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231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docx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

简析高考文综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导向性

(2012-07-0709:

30:

40)

标签:

杂谈

简析高考文科综合卷第27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导向性

    【高考试题】

   第27题(25分)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问题二:

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7分)

   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

    要求:

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20字左右。

 

 ——2010年高考文综卷第27题

【试题解析】

(1)本题属于开放性问答题,考生既可以选择偶然的观点,也可以选择必然的观点,还可以选择偶然中的必然,也就是说答案有三种,但是选择什么观点必需答出相应的理由,切忌自相矛盾。

其次,注意8分的分值,理由尽量准确充分。

如偶然性要强调哥伦布的目的地是印度而非美洲和迷路的因素;必然性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条件因素;兼而有之的观点则从偶然和必然两方面分析。

   

(2)本题是一个观点论述题,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

很显然,发现的观点属于欧洲中心论,汇合和相遇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

另外,分值7分,后者应当4分,至少要有两个要点。

 

(3)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的题型,此题型在1995年出现过,此后没再出现,考生感到生僻。

但是题目提供了4个答题要点和120个字的限制,所以考生只要从世界和中国两个方面回答,概括答出交流和发展的表现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它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寻金热;路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分)

(若能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行,也有必然性。

理由: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

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等级

主题观点

(分)

史论结合

(分)

逻辑表达

(分)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符合逻辑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试题评价】

凸显学科特点,注重能力立意,呈现新材料、新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摆脱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考查,是新课标高考的追求。

纵观2010年以来课改区高考历史试题,在践行新课标上可谓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笔者认为这其中最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试题的多元化、开放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当属2010年高考文综卷第27题。

该题无论是从命题立意、选材、试题设问、答案评阅上,还是对今后高考命题的导向上,都尽显“开放”风范,将命题专家的匠心独具水准尽情的展示在了大家面前。

一.立意:

高屋建瓴,渗透“开放”理念

历史教育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纵观世界的昨天和今天,给学生知识、经验、教训和启示,更多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认识当今的世界和中国,展望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该题以三个主题形式命题,渗透考查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设问与材料信息紧密结合,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考生在材料与结论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需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评价、明清时期的东西方世界)来归纳、论证历史问题(不同的历史观点)、独立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写历史小短文),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了多元化和开放理念,命题立意可谓高屋建瓴,命题形式(围绕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彰显“开放”理念。

二.选材:

中外贯通,突出“开放”主题

在文综试题中,限于题量和分值,既要考虑到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又要突出考查历史科的主干知识。

该题作为唯一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主观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量最重,考查内容涉及古(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明清时期的中国)、今(对“发现美洲”的不同看法等)、中(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影响)外(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影响等);所选的三则材料围绕哥伦布“发现美洲”切入,从发现美洲、“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到“两个大陆相遇500年”等不同的提法和观点,自始至终隐含贯穿着一条主线:

“交流、融合、开放、一体”。

这里既有被动开放(美洲被殖民者探寻航路时发现),也有主动开放(两个文明汇合,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连成一体,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有了不同看法);既有欧洲的开放,也有美洲的开放,还深层显示了开放的当今世界。

三.设问:

层层推进,尽显“开放”灵气

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与阐释问题的能力、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该题共设三个小题,对能力的考查层次分明,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

(1)题首先要解读材料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的新航路开辟的有关史实进行描述与论证;第

(2)题表面来看题目很简单,实际上需要考生先从材料中概括分析出“哥伦布发现美洲”、“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500年”等观点的不同,然后从深层次上寻找不同提法的立场和合理性;第(3)题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增强,运用四个词语围绕“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需要考生对四个词语进行综合分析,寻找相关的历史史实(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世界的对比),回扣到交流与发展的主题上来,然后运用较好的文字功底表达出来。

本题的三个小题与每个材料所给的主题息息相关,由谈观点到论证观点再到组织探究观点,组织自然流畅,不枯燥,不呆板,打起“立体牌”,尽显题目的灵气,第(3)题以写短文的形式呈现,将本题的开放气息推向高潮,是本题的画龙点睛之作。

四.评阅:

多元并行,凸现“开放”神韵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后人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往的开放型观点例证题目往往根据试题情境,选择一种观点,列举历史事实作答论证,评卷时根据作答知识点的多少按要点给分,带有明显的知识立意的倾向,而该题第

(1)小题,根据考生的思维层次,给出了3分、5分和8分的三种赋分办法,有效的区分了不同思维层次水平的考生,淡化了知识,突出了能力考查,这种评阅方法的多元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突破,洋溢着新课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凸现了“开放”型试题的魅力和神韵。

附该题的评价标准:

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3分)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5分)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2分)

理由: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3分)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3分)

五.导向:

践行课改,引领“开放”潮流

该题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渗透着新课改“开放”型试题的理念,这也坚定了一个信念:

高考试题必然践行并指挥着课改的方向,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必将落伍于新课改的潮流。

同时也对我们的复习迎考提供了以下几个新的导向:

1.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穿新鞋走老路在新高考试题面前必然碰壁。

2.注意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构建专题框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3.注意构建单元之间的知识网络,对相同或不同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总结对比,加强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

4.注意积累与研究,探寻小切口,小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与总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多角度探求。

5.平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小品、讲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不求每节课做到,但求每节课都有践行新课改,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亮点。

综上所述,该题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题目,它体现了新课改以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阶段性新成果,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

我们为这种趋势欢欣鼓舞,也期待着更好、更科学、更具开放性和研究型的高考试题不断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