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290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

噶米精编云南省峨山县锦屏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2.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的交流

3.“……这本书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你认为这本书最有可能是()

A.《大唐西域记》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金刚经》

4.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

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

D.科举取士

5.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占据的是()

A.辽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6.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鲜卑族

B.前秦—氐族

C.北魏—匈奴族

D.西汉—羯族

7.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A.王羲之

B.张仲景

C.华佗

D.顾恺之

8.“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周杰伦歌曲中提及的书法作品的作者是()

A.顾恺之

B.王羲之

C.王献之

D.祖冲之

9.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A.东汉的“蔡侯纸”

B.王羲之的书法

C.东晋的人物画

D.莫高窟的飞天

10.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1.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淝水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2.从汉代开始,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

下列历史文化成就中体现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

C.张衡的地动仪

D.山西的云冈石窟

13.三峡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古人记载三峡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你知道他是谁吗()

A.郦道元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张衡

14.王羲之被称为()

A.“书圣” 

B.“书神”

C.“画圣” 

D.“书仙”

15.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16.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17.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最主要贡献是()

A.编制《大明历》

B.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C.编制《太初历》

D.《缀术》被列入算经十书

18.下列作品属于书法艺术珍品的是()

A.《洛神赋图》

B.《女史箴图》

C.《兰亭序》

D.《水经注》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政治上的原因在于()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比较安定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自然条件好

20.南宋时“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的现象,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下列事件对民族融合的加强有促进作用的是()

A.商鞅变法

B.靖康之变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1.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

这部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

22.南朝时期的祖冲之已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

圆周率反映的关系是()

A.圆的周长与半径

B.圆的周长与直径

C.圆的周和与面积

D.圆的半径与直径

23.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A.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B.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C.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D.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25.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

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6.下列关于顾恺之描述正确的是()

A.被后人誉为“书圣”

B.它吸收前人的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楷书,行书和草书无不擅长。

C.他的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最出色,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人们说他有三绝:

才绝、画绝、痴绝。

27.下列艺术品问世时距离诸葛亮生活年代最远的是()

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龙门石窟佛像

28.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与它的建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周平王东迁洛阳

B.曹丕定都洛阳建立魏国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D.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

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A.绘画艺术

B.雕塑艺术

C.佛教的传播

D.社会稳定

30.5世纪初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前秦

B.北魏

C.西晋

D.北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

31.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发现:

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措施:

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

材料三: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

于是他趁机说道:

“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

”后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可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主持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⑴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⑵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⑶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⑷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江南为之盛国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按: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魏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是谁?

(2)材料一反映是“魏主”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何处?

(3)材料二反映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内容?

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改革措施吗?

(4)“魏主”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答案为B。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三国鼎立时期不是军阀混战时期,虽分裂但是也有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所以A项最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

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故选C。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项说法错误,独尊儒术属于汉武帝的做法,可以排除。

D项说法错误,科举取士从隋朝开始,不是孝文帝首创。

C项不属于儒家思想文化在政治上的影响。

B项正确,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表现统治上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政策。

故本题应选择B。

5.【答案】B

【解析】曹操打败袁绍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答案选B。

6.【答案】B

【解析】东晋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西汉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十四帝及一位傀儡皇太子孺子婴,享国二百一十年。

所以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王羲之喜欢白鹅,有人崇拜他的书法。

王羲之以一幅作品换回一只白鹅。

8.【答案】B

【解析】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所以此题选B。

9.【答案】B

【解析】“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形容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对楷、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楷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书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他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符合题意,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经验。

11.【答案】C

【解析】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末农民起义时期,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公元200年,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故选C。

12.【答案】D

【解析】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那时,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形成了许多石窟艺术。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北魏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其代表作是《水经注》,这是我国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材料描述的是三峡,所以答案是A。

14.【答案】A

【解析】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称为“书圣”。

15.【答案】C

【解析】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自己的统治。

16.【答案】C

【解析】祖冲之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17.【答案】B

【解析】阅读题文可知,要你选出属于祖冲之最主要贡献的选项。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利用割圆术,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选项中B符合,故选B。

18.【答案】C

【解析】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19.【答案】B

【解析】在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政治上的原因,所以B项正确;A、C、D不是政治上的原因;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中原地区的汉族文明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21.【答案】D

【解析】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著作,《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所以答案选D。

22.【答案】B

【解析】圆周率反映的关系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3.【答案】C

【解析】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国土,成为割据势力中最强的一方。

24.【答案】A

【解析】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错误的是A。

2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本题关键句是“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

其最重要的结果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南方,加快了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农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南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到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完成。

故选D项。

26.【答案】D

【解析】顾恺之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有三绝:

才绝、画绝、痴绝。

27.【答案】D

【解析】龙门石窟出现在北魏时期,诸葛亮在三国时期。

28.【答案】C

【解析】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与它的建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故选C。

29.【答案】C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

30.【答案】B

【解析】5世纪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它是由鲜卑民族建立的。

31.【答案】

(1)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有利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

(2)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

(3)北魏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4)改革都会遭遇到旧势力的阻挠与反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解析】

(1)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说明了管仲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春秋首霸。

管仲改革的成功,还有利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

(2)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即改革土地制度,这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重农抑商,奖励农耕”,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能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

(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

迁都洛阳。

所以材料中的“皇帝”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它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方的封建化进程。

(4)本题考查的是对改革的认识。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改革都会遭遇到旧势力的阻挠与反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32.【答案】⑴统一中国。

⑵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

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即可)

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⑷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诗句中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官渡之战中使用战术得当,而且当时的曹操处于上升时期,袁绍刚愎自用等。

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4)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综合曹操在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去分析即可,如可以从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33.【答案】

(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

(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

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

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

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

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34.【答案】

(1)孝文帝

(2)洛阳

(3)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

(4)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1)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2)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百姓的需要。

位置又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即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因此,孝文帝排除各种困难,最终把都城迁到洛阳,从而方便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3)北魏皇族原本姓拓跋氏,带有很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征,为此,孝文帝进行姓氏变革,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姓,如拓跋姓改成元姓等。

除了这项内容外,其他的改革措施还包括: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4)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更是使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