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920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

裸考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考试介绍:

1.题型预测:

单选:

25*2’简答:

5×6′论述:

2*10’(3选2)

2.题型分析:

(1)单项选择题主要应注意:

首先要认真审查题干,不要把题目的意思一开始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然后就要仔细看每个选项,切忌刚看完一两个选项就匆匆作答。

(2)简答题这种题型答题时要注意:

首先论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知识要点;逻辑要严密,对于各个知识要点一定要分层次仔细作答,切忌层次混乱,表达不清。

(3)论述题论述题与简答题相比在内容上会更加复杂一些,主要应注意:

答题时观点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答要点,对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阐述。

二、各章考点:

说明:

楷体下划线加粗为选择题易考点。

例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双下划线加粗加着重号为主观题易考点。

例如:

“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客观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体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4.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

5.马克思主义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理论及最高成果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经济学:

威廉.配第(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6.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7.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9.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0.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结论。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13.科学性,科学性的三大表现是实事求是、深刻性、与时俱进。

14.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6.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7.与时俱进的含义: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19.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1.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二、主观题

1.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①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③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

2.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①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③全面地提高人的素质。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及其内涵。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最后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5.当今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70年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

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②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如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新技术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等,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多方面的研究课题。

马克思主义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研究和回答这些课题。

这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

运,判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否能够通过自身最终得到解决,解决诸如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猖狂等关系全人类利益的问题,应对新技术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严重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③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也必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这既关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更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客观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4.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类型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

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也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

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7.物质的定义:

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8.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9.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1.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运动和静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绝对主义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1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1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16.实践:

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7.实践主体——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18.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19.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0.实践的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2.联系的特点:

客观的、普遍的。

2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28.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29.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1.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32.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33.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4.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35.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中,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

保留。

36.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沦的错误。

37.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8.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39.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①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

③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能性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

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0.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

②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③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

4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

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3.规律的定义:

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4.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

45.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①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②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进行的。

46.从意识的起源上说,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二、主观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就同把物质说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

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范畴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辩证法,用个别代替一般,将特殊等同于普遍,不能合理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个性中找到了共性,把握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联系: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原理:

①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2)现实意义: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9.掌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最后,我们在实际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

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5)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10.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

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使发展的过程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则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偶然

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11.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①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③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