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017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docx

大龙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基本模式

峨山县大龙潭小学语文探究性

 

二00八年一月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基本模式

一、基本理念

抓住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坚持“多识少写”的原则,把握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汉语言文字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构建新课程下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识字写字的课堂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主要有随课文识字和集中识字,集中识字又分为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

下面主要以随课文识字为例来介绍识字教学基本模式。

二、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课文,情感升华;读写结合,描仿临写)——反思总结

三、基本课型结构

(一)激趣导入。

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及教学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听故事或录音、观察画面、实物、看录像,设置问题悬念……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要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要审视课题,及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学生带入“口欲言而不能,心想通而不得”的悱愤状态。

(二)探究新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感知:

带着浓厚的兴趣或问题阅读课文,探寻课文这个未知世界,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2)放手试读,扫除生字、新词读音的障碍:

组织学生读课文(读的方式自由选择),要求利用拼音把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课文读顺畅,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勾划生字新词并尝试拼读。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种形式认读识记生字新词,建议教学步骤为:

第一,教师出示生字新词。

(卡片、黑板出示等)

第二,学生自主拼读。

第三,汇报拼读,纠错矫正,并进行口头组词、扩词的训练.。

(采取读、评、议、范的方式,主要指导难读、容易读错的字、词)

(3)反复练读:

学生把生字、新词带入课文中进行试读,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在试读中注意自我调整和修正。

可采用自读、互读的方式进行。

(4)试读反馈:

组织学生通过指名读、分组读、赛读、齐读等方式分节试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不漏字、不添字,争取做到人人达标。

读中特别注重互评与范读。

(5)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了解课文分几节、几个自然段及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6)读写结合,描仿临写。

出示生字新词,强化生字的认读。

认识新偏旁。

观察范字:

默记书后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字的笔顺和主要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不必对每个字的每一笔都逐一分析。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本环节必须做到先说后写。

先说,范写前让学生说笔顺、书写要领;后写,指教师范写或指名学生范写。

学生描仿临写:

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及范写,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影、临帖。

本环节教师要注意观察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析或个别指导,也要注意展示那些写得好的字,用身边的“范字”激励、规范全班。

还要特别注重坐姿、写姿的指导,且每一节课的写字时间不少于7-8分钟。

识记生字:

采用听写、默写及相关练习进行。

2、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①提出课文的“探究中心”——课文重点、难点。

这是探究性教学的任务所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语文的目标出发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课文的中心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或者是师生合作发现提出。

②读议结合,分步突破。

提出课文的“探究中心”——课文重点、难点后,课文也许分几块或几个内容来叙述,教学时就必须分块突破,分块归纳,在每一块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

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围绕“探究中心”,组织学生赛读,反复阅读,教师相机引导点评,读中评,评中读,培养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能力。

(这里的读,要特别注意“分层推进”,选择课文的重点、精彩处读中感悟,以读见悟,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字义、词义。

对字义的理解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语言环境,在读中感悟)

第二步:

合作学习,交流研讨。

小组内说说自己获得的阅读信息,读懂什么,尝试解决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步:

汇报交流,形成结论。

请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进行必要的点拨,突破重难点,得出结论。

③回归整体,归纳小结。

分块突破,分块归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体,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法,感悟思想,提炼中心。

3、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①品读赏析,抒发情感:

抓住重点片段和重点句品读、赏读、美读、角色朗读、表演故事,体会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感受语言美。

②图文结合,进行说话、写话、编故事的训练,为以后写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③赏词品句,积累词句:

对整篇课文或重点片段进行背诵,摘抄好词佳句等。

4、读写结合,描仿临写。

(三)反思总结。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谈本节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具体操作:

学生活动:

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读懂了什么?

是怎样学习的?

还有什么问题?

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教师活动:

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建构过程。

根据以上基本模式,可以建构多种识字课型的基本模式

(一)“词串识字”的基本教学模式(两课时)

激趣入境--------探究新知第一课时(

观察插图,引出词语

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词串连读

识写结合,描仿临写)第二课时(①复习巩固生字字音②读词成串,边读边想问题③连串成篇,形成积累④识写结合,描仿临写)-------反思总结

(二)看图会意识字的基本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①看图学字,明白字理:

通过适当点拨,让学生发现实物图画与生字的内在联系,意会生字的意思;②抓住联系,学习词语: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词语),并与插图中的事物图画挂钩;③诵演韵文,巩固生字:

诵读随后出现的韵文,巩固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成果;④识写结合,描仿临写:

以课后田字格中的字为字帖,认真读帖、描红、仿影,练写生字)-------反思总结

(三)“转转盘”识字的基本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①教具演示,识字学词:

通过“转转盘”游戏,让学生明白构成形声字的基本规律,初步建立偏旁部首的概念;②借助拼音,辨字正音:

借助拼音认读由这组形声字组成的词语;③诵读韵文,寓识于读:

多种方式诵读韵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强化对字、词的认读(完成从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过渡)。

④指导写字,迁移练习:

描仿习字,辨字组词、填空)-------反思总结

(四)偏旁比较识字的基本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①辨析偏旁:

引导学生看“一表”,了解古今文字(偏旁)的演变,弄清形与义的区别。

②学习词语:

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图联系,理解词义。

③念读巩固:

连词诵读或说唱,巩固学词的效果,提高识字的自动化水平和诵读能力。

④描仿练写:

通过描红仿影练习写生字)-------反思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基本模式

一、基本理念

抓住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坚持“阅读、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思想,把握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汉语言文字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构建新课程下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

二、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反思总结

三、基本课型结构

(一)激趣导入。

(约3—5分钟)

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及教学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听故事或录音、观察画面、实物、看录像,设置问题悬念……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要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要审视课题,及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学生带入“口欲言而不能,心想通而不得”的悱愤状态。

(二)探究新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阶段大致包括“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三块,大约需要一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实际进行一些必要的整合、删减、增加等,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操作。

①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及目标要求,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读熟课文(要求把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课文读顺畅),并运用拼、读、圈、划、查、写等方式去尝试自学,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习生字新词,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要把好“拼音和识字”关,抓好语言文字训练,打牢基础,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力,教学中可采取“随文识字、单独识字”等多形式认读识记生字新词。

以下基本步骤供参考:

第一,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借助卡片、小黑板、大屏幕等)。

第二,学生自主拼读:

(同桌之间可以互帮互学)包括注音、组词、理解字义、分析字形、数笔画、找偏旁部首等。

第三,汇报拼读,纠错矫正:

组织学生多形式拼读,赛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弄清字形、字义,对个别词语进行动作体验,说话造句等。

第四,读写结合,识记练写:

对重点字、难写的字进行指导识记、练写等。

③扫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建议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

快速阅读,提出疑难:

尝试理清课文的中心、主要内容、写作思路、条理框架、给课文分段等;

第二:

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同桌或小范围内自由组合,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听一听;

第三:

互动交流,反馈矫正:

学生汇报发言,教师点拨解疑,明确课文的中心、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说说分段情况等。

2、精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①提出课文的“探究中心”——课文重点、难点。

这是探究性教学的任务所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语文的目标出发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课文的中心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或者是师生合作发现提出。

②读议结合,分块突破。

提出课文的“探究中心”——课文重点、难点后,部分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课文,往往分几块或几个方面内容来叙述和描写,教学时就必须分块突破,分段归纳,但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教学,重点段落可以重点分析理解,非重点段做简要的分析,不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在重点段落的教学中,建议参考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

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围绕“探究中心”,带着所要分析理解的内容(问题),组织学生赛读,反复阅读,教师相机指导评读,读中评,评中读,培养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能力,同时一边读一边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步:

合作学习,交流研讨。

小组内说说自己获得的阅读信息,读懂什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尝试解决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步:

汇报交流,形成结论。

抽各小组的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谈谈读懂什么,说说对问题是如何理解的,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气把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教师相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读,再次培养语感,突破重难点,得出结论。

③回归整体,归纳小结。

分块突破,分步归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体,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法,感悟思想,提炼中心。

3、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①品读赏析,抒发情感:

抓住重点片段和重点句品读、赏读、美读、角色朗读、表演故事,体会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感受语言美。

②指导写法,迁移运用: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布局谋篇,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③赏词品句,积累词句:

对重点片段和重点句进行背诵,摘抄好词佳句等。

(三)反思总结。

(约3分钟)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谈本节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具体操作:

  学生活动:

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读懂了什么?

是怎样学习的?

还有什么问题?

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教师活动:

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建构过程。

附: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探究性教学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尤其注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不同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有效的合作中进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问题性

学习者总是从问题出发,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最终解决问题。

(2)合作性

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研究活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实践性

学习者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做出对问题的答案。

(4)指导性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指导和点拨,教给他们恰当的探究方法。

(5)反馈性

教师不能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价。

小学作文“学导式”教学基本模式

一、指导思想

“学导式”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

克服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信息反馈原理,正确处理作文教学中教与学、观察思维与表达、内容与形式、读与写等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以全面育人和全面完成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为目标。

二、框架与操作

本教学模式是围绕一次作文的教学全过程设计的,分为互为关联的五个阶段:

感受阶段——拟作阶段——评导阶段——修改阶段——总结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里,学生经历的是一次作文的完整过程。

(一)感受阶段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感受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采访、阅读和情感体验,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和熟知本次作文所要描述的事物。

是从内容入物,解决好“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

从作文过程的整体效应看,感受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前提。

1、早下“告示”,提前命题。

在教学每个单元第一节语文课或上篇作文的总结课上,教师便应向学生布置下次作文的内容和提出相关的要求。

布置应是简要的提示和指点,重在鼓励学生观察体验,从情感上多投入,知识上做准备,材料上做选择。

2、收集题材,让学生真切感受。

或让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观察、采访、调查、回忆、翻阅书籍报刊等,摄取生活素材,准备材料,积累知识;或在教师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活动,如参观、游览,开展文体活动,定向观察等,让学生观察世界,体味生活。

3、汇报交流,督促检查。

为掌握学生的感受情况,教师可召开“素材汇报会”,让学生汇报自己准备的作文材料并组织评头品足,以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个别询问,个别指导。

对习作困难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照和辅导。

应注意的是,在学生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中学写,做到读写结合。

4、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

教学每一篇课文的后半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的方法,并注意引导他们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5、草拟提纲。

学生在课余充分准备、真切感受的前提下,可打腹稿,列提纲。

(二)拟作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自己根据在感受阶段已有的情感积累和所掌握的材料、知识、独立写作文。

要鼓励学生放胆创新,允许学生看书、讨论,对原材料进行合理改造,但不得抄袭或胡编乱造。

拟作要安排在课内,一节课完成。

1、明确写作目标:

指导学生明确“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习作要求,对文章体裁、框架,选材立意做简要地指点。

2、汇报交流提纲:

根据学生感受阶段的不同情况,安排交流写作提纲。

可以小组(4人为宜)为单位,也可班内交流。

教师可以调控教学,学生可互受启迪。

以上两环节,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3、学生拟作。

4、教师巡视辅导:

看学生的作文是否突出了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记录下主要问题,选好准备下节课评导的好、差两种类型的两篇作文;辅导个别学生。

应该提及的是,拟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应让学生随时记下,在评导课上提出讨论。

(三)评导阶段

通过评导本班有代表性的好、差两篇习作,旨在树立好作文的标准,认识存在的问题,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如果说拟作是“放”,此时的评导则是“收”。

这是对学生拟作情况的一次检阅,也是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的一次更直接更具体的指导。

评导课的程序大致是:

1、释疑解惑。

让学生把拟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以扫除“拦路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教师围绕习作训练重点,提出评改目标。

3、评导习作,典型引路。

先评议较好的那篇,继而评议差的。

评导时,中心要突出,要围绕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其他方面适当兼顾。

要有评有改,评改结合,提高认识与学习修改方法同步发展。

评导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或读后总评,或读中评,或分段评。

教师要发挥好“导”的作用。

提倡争辩,寻机点拨。

“点拨”要启思,激情,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又要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明确修改方向,为下阶段“自我修改”创造条件,不要包办代替或急于一锤定音。

为提高评导的质量,使评改有理有据,在学生本人或教师朗读典型习作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做好记录。

(四)修改阶段

让学生把从评导阶段得到的启示,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上来。

这是学生责任感、息信心的再次表现,是学生自我完善,提高修改能力的有利时机。

1、修改前,教师要激起学生的修改兴趣,唤起“第二次比第一次会写得更好”的自信心。

2、学生自我修改。

让学生运用规定的修改符号着重修改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之处,或删,或换,或增,或调。

要做到三读三改:

默读,修改内容结构;轻声读,考虑用词造句;朗读,全面检查润色。

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的面批指导。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小学生修改作文一般以补充内容为主,可让学生把笼统的地方补写得具体些;多侧面地补充并列性的材料,以突出中心;补上只言片语,使作文结构趋于合理。

3、同桌换检,互提修改意见,再作修改。

4、课后将习作上交(个别的也可缓交),由教师批阅(重在眉批)。

(五)总结阶段

1、它是对本次作文的总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端。

通过师生共同评定此次作文正反两方面的特点,从理论和学生作文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具体而详实的总结。

总结要重点突出,以表扬鼓励为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2、典型文章鉴赏。

从班内(有时也可从报刊上)选几篇优秀作文或优美片段,组织学生鉴赏评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的形式,可教师边读边组织评议;也可先小组评析,后班内交流;还可人人准备,自由发言。

3、学生认真体味教师的批语(眉批、总批),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4、学生把第二次修改后的满意习作,誊抄于另本的“成功作文集”,并写出对本次作文的认识或主要收获的“作后记”。

5、学生交流“作后记”。

6、发展情感。

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或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题目或写作范围,激励学生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观察、思维或下次作文中去。

课后教师可将优秀作文或进步作文登墙报,收集编入班内的“作文选”,向报刊推荐等。

小学看图作文“四步法”

第一步:

根据画面内容选好观察方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②从主体到客体——先看人,后看物;先看动,后看静。

③抓住事物的重点观察。

④全面地观察事物。

⑤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

⑥按事务变化地先后顺序观察。

⑦选择一个观察点,按方位顺序观察。

⑧用“移步换景法”观察景物。

⑨横向和纵向比较地观察。

⑩通过抓住事务间地联系反映事物本质地方法进行观察。

第二步:

看准图内之意。

第三步:

想象图外之意。

第四步:

拓宽表达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