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237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2-2013年学年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

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

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

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

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

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

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

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

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

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

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

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

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

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

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

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

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

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

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

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

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

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

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

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

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

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钱乙,字仲阳。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元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责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

“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已而曰:

“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

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

“可矣!

”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

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宋史·钱乙传》)

【注】①瘈瘲(zìzhòng):

病症名。

筋脉痉挛,即抽搐、抽风。

②斸(zhú烛):

挖。

③度越纵舍:

古代军事用语。

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哀其孤,收养为子哀:

同情。

B.逮士庶之家逮:

以及。

C.阅月而尽阅:

察看。

D.末年挛痹浸剧浸:

渐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分)

①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②入进黄土汤而愈

③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④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⑤自以意治之,辄愈⑥退而考之,皆中

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乙事亲至孝。

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

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时为其安葬,按年节祭奠。

又为养父嫁出孤女,使其终身有托。

B.钱乙不肯居功。

他向神宗皇帝阐述“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时,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已有成效,皇子接近痊愈。

C.钱乙医术高超。

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

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

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

D.钱乙辩证施治。

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

他不固执守旧,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最终也符合古法。

对《本草》一书,他也能辨明正误,指出缺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

“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兀兀:

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②陶陶:

和乐貌。

③渌水:

琴曲名。

④蒙山:

茶名。

即蒙山茶。

8.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分)

9.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乡村英文

——乡村纪事之一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

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

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她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天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

先是骂鸡:

养不亲的货呵!

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

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

接着骂狗:

你贱不贱?

老娘请你来了吗?

老娘下了红帖,还是发了轿子?

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

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

“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

“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华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

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

“……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

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玉梅开始不说,实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

原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

呸,什么意思呵?

留暗号不就走防贼么?

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

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也太小看人了!

我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

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

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

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

……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决,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怎么也说不通,只能摇头叹气。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

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

那哪是什么看戏?

不就是要显摆自己有钱,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戳她的痛处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

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

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

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

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

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

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

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

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

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玉梅骂鸡骂狗的一段话,言语犀利、流畅,表现出她的能说会道,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为其后她与金花争吵并获胜做了铺垫。

B.本文刻画玉梅的形象,是通过她的行为渐次向读者展示:

先是言语辱骂,再到驱赶对方的鸡鸭,进而写她对过去的交往事件产生谬想。

C.从玉梅“捂住嘴”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她的醒悟和吃惊,而“冒出一张大红脸”则表现出她为自己误解金花并做出错事而惭愧、内疚的感情。

D.本文多处使用伏笔的手法,金花在玉梅骂后的回应、事后不承认暗号、曾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等情节都巧妙预示了金花的悲剧结局。

E.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矛盾这一社会现象。

(2)小说中的玉梅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以“乡村英文”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结尾描写金花女儿骑着红色自行车飞驰大笑的情景,有人评价说“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

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作品陈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

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

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

我说:

“夏先生再见。

”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

“不晓得能不能再见!

”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

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

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

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

初年还常通信。

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

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

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

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

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

  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

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

  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

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

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

夏先生常说: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

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

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

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

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

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

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

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

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

“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

”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

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

而且说:

“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

”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

夏先生苦笑着问他:

“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

”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

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

夏先生厉声问他:

“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

”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

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

竟有人说:

“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

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

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

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

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

“下次再还。

”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

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

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

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

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

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

“为啥同狗为难!

”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

”学生笑着连说:

“不吃,不吃!

”赶快走路。

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

“铜钿少用些!

”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

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

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

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

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

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

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

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

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

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

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

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

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

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

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

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

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优店,忧国,忧世。

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

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

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

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

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

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

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

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

“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

”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

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

“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

”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印度,一种名叫“基伍”的中国手机相当“牛”,其明星代言的广告贴得俯拾皆是,其年销量也居各种名牌手机之首。

B.不管完成这项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我们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已甚,不然就会累坏身体,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

C.虽然被推举出来对这种教学方法做出评论,但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修养,所以只能姑妄言之,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D.他工作十分积极,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这段时间他病情加重,实在不宜过度劳累,而应在家休养生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吃人马路”及坍塌桥梁的出现呈不断走高的趋势,避免这类事故一再出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B.中国航空母舰“辽宁号”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的当天,51岁的起降训练总指挥罗阳突发急病死亡,医院判断其死因是心源性猝死造成的。

C.七十多岁的王正铨对韩旧骑马舞走红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骑马舞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