如果她不是出于对父母的真实感情,而仅仅是出于对惩罚的畏惧,那这种徒具形式的探望恐怕不仅不能使父母感到欣慰,反而会更让他们感到堵心吧?

对此,老人的一位邻居可谓一语破的:

“如果每次去都吊个脸,没一点高兴劲儿,去看了又有啥意思呢?

   显然,单靠司法审判无法维系或重建我们社会的道德,郑州的这一判决,与其说是找到了重建道德的有效方式,不如说是暴露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和无奈。

重建社会道德,还须要我们放开眼光,调动起舆论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典范的力量乃至宗教的力量一起投入,庶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中国制造”,不能因为美泰道歉就松口气

9月21日,美国玩具商美泰公司向中国道歉,公开承认召回的绝大多数产品是由于美泰公司在设计上的失误造成的,并表示愿为玩具召回事件负全面责任。

美泰道歉使最近几个月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制造”事件出现了转折。

  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美泰连续3次大规模召回中国生产的玩具,总数达2000多万件。

它还曾公开点名批评中国的生产商,并提醒美国同行警惕这些中国生产商。

而据中国记者的深入调查,此次引发召回事件的原因十分复杂,中国厂商有一定责任,但美泰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大多数产品都是因为设计极不合理。

  在世界各国,产品召回都是一件常见的事情,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名牌企业也都召回过产品,无论是就数量还是就问题而言,这些被召回的产品都远比此次的中国玩具的涉及面要广,为什么偏偏这次召回就引起了特别关注呢?

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一产品涉及到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欧美舆论格外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产品是中国制造的。

  尽管某些西方人士对于中国货过于挑剔,有的媒体也故意借此渲染炒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玩具召回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恰恰也是因为世界对中国,对中国制造更加重视了,人们用的“中国制造”也更多了。

放到十多年前,说中国货有问题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

  记得90年代初,笔者第一次出国工作,看到中国货就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随意翻拣的便宜货,永远都挂着大降价、大甩卖的牌子。

那个时候,一般的白领是不会穿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的。

90年代中期,中档产品中开始有了“中国制造”,超市里的中国货也越来越多。

如今,中国货已经成了许许多多外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甚至有人想不用中国货都不行。

中国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媒体特别关注的对象,只要跟中国货沾上边的新闻就会有人看。

  与此同时,外国人看中国货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

这有点儿像60年代时的中国一样,有点钱的人家里爱用上海产品,用的多了就对它的质量会有较高的要求。

当西方国家的白领也穿着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他们对衬衣的质量要求自然就会提高。

比如,外国人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那么快,大城市里高楼大厦那么多,就很难理解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现在的“中国制造”恰恰又处于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的时候,因此引起关注也是很正常的,说到底,这是因为国外对中国的要求提高了。

对于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未必是坏事,一件产品如果能够在人家的百般挑剔中站住脚,那才能够获得更持久而广大的市场。

  因此,我们也应从玩具召回事件中吸取一些教训,不能因为美泰道了歉就松了一口气。

要想切实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除了提高质量,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恐怕别无他径。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在世界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

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制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信誉危机视作一个挑战,一个机会,像当年经历了类似危机的日本人那样,吸取教训,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螺丝钉做起,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欧洲的标准,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成为全世界的最高标准,那么,中国的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

四、节日,渐渐明朗的“中国表情”

2000多年前,当神情孤伤的屈原徘徊汨罗江边时没意识到,他文横千古的《离骚》以及郁愤悲壮的自沉,构成了中国文化史至为厚重的一页。

在随后的岁月里,成为他脚下的土地和后来子孙回望历史的重要凭依。

  因此,当传说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将以国家法规的形式,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有谁会否认它“表明了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

  这可能是迄今我们对于弘扬传统最为一致的共识了。

  不同于读经活动,不同于国学私塾,甚至于丹的讲论语、易中天的品三国,与其他复兴行动总引起议论鼎沸迥异,将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消息几乎赢得了学者和百姓的齐声赞同。

  这种难能可贵的同心,来自我们对共有节日传统强烈的情感认同,也来自对节日文化日渐沉寂现实困境的忧心。

  没有比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

千百年来,除夕的祝福演绎了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社会和谐,清明的祭扫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端午的龙舟抒发了平民百姓的豪情壮志,中秋的圆月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节日民俗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

它既是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也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为文化中国最突出的“表情”,成为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然而,传统节日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多种文化激荡中,尽管传统节日在民间从未中断,但它越来越像一个形单影只的孤立事件。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法定假日没有充分配套的文化生活,而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没有法定假日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形成了一种节日“二元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促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鲜明地表明了对待文化传统的“国家态度”,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但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一种“天时”,节日文化的兴盛与否,关键在其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

已经“南橘北枳”的圣诞节在中国并无法定假期,但却日益红火、声势浩大,原因就是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放松愿望。

相反,早已法定化的春节,却因内容单调之弊,已使许多人呼吁要“捍卫”、“拯救”。

  因此,一旦传统节日法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化上的阐释和创新。

当传统节日赖以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将四个传统节日法定化,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件。

但一个国家的发展无法忽视这些印证历史的细节。

倘若再把这个细节,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征程上看,放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曲折路途上看,我们会更加百感交集――

  经过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在日益融入世界大潮之后,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自己的来路、清楚自己的未来。

  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清明踏青、中秋望月时,谁说不会正是这些节日的熏染,让他们领会了文化中国寓意深厚的“表情”?

五、韩国人说要统一汉字?

真可笑 !

韩国一些人最近脑袋有点儿发烧。

    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文字及视频报道称,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上周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提到,5000多个常用标准字将以“繁体字”为主进行统一,如果个别汉字有简体字,就继续保留。

不知道这消息确实与否。

如果确实,那么在我们国土上召开这样的学术会 

议,而且“欲达成协议”,表明一些国人也在鹦鹉学舌跟着说昏话了;如果不确实,则韩国一些媒体的脑袋可能已经烧糊涂了。

 

    为什么要“统一汉字”?

据说,目的在于“预防东亚国家因为使用中国台湾地区的繁体字、中国大陆的简体字、日本的略字等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混乱”。

因此,会议决定制作各国家地区汉字“比较研究词典”,逐渐统一各国使用的字形。

真可笑!

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小篆为标准,是因为七国文字平行发展,百姓互不相识,妨碍了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

自此之后,汉字只有字体的产生和流变,何曾有过“诸侯”并存需要统一的时代?

从汉字中异化出的日本什么字,也能在所谓“统一”的考虑之中吗?

 

    单就繁体字与简化字本身而言,也没有所谓“统一”的必要,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应当说,繁体字、简化字在大陆同样具有“正统”地位,大量的古代典籍包括当世史学著作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

而且,虽然简化字是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但即使青少年,如今也可以辨认大量繁体字。

想来,台湾的青少年辨认简化字也不会行同天书。

事实上,汉字简化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在古人书法作品中早已成为一个习惯。

毋庸讳言,今天的简化汉字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商榷的余地,比如破坏了形旁和声旁的完整结构,繁、简不是一一对应为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等等。

但是,即便如此,汉字的走向,是简是繁,要不要所谓“统一”,岂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决定制作统一字形”就能决定、就能决定得了的?

 

    韩国一些人发烧,发高烧,由他们发去吧。

但是在韩国一些人的文化进攻面前,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应对态度。

稍微关注现实的人都知道,这几年在韩国一些人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不断发起挑战,端午节、中医的申遗等等。

我们不仅每每被动接招,而且每每败下阵来,或者有败阵的趋势。

我们不注重历史的普及吗?

似乎不是。

到书店里去瞧瞧,现在应该是历史普及类“著作”空前繁荣的时期,花花绿绿,历朝历代的犄角旮旯,都被人写遍了,而且不知被多少人写了多少遍。

然而细细看去,繁荣的背后却是动辄宫廷倾轧、后宫粉黛之类,属于令人艳羡、诱人垂涎的那种。

还有一些搞研究的,倒是真出成果了:

孔子果真是丧家狗,司马相如本来是流氓,诸如此类。

影视剧的戏说渐渐收场了,学者们的正说粉墨登场了,那架势居然换汤不换药。

专家学者们呈现于公众面前的历史、灌输给公众的文化,都是些什么东西!

 

    韩国一些人乱认祖宗,乱抢文化源头,看起来咄咄逼人,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的极端自卑。

然而,这种文化自卑支配出来的行动,硬是能频频占得先机,这就是咄咄怪事了。

反观我们的一些人,被人家卖了居然还帮着数钱!

都是有文化的人,不可能无知吧,那么,该不该汗颜呢?

(选自南方日报 有删节)

六、英语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大学本科生要达到英语四级,硕士研究生要达到英语六级,否则不能毕业,更拿不到学位证书。

在不合理的硬性要求下,英语成了一道高门坎、硬门坎、洋门坎、时髦门坎,很多优秀人才被这道门坎无情地挡在了门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勉强跨过了门坎,但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被抬得像英语这样“崇高”,也没有哪个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